APP下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020-12-13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2期
关键词:咽峡炎病毒感染外周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发热、咽痛、淋巴结增大、肝脾增大、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为特征,血清中可测得嗜异凝集抗体及抗EB病毒抗体。

1 流行病学特点

EB病毒为嗜淋巴细胞DNA病毒,主要通过CD21受体侵犯B淋巴细胞。多数EB病毒感染为隐形感染,但病毒可形成潜伏感染,长期甚至终生潜伏在机体白细胞中。部分原发EB病毒急性感染可引起IM,该病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局部流行。IM主要由密切接触(如亲吻)传播;儿童发病以2~3岁居多,青少年及成人发病以15~30岁最多,超过35岁者少见;全年均可发病,但秋末、冬初较多。

2 临床特点

EB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峡部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IM主要病理特征是淋巴网状组织良性增生,多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器官;潜伏期儿童5~15 d,成人4~7周;起病后多有乏力、头痛、畏寒、食欲不振、恶心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典型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增大、肝脾增大及皮疹等。血常规改变是IM重要特征,早期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后渐升高,血淋巴细胞增多(>0.60),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升高至0.10~0.30。血清免疫学检测主要为出现抗EB病毒抗体及嗜异凝集抗体效价增加。EB病毒抗体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包括病毒衣壳抗原(VCA)IgM和IgG、早期抗原(EA)IgG和病毒核抗原(EBNA)IgG。EB病毒DNA定量检测也可作为辅助评估EB病毒感染标志。

3 诊断标准

IM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改变、血清学嗜异凝集试验、EB病毒抗体检测及EB病毒DNA检测综合进行诊断。西方国家多采用Hoagland于1975年提出的IM诊断标准:①临床三联征:发热、咽峡炎、淋巴结病(颈部淋巴结>1 cm)。②外周血淋巴细胞≥0.50和异型淋巴细胞≥0.10。③血清学嗜异凝集抗体阳性,EB病毒抗体阳性。该诊断标准特异性高,但敏感性欠佳。因儿童血清嗜异凝集抗体常阴性,而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0.10病例在学龄前儿童中只占41.8%,故现并不强调将异型淋巴细胞和嗜异凝集试验作为本病必要诊断标准,而强调临床表现和EB病毒抗体对本病诊断价值。2007年谢正德提出我国儿童IM诊断标准:①具备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增大、肝增大及脾增大中3项。②满足1条原发性EB病毒感染血清学证据:抗VCA IgM和抗VCA IgG阳性,且抗EBNA IgG阴性;抗VCA IgM阴性,但低亲和力抗VCA IgG阳性。另外,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制定了我国成人IM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增大,并合并以下任何1项:咽痛、皮疹、肝脾增大、肝功能异常。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0.10。③血嗜异凝集试验阳性。④EB病毒抗体阳性且符合原发性感染改变。符合前2项,再具备后2项中的任何1项,并排除化脓性扁桃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白血病、淋巴瘤,即可确诊。

4 治疗与预后

IM为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疗效不确切。发热患者可予退热治疗。儿童重症患者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成人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有肝炎、心肌炎及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患者可对症治疗。脾增大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引发脾破裂。

IM病死率约为1%,多由严重并发症引起,常见并发症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心肌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在原发性感染后,绝大多数IM患者预后良好,个别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年之久,出现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征象,病程中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此类患者预后极差。另外,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还与许多恶性肿瘤发生有关,如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

猜你喜欢

咽峡炎病毒感染外周血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夏季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多发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防治速查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connexin26基因突变新生儿听力随访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