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高校“专业思政”案例调查与实现路径

2020-12-13马凤毛徐赫童韦旭楠刘春丽

关键词:校友抗疫育人

马凤毛,徐赫童,韦旭楠,刘春丽

(1.中国医科大学 医学信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2.中国医科大学 校友工作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122)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不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专业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

全面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把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专业文化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构建更全面、更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向纵深领域发展。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各省市医学院校师生踊跃报名,驰援湖北武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各地医学高校师生不仅是前线战“疫”的勇士,更是思政教育、专业精神、爱国教育的“活教材”。

对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课堂不再是医学高校的“专业思政”主战场,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短视频等均成为传播抗疫英雄故事、宣扬主旋律和正能力的有力武器,取得了不可替代的育人“润物无声”效果,并较传统课堂更受师生喜爱和关注。

调查对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高校“专业思政”的案例与模式,梳理医学高校探索的“专业思政”实现路径,可以为今后高校“专业思政”的全面推广、深入落实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专业思政”的内在逻辑与思维特征

2018 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正式提出“专业思政”一词,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要求,设计思政教学内容。那么,“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之间具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课程思政”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通过课程教学“主渠道”,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而“专业思政”是从专业建设的层面,在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发展、人才引进、专业服务等专业全视域下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在专业实践、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素质提升中贯彻立德树人目标与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程只是“专业思政”的载体之一,因此,“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一个子范畴或子领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初环节[1],待条件成熟后,“专业思政”将是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的必经之路。

“专业思政”的理论尚不成熟,但“专业思政”的实践从未停止脚步。国家在对高校科研评价与科研资助方面的政策与建议中也蕴含着“专业思政”的思维与逻辑。

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这对我国科研成果的出版媒介提出了要求。2020 年2 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破除“SCI 至上”,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3]。在今年疫情防控早期,国家社科基金委设立“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启动“新冠肺炎”专项,资助为科学防控和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决策支撑与对策研究选题。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也可以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例如,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在学生的课外实践、创新创业、科研选题、成果评价上重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人文情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价值观引导,即是“专业思政”的基本思维逻辑。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如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学、理工、农学、医学和艺术类等,又有不同特点与应用模式。只要将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深度融合,就可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医学高校“专业思政”案例调查

对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高校因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国家抗疫需要,尝试了丰富多彩的“专业思政”教育。笔者调查我国近20 所医学高校的“专业思政”案例,梳理、归纳出医学高校的“专业思政”模式与进路。

(一)将抗疫元素融入“专业思政”课堂

课堂是最为传统的“专业思政”载体,在疫情防控期间最具特色的是将抗疫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命感、责任感与爱国情怀。调研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大学医学部、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学校率先开始在线思政课,中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结合抗疫事迹,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开设疫情专题教育,加强医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例如,将抗疫工作经历和体会融入线上教学,并且在疫情后期,抗疫一线的教师也投身教学育人工作,拍摄视频或直播的方式用亲身经历讲授课程,介绍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的具体工作,在生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抗疫一线动人事迹感染学生,抗疫亲身经历成为重要的思政元素,开发出更具专业魅力的育人新模式。

此外,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做开学第一课,将专业思想教育课、爱校荣校教育课和爱国主义教育课融为一体,鼓舞师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传染病学》在线课程中,将新冠肺炎专题作为新知识点,抗疫前线教师将一手临床资料作为最新教学案例传授给学生;南方医科大学将理论教学与床旁教学相结合,连线武汉抗疫医护,在讲授临床诊疗知识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

(二)官方网站开展抗疫英雄及事迹宣传

据调查,抗疫期间,医学院校官方网站成为“专业思政”的重要载体,抗疫医护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据调研,中国医科大学在官网以新闻速递的形式专题报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红医人在行动”,从2020 年2 月12 日报道第1 篇至今已经累计报道64 篇。

通过讲述各附属医院党员和积极分子率先垂范、主动请缨、驰援湖北的英雄事迹,鼓舞和感染着每一名师生员工。重庆医科大学在官网设立“重医故事”专栏,进一步分设“光影记疫”“战疫重医人”、“扶贫路上的重医人”“抗疫故事”“战疫院长访谈录”,从2020 年2 月10 日开始连续报道各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的抗疫岁月和抗疫故事,通过前线人物报道,向全校师生宣传团队合作、从医严谨作风、医者仁心、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医患同心的人文情怀与职业精神。

(三)微信公众号全时段记录抗疫岁月

微信公众号及抖音等新媒体是目前公众喜爱的信息源,在抗击疫情与疫情防控期间,各医学高校通过已建立的微信与抖音平台多角度、全时段地传播抗疫精神,记录抗疫岁月。据调查,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主要以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宣传渠道;重庆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不仅通过学校和附属医院微信公众号报道,还将附属医院抖音号作为视频类作品宣传渠道;中国医科大学在宣传主体机构类型上覆盖更广,不仅包括学校及附属医院微信公众号,还通过校友会、团委及二级学院(党总支)官方微信号全方位记录抗疫岁月。

调研发现,各所医学院校的新媒体“专业思政”内容主要包括出征与凯旋、抗疫医护事迹、抗疫校友事迹、战地日记、抗疫歌曲、书画、照片、视频与书信作品、抗疫科普文章、校友物资捐赠、国家新闻媒体对抗疫事迹的报道等各种类型。其中,中国医科大学校友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在“新媒体抗疫”方面表现更为活跃,产生了较大的新媒体影响力,覆盖了更广的受众。中国医科大学校友会的全国高校校友微信公众号综合指数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最受欢迎、最具传播力和最勤奋公众号冠、亚军。在疫情防控期间,从2020年1 月21 日就开始宣传新冠病毒科普知识,及时对各附属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出征与凯旋情况进行系列报道,截至目前,共报道24 个年级校友的战“疫”故事30 余篇,更为特别的是,校友会对各附属医院出品及各位校友自制的抗疫公益宣传片、校友改编抗疫歌曲、校友抗疫诗画集进行搜集和报道,在疫情早期发动全球校友为学校各附属医院捐赠抗疫物资,号召所有红医人牢记社会责任,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校友会将科普惠民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将服务学校师生与校友作为自己的担当,积极宣传正能量,报道师生、校友的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担当精神,开创“专业思政+校友”的新模式。

“武汉战地日记”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微信公众号上较为瞩目的栏目。从2020 年1 月30 日以来开始了第一篇盛京医院的战疫日记;2 月3 日,重症医学科贾佳开始了第1 篇“贾医生的真心话”,从飞往武汉的那一天开始,一直记录到3月29 日的第56 篇;庞文跃、李澎等援汉队员也同样在医院的微信公众号记录每日的抗疫点滴。其中,《贾佳战地日记》被921 都市广播及沈阳出版社等媒体推出实时广播版,并集结出版,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贾佳等援汉医生以前线日记的形式记录了高风险、超负荷工作环境下乐观豁达、迎面挑战的战疫峥嵘岁月,为全校师生、社会公众讲述前线故事,创造了“专业思政+战地日记”的新模式。

(四)抖音视频已成为更直观的“专业思政”素材

抖音视频是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进行抗疫宣传的新工具。据调查,温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已经纷纷入驻抖音号,在抗疫期间进行抗疫科普与抗疫勇士宣传。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从2020 年1 月27 日以来,共制作和发布抗疫科普知识、“辽宁驰援湖北医疗队”短视频、医院“战役日志”“援武汉医疗队员”“最强后盾”“隔离病房的小黄人”“致敬最美逆行者”等共23 个抗疫宣传视频,获赞9.1 万,圈粉近万人,被师生广泛转发,产生较大影响力。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20 年1 月27日驰援武汉以来,发布抖音抗疫宣传视频57 个。其中,医疗队出征、“抗议一线的家书”“援汉队员采访视频”真实记录着勇于担当、不畏艰险、大爱无疆与家国情怀;“隔离病房队员带领患者打太极”“武汉方舱医院医患齐唱歌曲”“带领患者做呼吸操”展示了医患和谐相处,共抗疫情;“隔空举行的入党宣誓仪式”是来自战地前线的思政课;多批次的“援汉医疗队凯旋”“武汉最后一餐”更是洋溢着胜利完成任务的喜悦与一些不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子女暖心祝福”“隔空喊话”“亲人祝福”,传播了援汉队员的亲情观、爱情观、幸福观。调研发现,抗疫过程与某些珍贵的瞬间被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作为更直观的“专业思政”素材,形成了“专业思政+抖音视频”新模式。

三、高校“专业思政”实现路径

通过案例调研发现,抗击疫情期间,在各高校党委领导下,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并利用师生常用的网站、微信、抖音等多种媒介协同开展“专业思政”教育,开创了“专业思政+校友”、“专业思政+战地日记”、“专业思政+抖音视频”等创新模式,为今后的高校“专业思政”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以课程思政为“专业思政”常规渠道

2020 年6 月5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这为“专业思政”教育的全面铺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最显性的部分,但对大部分专业教师而言仍然是新生事物。

高校教师中近80%是专业教师,而学生课程中近80%是专业课程。传统观点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工作内容,而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求专业教师同样担负思政教育的重要责任[4]。专业教师通过课程思政,自然融入思政理念和元素,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5]。所有教师均应承担育人职责,所有课程均应具有育人功能。

在以课堂为主的“专业思政”中,要融入专业领域的思政元素,更重要的是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解决专业领域中国家最紧迫、最关注问题中挖掘思政元素。要立足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从专业实践中挖掘思政素材与案例,更易唤起受教育对象的责任感、使命感。可以说,无论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教师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二) 以新媒体作为“专业思政”的主要在线宣传平台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抖音短视频在信息和知识传播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6]。医学高校的实践调研充分说明,这些新媒体平台在“专业思政”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除微信和抖音号外,还有快手、B 站、头条号、搜狐号、网易号、知乎等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近来,一些高校在招生与就业宣传中正在选择并逐渐运用最受师生欢迎、阅读量与转发量较高的新媒体与自媒体平台。

“专业思政”的本质就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利用各种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专业思政”不能局限于课堂这一传统载体,要紧跟社交网络工具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青年人喜爱的媒介,选择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方式、方法,让“专业思政”入耳、入脑、入心。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的点赞、转发、收藏、留言等功能可作为在线“专业思政”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方式[7];这些社交媒体互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专业思政”的影响力,受众留言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专业思政”的效果及反馈[8]。

(三) 以党委及基层党总支为主要推动力量

“专业思政”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高校党委及基层党组织。随着课程思政在我国各所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的全面推进,要求将其建设情况纳入“双一流”成效评价及学科评价,“专业思政”的部署将在高校被提到更为重要的日程。

从医学高校抗疫“专业思政”实践来看,无论是疫情早期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还是疫情中后期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各所医学高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严格贯彻执行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决议、方针与路线,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齐心协力,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毫无疑问,高校党委及基层党组织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专业思政”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高校党委要担负起“专业思政”的主体责任[9]。各级党委及基层党总支必须提高思想意识,统筹规划,主要负责人作为“专业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部署、亲自监督,将“专业思政”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专业特点,建立育人目标与育人机制,确保“专业思政”取得实效[10]。

(四)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落实立德树人

“专业思政”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1]。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高校各个部门将立德树人作为共同的工作任务与工作目标,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在本科生招生阶段,高校招就处及各二级学院要宣传校史、专业特色与职业精神;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共青团团委干部要做好青年工作,以学生最习惯的语言、形式、方法和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思政”工作,将育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开设多种类型的培训课程及社会实践活动。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院在考察应试考生的专业基础与科研能力基础上,评估考生的读研动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在科研选题指导中,重点关注学科与专业的前沿问题、国家与社会的现实难题,选择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及动力;培养并监督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履职尽责,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定期考核与淘汰机制,对不能廉洁自律、为人师表的导师一票否决。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专兼职辅导员、学生处、招就处等部门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爱情观、幸福观。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中心工作,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同学间及师生间的矛盾问题,从根本上及时遏制问题恶化及不良影响。

(五)凝聚校友力量,助力“专业思政”

高校校友会是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校友会不仅在争取校友捐助、搜集联络信息、搭建校友沟通平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校友资源及校友文化还具有育人功能[12-14]。因此,校友会还可在高校“专业思政”工作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15-16]。

目前,一些高校校友会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或抖音号,重视在新媒体与自媒体平台上宣传母校与校友等传统工作。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可以进一步的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凝聚校友力量,助力母校的“专业思政”宣传与推广工作。通过组织校友返校、校友讲座及座谈等形式,助力学术交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就业;通过微信新媒体宣传母校历史、优秀校友事迹、校友作品、校友获奖信息,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职业荣誉感及职业使命感;组织并激励校友为母校献言献策,与校友企业合作共建,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提供就业实习基地,促进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需求、客观评估岗位胜任力,端正择业观、就业观,缓解就业压力,在毕业前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实践经验是最为宝贵的财富,专业领域的实践者、实践家在育人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就医学专业而言,专业课程中的医德医风教育稍显枯燥乏味,而来自临床一线的医护校友更能从个人的切身体验中讲述医者精神在具体事例中的具体表现。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援汉医疗队员校友们的日记、声音、照片、视频、一举一动均在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真谛;他们通过自创的指导患者做呼吸操、太极拳、唱歌、跳舞的方式勾勒了医患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引导学生在医术精湛的同时,还要尊重患者,善于沟通。

因此,高校校友会可以通过新媒体宣传行业新闻与动态,搜集、整理专业实践者的先进事迹,以讲故事、书信、书画、歌曲、视频的方式传递专业情操、学长关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缓解心理压力,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实现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

四、结束语

“专业思政”的与众不同在于它不囿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不局限于单一的载体与形式,不拘泥于人才培养的单一阶段,而是着眼于包括课堂、新媒体、自媒体、网站、视频等各种载体与教育形式,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需要高校各个机构与部门通力合作的育人工程。

“专业思政”的魅力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以说,“专业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那么,在“专业思政”的实现路径上,既可以从现有的创新实践案例中吸取先进经验,也可以根据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点开发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与实践方案。

猜你喜欢

校友抗疫育人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