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酶免检测和核酸检测对无偿献血者的应用价值
2020-12-13张伟芳陈永超
张伟芳,陈永超,吴 蓉
(珠海市中心血站,广东 珠海 51900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有力的促进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医疗检测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效的抑制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特别是有效的降低了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性。然而,传统的酶免检测检测方式有着较长的窗口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有着“窗口期”的特点,这就很容易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导致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核酸检测能够很好的缩短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从而切实的避免输血感染的风险[1]。因此,本文选取来我院无偿献血的63479例无偿献血者进行此次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酶免检测和核酸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现结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期间来我院无偿献血的63479例无偿献血者进行此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共计63479例无偿献血者。对他们的无偿献血标本采用乙型肝炎病毒酶免两种试剂检测及核酸检测方法进行筛查。在本次研究中,在采血点均配备水平离心机,在完成对患者的采血后,留取4观标本用于检测,并且在两小时内完成离心处理,并被置放于2摄氏度到8摄氏度的冰箱中进行保存。如果是流动采血点的血液标本,则要在3小时以内送回院内,并在24小时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酶免两种试剂检测及核酸检测。
1.2 方法
对63479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乙型肝炎病毒酶免两种试剂检测及核酸检测。酶免两种试剂检测的流程为:对每份样本均通过两种ELISA试剂(分为A试剂和B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第一,如果双试剂(A试剂和B试剂)都是阳性的标本,不需要再做核酸检测;第二,如果A试剂或B试剂检测为阳性需要进行复查,经复查后仍为阳性则不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如果复查后结果为阴性,则需要通过核酸检测进行判定;第三,如果酶免双试剂检测均为阴性,则需要通过核酸检测进行最终判定。
核酸检测的流程为:对血液样本通过混样方法进行检测,在每一级的混样池中,共有1组(8个)血液标本。如果混样检测的结果为阴性,就可以判定无偿献血者为阴性(合格);如果混样检测的结果为阳性,就需要开展拆分检测,拆分检测的结果是阳性就判定为阳性,反之则判定为阴性。然后,就需要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全面的血液检测,确定无偿献血者是否带有乙型肝炎病毒,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就可以确认无偿献血者带有乙型肝炎病毒,并不能够使用其血液[3]。
2 结 果
HBV酶免结果不合格人数691例,阳性率1.09%。其中有548份标本通过A试剂和B试剂,均为酶免阳性。153份标本为单试剂阳性(A试剂阳性或B试剂阳性)。通过采对62772份酶免阴性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后,HBV-DNA不合格人数28人,阳性率0.45‰。其余62594份检测标本的结果全为阴性。
3 讨 论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乙型肝炎发病率的不断增长,这就极大的威胁到了我国的临床用血安全。因此,为了能够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对血站的血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所以,通常都要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酶免两种试剂检测,但是很容易会出现漏检的问题,这就对临床用血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往往还要联合核酸检测,进一步的提高检测准确性。为了更好的确认开展核酸检测的价值,从而保证血液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并增强检出弱阳性乙型肝炎标本的水平,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窗口期能够大幅缩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明确的要求血站在进行血液筛查时,需要开展酶免试剂和核酸的联合检测。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在常规的乙型肝炎病毒酶免检测中,采用乙型肝炎病毒酶免双试剂筛查的方式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检查,很容易会导致漏检的问题发生[5]。
而在核酸检测结果中,一旦显示阳性,则能够更准确的判断无偿献血者是否带有乙型肝炎病毒。在本次研究中:HBV不合格人数691例,阳性率1.09%。其中有548份标本通过A试剂和B试剂,均为酶免阳性。153份标本复查后仍为单试剂阳性。采用核酸检测后,在62772份酶免阴性的标本中仍有28人HBV-DNA不合格,阳性率0.45‰。这表明核酸检测能够作为常规血清学检测的辅助方案,能够进一步的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核酸检测并不能够完全的替代常规的血液检测方法,还要根据血清学理论,更准确的判断实验结果,保证不出现的任何的疏漏[6]。
综上所述,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酶免检测,并不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漏检的问题,而通过联合核酸检测,则能够有效的缩短乙型肝炎病毒的窗口期,从而可以很好的避免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漏检问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