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病及治疗体会

2020-12-13王慧凯姜学连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针刀颈椎病颈椎

王慧凯 姜学连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山东 滨州 256603

根据2017年全国慢性病控制中心(NCCD)公布的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型高血压患者达2.5亿[1]。数据显示,30%左右的高血压与颈椎关系密切。尤其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颈型高血压有着年轻化的趋势[2]。颈源性高血压最早由罗马尼亚学者1962年公开发表关于“cervical regional hypertension”的文章。之后,对于颈源性高血压的研究越来越多,也更加深入。与其他类型的高血压相比,颈型高血压的血压变化与颈椎部疾病的关系密切,颈部症状发作时,血压升高,颈部症状缓解后,血压迅速下降。颈型高血压初期对于降压药物敏感,但停药后,极易反复[3]。

1 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黄开斌在《脊柱系统疾病学》中认为,颈源性高血压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颈椎间盘劳损、颈椎退行性病变、颈部外伤等)导致颈椎失稳及错位,直接或间接刺激颈交感神经节或椎动脉而引起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脑内缺血,从而导致的中枢性血压异常[4]。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生与交感神经的兴奋关系密切[5]。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 ,SCG)的位置位于“颈1-颈3”或“颈2-颈4”颈椎横突水平位置,由3~4个神经节合并而成。SCG受刺激是导致颈源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皮特·盖·帕西亚认为,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病主要因颈髓受压导致的动脉缺血,侧角内交感神经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血管舒张收缩失常而引起血压升高[6]。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了颈源性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其发病与颈椎失稳及错位关系密切。首先,“颈1-颈2-颈3-颈4”椎间关节出现失稳或错位后,会引起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兴奋,导致脑血管痉挛。长期刺激下,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继而导致全身性的小动脉痉挛,最终引起血压升高。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关系密切。而处于“颈1-颈4”的SCG参与机体该系统的功能,其对心、脑、内分泌的影响通过其交通及支配的神经来完成。SCG兴奋后,导致大脑血管平滑肌、椎动脉兴奋,血管收缩,脑供血不足,为了满足大脑供血,刺激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此时,心上神经的兴奋性也提高,导致心输出量增多,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其次,SCG兴奋后会导致相应的体液变化。SCG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递质,NE递质与血管内壁平滑肌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反向刺激SCG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其次,颈6横突前方为颈动脉窦(internal carotid sinus),“颈5-颈6-颈7”椎间关节出现失稳或错位后(尤其以“颈5-颈6”椎间失稳或错位为重),横突前方出现肌肉痉挛、紧张,引起斜角肌(以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为主)的痉挛、紧张。牵扯、刺激颈动脉窦,导致血压出现波动。这种波动与患者的行为状态关系密切,患者保持颈部固定位置后,可能血压正常,一旦颈部运动,可能会导致血压的急速变动。且常伴有头痛、眩晕等症状。

2 颈源性高血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1 颈源性高血压的诊断 颈源性高血压的诊断参照《中国医师协会关于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科学声明》(2018)对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建议,仍采用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标准,降压目标值为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7]。分级标准沿用。颈椎病诊断采用物理检查(前屈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上肢后伸试验)和颈椎间盘CT平扫进行诊断。

2.2 颈源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 颈源性高血压与其他类型的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则主要依照临床表现进行鉴别:①颈源性高血压的血压波动与颈椎疾病症状的发作同步;②在高血压发生之前,相当长时间内会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波动的情况;③自身高血压对于降压药多不敏感,而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④在进行24 h动态血压观察中,在牵引、手法治疗颈椎病时,患者血压可下降20~30 mmHg,治疗间歇期血压又会有所升高;⑤血压与椎体不稳或脱位程度有关,即椎体脱位越大,血压越高,但与骨质增生的相关性较小[8]。根据流行性病学调查发现,老年患者的高血压与颈椎的关系更为复杂,而对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中青年患者,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者来说,突发的血压波动或血压升高,应当优先考虑颈源性高血压。

综上所述,对于中青年患者来说,突然出现血压波动或血压升高,单纯采用药物治疗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无高血压家族史,症状发作类似颈椎病特点的患者,可以在明确高血压分级后进行颈椎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高血压类型。

3 传统医学对颈源性高血压的认识

颈源性高血压属于中医诊疗体系中“痹症”“眩晕”“头痛”的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9]。而以颈源性高血压临床表现来说,其眩属风,其痛属寒,其位固定不移属湿。《痹论》同时以整体观阐述了痹症与五脏的关系:其中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9]。《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示。[9]《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9]《景岳全书》则据此提出“无虚不作眩”的理论[10]。《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无痰不眩、无火不晕[11]。揭示了颈源性高血压与肝、肾的关系,同时与痰、火、虚关系密切。以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认为,颈源性高血压与肝、肾、心的关系更为密切。

《素问·方盛衰论》言:气上不下,头痛巅疾[9]。阐述了肝气上攻巅顶而导致的头痛。《冷庐医话·头痛》则阐述了头痛与经络的关系。其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以太阳经行身之。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12]。则阐明了颈源性高血压所出现的头痛、颈项部不适的原因。盖因太阳经受寒所致。

巩浩然[13]、马红涛[14]认为,对于中青年患者来说,出现颈性眩晕、高血压的主要病机在于颈部经脉失养和长期的慢性颈部劳损。患者在风、寒、湿三邪侵袭颈部肌群,加重颈部局部肌群的经脉损伤,最终导致阳气不振、寒、瘀、湿停滞。李金虎等[15]认为,颈源性高血压的病位在肝、肾、膀胱经脉、太阳经筋及督脉。病理因素广泛涉及气、血、痰、湿、风、寒、虚、损等,发病与督脉、太阳经脉失煦有关,亦与年老体衰、气血瘀滞、风痰袭扰、痰湿阻络关系密切。

综合文献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传统医学对颈源性高血压的认识主要从内因和外因进行。其内因包括劳损、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外因则从风、寒、湿、痰淤内停而致经络痹阻而论。因此,对于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也由此进行。

4 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

4.1 传统医学疗法

4.1.1 中药治疗 颈源性高血压的中药治疗主要从“平肝”“除湿”“解痉”入手,以“治眩”“治痛”为目的。选择处方以“天麻钩藤饮”“半夏天麻白术汤”为主要组方。大部分自拟方也由此入手进行治疗。秦绍林[16]采用“补气定眩方”治疗,并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补气定眩方”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TCD流速,动物实验显示能显著减轻模型动物的眩晕程度。贺晓瑜[16]采用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刘秋燕[17]采用天麻钩藤饮及其加减,张立民[18]采用天麻钩藤饮配合西药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均显示天麻钩藤饮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较小。吴琼[2]观察了79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脉君安片对比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的治疗效果。效果显示,脉君安片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脉君安片是由葛根、钩藤、氢氯噻嗪组成的复方药。其氢氯噻嗪本身属于利尿、降血压药物,葛根、钩藤则能解除颈部拘紧症状。

4.1.2 针刺治疗 周兴军等[19]采用电针对颈部中、后部位斜角肌、头长肌、头侧直肌以及头前直肌起点,头上斜肌、头后直肌、头下斜肌、斜方肌的起止点进行刺激。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实验组95%,参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王勤俭等[1]比较了单纯针刺治疗和温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具体比较了患者的证候积分和血压变化。数据显示,温针灸的治疗效果更佳。结果也证实了“寒邪”在颈源性高血压发病中的地位。孔莉等[20]比较了针刺治疗与口服颈复康冲剂及非洛地平缓释片的效果。针刺手法采用石学敏院士的针刺降压方法,颈部取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风池、天柱、颈2~7夹脊穴。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在降压及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均取得一定疗效,其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4.1.3 推拿治疗 王得志等[21]重点研究了肌肉起止点疗法、脊柱调整手法、定点旋转复位疗法等推拿手法进行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研究效果显示,三种手法均能解除局部的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淋巴液的循环,提高颈部组织痛阈,从而达到缓解颈部拘紧,进而降低血压。李亮等[22]比较了用太极推拿治疗与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效果。太极推拿以开三阳经及督脉为主,取交会通闭之意。操作手法和缓,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3.33%。常玉立等[23]分别给予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和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结果显示,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效果较传统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疗效更佳,且临床无加重病例,安全性更高。

4.1.4 针刀治疗 针刀疗法一直是临床治疗颈椎、腰椎疾患的有效手段,且近年来不断发展而来的可视化针刀,更是将针刀医学进一步规范化和现代化。姚小强等[24]比较了颈七刀松解术与毫针刺法治疗42例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其治疗思路从平肝阳、解除颈部拘紧状态入手,针刀主要取颈椎2~7夹脊穴、风池穴、合谷穴、后溪穴和太冲穴。结果显示,针刀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毫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天民等[25]重点通过临床观察探究针刀松解术治疗的机理。针刀松解术通过松解颈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解除颈椎的紧张状态,恢复颈椎周围肌群的力平衡,最终达到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治疗前后收缩压两组比较,P<0.05;舒张压两组比较,P<0.05。

4.1.5 小结 中药治疗、针刺治疗、推拿治疗、针刀治疗是目前传统医学治疗颈性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且大多以治疗为主,用药为辅。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对颈性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透彻。通过解除颈部的症状,即能达到降低血压,消除并发症的目的。除了上述的治疗手段外,还有部分医家采用穴位注射、浮针等治疗手段,其选穴也主要依据针刺穴位以及颈部肌群的起止点、阿是穴进行治疗。此外还有采用颈椎牵引进行治疗,不过大多作为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或者推拿疗法的辅助治疗手段进行应用。这些治疗手段也取得了相当理想的疗效。临床治疗中,应采取多种治疗手段,不拘泥于单纯的药物或某种治疗手段,简便廉验的解除患者的症状。

4.2 现代医学疗法

4.2.1 药物治疗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降压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管内皮素系统”等来对血压进行调节,从而发挥降压作用。主要类型有利尿降压药(包括噻嗪类、潴钾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袢利尿剂);交感神经抑制药(中枢性降压药、神经节阻断药、NE能神经末梢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肾素抑制药);钙拮抗药(二氢吡啶类、非二氢吡啶类)和血管扩张药。这些药物治疗各有侧重点,临床应合理选用。但是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尚无有针对性的药物,大多选用中成药制剂应用,如颈复康颗粒、活血止痛膏、元胡止痛软胶囊、寒湿痹胶囊等。对于疼痛或眩晕较重的患者往往添加止痛片或者抗组胺药、抗多巴胺药。

4.2.2 外科治疗 Petrilli等[26]研究发现,对于颈椎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以通过纠正患者颈部关节的紊乱来达到有效降低血压的效果。叶飞等[27]对3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行经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3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血压监测均恢复正常。平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血压升高达到高血压病诊断标准。JOA术后评分,平均为(16.3±0.4)。并进一步验证了颈源性高血压的血压变化特点。此外,还有运用可视化针刀、射频消融刀等治疗手段,也是通过改善颈部症状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5 结语

颈源性高血压属于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是由颈椎疾患而诱发的一系列血压升高的症状,主要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颈源性高血压约占人群高血压发的15%左右。本病常见于青中年人群,男性较女性发病早,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发病多,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急治疗研究进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究综合疗法治疗颈性颈椎病的方案,探索行之有效、适合临床推广的疗法。

猜你喜欢

针刀颈椎病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