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妊娠合并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1例
2020-12-13文静
文静
(南丹县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200)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是发生食源性疾病风险的原因之一[1],首先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土壤、水、腐败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及牛奶、乳制品等中均可存在;其次生存环境可塑性大,对高温、低温、高盐浓度环境均可耐受,能在2-42 ℃下生存(也有报道0 ℃能缓慢生长)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且不易被冻融,可耐受巴氏消毒。此菌感染人体后,轻症者引起发热、肌肉疼痛、腹泻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败血症、脑膜炎、甚至死亡。孕妇感染李斯特菌之后本人可能并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但细菌可以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并可能造成流产、早产、败血病和初生婴儿脑膜炎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此菌导致的感染患者有增多趋势,云南省1997年3月、8月两次出现李斯特菌病的暴发[2]。该菌最容易感染的是孕妇、初生婴儿、年长者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3]。
1 病例资料
患者陈某某,女,33岁,因妊娠27周5 d,腹痛伴自觉胎动减少1 d于2019年5月9日10:40入院。患者于5月8日下午15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痛,呈阵发性紧缩感、稀、弱,无逐渐加剧,尚能忍受,继之自觉胎动减少,无阴道流血,流液,未进行特殊处理。随于9日到产科门诊就诊,B超检查提示中孕单活胎,臀位,相当于孕27-28周,胎儿脐带绕颈1周,胎心监测提示无反应型。拟诊“胎儿宫内窘迫”收入院。入院时T 36.6 ℃,P 88次/分,R 20次/分,BP 96/62 mmHg,专科情况:宫高22 cm,腹围82 cm,偶有宫缩,稀,臀,胎心音145次/分,外阴发育正常,为避免刺激未行专科内检。查血常规:WBC 19.84×109/L,NE 85.4%,HGB 119.00 g/L。由于WBC偏高,予抗感染治疗,同时行保胎治疗。孕妇于10日07:00开始出现规律宫缩,阴查宫颈扩张2 cm,难免流产,09:39经阴道娩出一超早产儿,女性,出生后1分钟阿氏评分2分(呼吸、心率各得1分,余项0分),出生时予清理呼吸道吸痰及吸氧处理,超早产儿有抢救机会,但家属放弃抢救治疗。新生儿外观未见畸形,全身皮肤广泛瘀斑、皮疹,羊水I度浑浊,约800 mL,体重950 g。11日产妇体温37.8 ℃,复查血常规WBC 26.57×109/L,NE 84.2%,HGB 118.00 g/L,C-反应蛋白42.0 mg/L。疑宫内感染,送宫腔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微生物学检查:将送检的宫腔分泌物接种于血脂琼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5 ℃培养24 h,血脂琼平板上形成较小、圆形、光滑且有狭窄β溶血环的菌落,涂片镜检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挑取菌落上在MicroScan AutoScan-4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专用的革兰氏阳性鉴定及药敏分析板上,24 h后鉴定结果显示为99.99%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生化反应结果为触酶阳性,分解葡萄糖,吲哚、脲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甲基红、VP试验阳性、在含6.5%NACL的肉汤中生长。药敏结果:氨苄西林、青霉素敏感。
2 讨论
李斯特菌属包括6个种,其中只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人和动物致病[4],该菌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属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无芽胞,无荚膜,在22-25 ℃形成周鞭毛,37 ℃时鞭毛很少或无,其菌落特征有狭窄的β溶血环,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甘露醇、蔗糖、木糖,甲基红、VP和CAMP试验阳性,吲哚、脲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该菌感染孕妇造成早产、流产及新生儿感染的病例不断出现[5-6],本例产妇因此菌感染而出现早产,其表现为产后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都显著持续升高,所分娩的胎儿出现了全身瘀斑、皮疹,最有临床意义的是宫腔分泌物培养结果是99.99%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得出培养结果后追问病史,其原因可能是天气热后常吃冰箱里久置而未热透的食物。医师根据鉴定药敏结果给予产妇合理使用抗生素后痊愈,但却痛失自己的孩子,在精神、肉体上都受到一定的创伤。因此我们应警惕在孕娠期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感染,并对孕期妇女进行食品安全性宣传教育,减少妊娠期感染,降低新生儿李斯特菌病。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耐盐、耐碱、不耐酸,对热较为敏感,60-70 ℃加热5-20 min可死亡,因此食物要热透、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应尽量避免吃生鱼肉、牛肉、蔬菜、饮用生牛奶或食用生牛奶制成的食品;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 h以上;禁食腐烂变质的食品,生食瓜果应洗净;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 ℃以下);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对家用冰箱保存的食品,存放时间不要超过3 d;冰箱存放的食品在食用前应充分加热,温度必须达到70 ℃,持续5 min以上等。对于已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应早诊断、早治疗以有效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