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地铁文化建设之于合肥的经验借鉴与发展路径
2020-12-13曹兰胜
曹兰胜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一、地铁文化释义
地铁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承载着人类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技术革新。地铁文化由地铁而衍生,“是以地铁作为载体,由地铁参与者创造并逐渐形成的一种城市公共文化;它是与地铁相关的环境、行为、制度和理念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称”[1]。发展好地铁文化是现代大都市文化的一部分,对塑造城市形象和引领城市文明、改善城市经济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地铁文化建设现状
地铁自产生起就与文化世界不可分割,成为一种现代都市版的文化符号,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独特文化视野。国内外的地铁系统普遍重视地铁文化塑造,各自以其独特的人文、特殊的地貌等元素打造着属于自己的地铁文化类型,将城市魅力和地域特色展现给世人。
(一)国外地铁文化建设情况
英国伦敦地铁文化——经典型。伦敦地铁建于186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它以其古老设施又充满现代气息成就了经典的英伦式地铁文化。著名旅游作家比尔·布莱森认为它“特别浪漫,充满吸引力”[2],“比如史丹佛小溪、特纳姆绿野、德莱顿公园等,听起来就像简·奥斯汀小说的再现”[2]的车站名。伦敦地铁的每个站台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处处展现着英伦原色。众多车站虽然古老,却散发着青春与活力。它有不定期的艺术活动和“共享钢琴”等,也有每年9月“伦敦时尚周”等定期艺术展演。同时,在地铁站入口处有免费早报或晚报供人阅读,也常有“丢书”等面向大众参与的多种阅读活动,就连广播也常播报爱因斯坦、歌德等思想家的至理名言。特别是无处不在的绅士让座和安静的车厢,哪怕是哭闹的孩子也会被家长用嘘声制服。就连使用40多年已故演员Oswald Laurence的“Mind the gap”录音,竟然也在他与妻子的声音纽带中被重新启用。伦敦地铁文化不仅有人文浓度,而且有人情温度,彰显着英伦文化的经典。
美国纽约地铁文化——多元型。纽约既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它的多元化程度极高,聚居着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族裔移民。自1904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开通,到今天全年24小时奔驰,日常平均人流量达560万人次。地铁不仅是纽约人的重要出行方式,更承载着纽约自由和包容的多元文化。所以,纽约地铁站尽可能地彰显出多元并蓄的特色。它为艺术家、流浪歌手留有可以演绎的舞台,供大众进行各种类型的艺术展示。在站里,人们既可以聆听到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演奏,如萨拉斯风、小提琴、手鼓等,也可以进行各式涂鸦和艺术表达。纽约地铁文化是一种简约中透着多元的都市文化。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文化——典雅型。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是一座拥有50多座博物馆的“北方威尼斯”。它整个城市分布于14座岛屿和一座半岛上,全靠70余座桥梁连接为一个整体。从地质结构看,这座城市属芬诺斯堪底亚地盾。它是冰川作用形成的低地湖岛区,由20亿年前的前寒武代结晶岩构成。特殊的地质构造和追求生活品质的瑞典性格,让其地铁文化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斯德哥尔摩地铁全长107公里,共100个站,且每个站都颜色不同、主题不同,精美的壁画、雕塑、浮雕等各式地铁站令人轻松愉悦。值得一提的是odenplan站的“钢琴楼梯”,踩在上面能获得“自创”音乐的惊喜。此外还有充满时代感的“电影城”站和美轮美奂的“太阳中心”站。斯德哥尔摩地铁文化充斥着瑞典人的典雅审美情趣和无尽的艺术创造力。它以古典美和时代感塑造着斯德哥尔摩城市之魂,展现着瑞典的国家形象。
日本东京地铁文化——秩序型。东京地铁建于1927年,也是亚洲第一座地铁。它的车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纽约。全年客流量则是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地铁系统。东京地铁至今已经历了92年的发展历程,被誉为“最乱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但又是东京最活色生香的‘梦华录上河图’”[3]。地铁是东京人主要的出行交通,承载着东京九层的公共交通运量。同时,它映射着东京人的生活样态。东京地铁虽然每天拥挤不堪,但始终秩序井然;而且越拥挤,越安静有序。从“人要怎么走,车票就怎么设计”的细节完善,到“制服大军”的搭车宏力,再到高峰期的女性专用车厢,甚至连阅读都统一在连环漫画和消遣杂志的范围内。可见,东京地铁秩序非一日炼成。当然,这与日本民族性格中根深蒂固的忍耐、节制、礼貌等不可分离。
俄罗斯莫斯科地铁文化——宫殿型。莫斯科地铁始建于1935年,从建设伊始就有了地位文化的意识,而且确立了总体的文化理念,即“莫斯科地铁应该有文化,是地下的艺术殿堂”,“每一列列车,都应该配得上地铁的高雅,让人民在引动中感受艺术”[4]。二战时期它是苏军指挥部及当地市民的指挥所和防空洞,也以此彰显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00公里的莫斯科地铁,每一座车站都是精美的建筑艺术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文化。站内的装饰主要由五彩玻璃、大理石、花岗岩和陶瓷等构成,将俄罗斯的民族风貌和历史人文展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各类灯具的照明下,莫斯科地铁站内显得尤为富丽堂皇。
(二)国内地铁文化建设情况
上海地铁文化——开放型。上海地铁自1993年5月建成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地铁。地铁文化已经成为上海大都市文化的一部分,被先后纳入《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纲要暨上海地铁公共文化(2013—2015年)行动计划》和《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行动纲要(2016—2020)》等顶层设计之中,融入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逐渐形成“地铁搭台、各方唱戏,地上地下、文化呼应”[5]的开放型建设模式。目前上海地铁打造了100座“有故事”的车站,开通了100余列次文化列车,创办了300余项各类公益主题文化活动等。上海地铁文化参与者不仅有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昆剧团等众多单位,更与墨西哥、爱尔兰等文化单位合作,创建了“中外诗歌进地铁”“家训家规”等文化品牌。现代的上海地铁文化兼容并蓄,彰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对上海城市精神的塑造。
深圳地铁文化——共融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城市,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奋斗者和逐梦人。它以独具特色的城市状态,涵养着可以吸纳各种元素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世界文化。深圳地铁现已基本形成了多元并包的共融文化。深圳每年都会以不同的主题展现深圳特色的主流文化元素,而且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营造着深圳个性自由、追求智慧的向上的城市魅力。深圳地铁文化既有人类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大视野,也有街头巷尾的微关注,配以声、型、文、艺等,展现着多维的共融魅力。
南京地铁文化——厚重型。南京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昌盛,底蕴深厚,风景宜人。首条地铁线路自2005年5月开通,就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联系在了一起。地铁文化墙的建设开启了国内地铁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比如,反映南京城区总貌的南京站壁画,以水为主题的玄武湖站壁画,彰显厚重明城墙的中华门站壁画……南京的地铁文化建设与其历史文化精粹紧密结合,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
武汉地铁文化——人文型。武汉地处经济相对弱于东南部的华中地区。2004年7月它成为该地区第一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也让这座有着“中部第一城”之称的城市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文化使命。武汉地铁着重于一流的服务体系建立,逐步探索出“拼搏赶超、有诺必达”的“人文型”文化体系。即“知你心忧,懂你所求”的地铁运营文化,不断提升着武汉地铁服务;“始于责任,因爱谨行”的安全文化,不断增强着武汉地铁运营;“楚楚动人,处处精彩”的艺术文化,不断丰富着武汉地铁审美;“引领城市发展,市民出行首选”的商业文化,不断拓展着武汉地铁业态;“诚信、敬业、高效、奉献”的管理文化,不断筑牢武汉地铁核心,彰显“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创造了“匠筑不凡”的武汉地铁文化[6]。
三、国内外地铁文化建设经验
国外主要城市的地铁文化建设相对于我国来说较早,但我国的地铁文化建设发展快速,积极注入文化符号,融入城市精神内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它与国外的地铁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一)建设内容要丰富
地铁文化一直被视为与城市文化相辅相成的现代文化。可“地铁文化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也需要超前的引导”[7]。传统的地铁文化建设包含有地铁车站文化、地铁列队文化、地铁列车文化、地铁收藏文化、地铁历史文化、地铁标志文化、地铁题材影视艺术等。但文化本身是一个广泛且充满人文意味的概念。地铁文化是一个现代文化集合体,包含着与地铁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内容。它有传统地铁文化以外的地铁管理文化、地铁商业文化、地铁艺术文化等需要完善。
(二)建设形式要多样
地铁文化建设的基础要靠物质承载,灵魂在精神引领,关键在创新创意。上述诸多国内外城市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在于把握了这三点。由此可见,地铁文化的打造不仅需要独特的城市文化烘托,更需要形式多样的文化渲染。当然这是一种长效型的文化渲染,人们需要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文化感染,才能去除身心疲惫和情绪烦躁。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铁文化建设更需要具有时代感。人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地铁文化建设需要在传统与时尚之间交融,不断创新现代科技与城市精神的融合,方能生动展现地铁文化。
(三)建设机制要完善
地铁文化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优秀的地铁文化由于顶层设计合理、规划超前、特色鲜明,有效地传承和发展着城市文化。只是目前国内外能将地铁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的城市屈指可数,更不用说能有效协调多方力量和建设品质文化了。地铁文化建设机制的完善需要从规划到落实的全过程机制健全,统筹协调,强化措施,方能更好地建设地铁文化。特别是对已经建立的地铁文化进行考核评价的机制仍处于初始状态,这既是激励广大地铁文化建设者的评价途径,更是新时代地铁文化大发展的现实要求。
四、合肥地铁文化建设的路径
合肥地铁于2016年底开通,目前已顺利运营三条线,进入了“轨道交通线网新时代”。随之而来的地铁文化建设对合肥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建设经验,不断提升地铁文化建设的水平。
(一)树立全局意识,筹建地铁文化发展研究院
合肥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精神境界追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精神昭示着这座年轻的城市每天都有年轻人奋斗的故事,也有“庐州望月”的美好。这些都需要尽快融入地铁文化中,它需要一支朝气的力量,以促进地方地铁经济和推动地域文化。建议打破传统以资历建团队的格局,与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合肥地铁文化发展研究院。成员分布要以具有国际视野、学识较高、学科分布均匀、思想解放、年富力强的青年学者为主要力量,给予经费保障和股权支持等,为合肥地铁文化建设提供更具有活力和朝气的智力保障,为全省轨道交通文化建设提供先期基因支持。
(二)放宽经营思维,设立地铁文化发展基金
通过建立合肥地铁文化发展的财政性专项支持资金,融合社会发展资本,以及筹措闲置资金、购买国债等方式,成立合肥地铁文化发展投融资有限公司。该公司将主要作为合肥地铁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相关重点领域进行投资建设,提升地铁文化建设的整体竞争力。尤其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或民营等形式,融入合肥地铁文化发展中,并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
(三)突破既有理念,开拓文化建设的广度与厚度
“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延伸,也是城市的名片和缩影。”[8]一方面是硬件上要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便捷;另一方面是要展现城市历史面貌,体现地区人文精神,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窗口。目前合肥地铁文化中融入了包括公园站的廉政文化、三孝口站的慈孝文化等。随着地铁站点的增多,地铁文化建设更需要全面考察合肥市乃至于安徽省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志,并与最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科技元素和艺术元素等结合起来,方能更广和更深层地展现合肥韵味乃至安徽特色。
(四)突破工具主义,彰显新时代城市建设新风貌
地铁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地铁站内外部的整体建筑风格、车站广场的画廊展厅、站内的墙体、车厢内的设计,以及站内的音乐形式和其他艺术活动得以展现。目前有些城市借此将其作为商业价值开发的新沃土,却忽视了地铁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价值,严重阻碍了城市地铁作为地方文化宣传的窗口功能。因此,要将商业化的比重以及商业化的经营范围、建设地点、整体建设风格与文化相结合,这是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尤其是其创办的价值理念、伦理要求、生活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对市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结语
地铁的开通拉近了合肥与世界的距离,也打开了合肥乃至安徽与世界的同步窗口。借鉴国内外地铁文化建设经验,发展合肥地铁文化,必能让其以更开放的姿态向世人展现它独特的城市魅力。合肥地铁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传递合肥特色,展现江淮风情,弘扬徽风皖韵,为安徽全省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文化基因范本,助力新时代安徽交通文化事业发展,共筑美好安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