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测对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意义分析
2020-12-13钟璇
钟璇
(灌云县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200)
尿路感染又称为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感染为主,感染部位主要位于尿路上皮组织部位,其发病原因与细菌感染、尿管留置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需要及时进行疾病的控制,防止病情发展至后期造成慢性的感染等问题。但是该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较为关键,需要通过科学的诊断方法及时发现病情,对疾病的类型进行分析,因此进行疾病判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同时需要通过常规尿检的方式,结合患者的症状体现以及检测结果,对疾病进行更加深入的判断,确定疾病诊断的有效性[1]。本文对尿常规检测对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份例尿路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位于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21±5.6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位于23-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32±5.36)岁。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实验人员均进行常规尿液检查,取10 mL尿液放置于无菌试管中,在尿液采集的过程中需要将注意事项进行详细告知,叮嘱患者尽量收集中段的尿液,为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女性实验患者需避开经期,并对外阴进行全面清洗后收集标本,待标本采集完成后,立即进行送检,使用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进行分析,严格按照仪器以及试剂操作的要求完成检查过程,待到尿液涂片之后使用显微镜对细菌含量以及白细胞计数进行全面的观察[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尿液标本白细胞、细菌检出率。指标判断标准为:白细胞超出0-3个/HP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尿液标本白细胞、细菌培养检出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尿路感染属于一种尿路上皮细菌感染等引发的炎症反应,且患者常伴有菌尿和脓尿,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为严重,并且该病早期症状不突出,与全身性感染等疾病症状相似,造成临床诊断的难度增加,因此需要及时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对病情的扩展进行有效的控制,准确地诊断病情,对患者后期的治疗具有很大的帮助意义,尿常规检测检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可快速对疾病进行诊断,并且诊断的效果准确率也较高[3]。
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尿液标本白细胞、细菌培养检出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原因分析为:常规对于尿路感染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尿培养的方式,但是尿培养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一般检查结果需要在48 h后得出,并且检出的阳性率不足,造成诊断时间的延长;而采用尿常规检测的方式,操作简单便捷,数据的准确度较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取较为理想的数据,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通过显微镜等进行检查,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标本中的白细胞进行判断,通过尿液中的pH值变化,联合患者实际病情,与其他临床资料配合起来分析,对疾病进行判断,作为尿路感染疾病诊断的依据,整体的效果较为理想;但是尿常规检查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操作严格的按照仪器以及试剂的步骤进行,结合患者细菌计数以及白细胞数目的不同,对疾病的类型进行诊断,并且需要全面分析患者全身症状,更加全面地进行疾病诊断,确保诊断的稳定性[4]。
综上所述,尿路感染采用尿常规检测进行疾病判断,整体的诊断效果较为理想,对于疾病的临床鉴别的效果较好,可以结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进行疾病症状的判断,临床的推广价值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