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主谓关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
2020-12-13胡志刚
胡志刚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3)
黑格尔把掌握主谓关系看作从事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甚至认为语言逻辑中的主谓关系难题导致了人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哲学。对主谓关系的思考贯穿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始终,黑格尔为何如此关注主谓关系,根本原因在于他非常注重自由和语言逻辑中主谓关系的密切关联。在黑格尔看来,只有改变传统逻辑对主谓关系的理解,打破主词和谓词(谓词的德语为Prädikat,又被译为宾词、宾语、宾辞或谓项)之间的僵硬对立,通过概念思维使得主词和谓词能够相互转化,实现实体和主体的差异同一,才能最终实现自由。黑格尔哲学以抽象晦涩著称,他那看似同现实世界漠不相关的哲学背后隐藏着他对世界的热忱关切,这种关切就表现在对人类自由的思考上,因而黑格尔哲学内在蕴含着“隐秘的激情”。
一、概念思维中的主谓关系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主谓关系研究的历史。在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中,实体最为重要,其他九个范畴依附实体之上,他把实体和主词、属性和谓词等同起来。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主词和谓词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主词和谓词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独立自存,实体是属性的基础,因而实体只能作为主词,而其他事物只能作为谓词,谓词的功能在于说明和阐述主词。“除了实体而外没有一个别的范畴能独立存在,所有别的范畴都被认为只是实体的宾辞。”〔1〕属性只能依附在实体之上,属性不是独立自主的,它只能作为实体的谓词来说明和阐释作为主词的实体。实体不能作为谓词,实体的自足性保证了它是一切事物的起源,而它本身则不被产生。在实体和属性之间,即主词和谓词之间,主词在逻辑上在先,正是这种先在性保证了主词(实体)能够作为谓词(属性)的基体。实体只能作为主词,实体是本原,作为本原的实体具有始源性,在语言逻辑中,主词先于谓词。实体作为本原,处在变化之外,实体是变化着的属性的不变基体。作为主词的实体是变化着的属性的承载者,相对属性而言,实体具有高贵性和神圣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只能作主词,他坚持一种实体主义的哲学立场。
黑格尔认为不存在始终只能作主词的实体,他拒绝把实体看成不变不动的基体。“黑格尔认为命题的主谓关系形式误导了哲学家,使他们把事物看成是属性的基体,因此把作为语法术语的主词看成是‘一个静止的、不动的、负荷着偶性的主体’。他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有必要把哲学思维从对语法的服从中解放出来;因为他认为事实上不存在那种把各种属性都归于其上的基体。”〔2〕黑格尔要打破主谓之间的僵硬对立,实现主谓颠倒,改变主词是基体而谓词只能作为属性或偶性的状况,只有改变主词和谓词的固化状态,当谓词和主词实现相互转化,才能终结主词和谓词、实体和主体的二元对立。“代替那种主体而出现的,是从事于认识的自我本身,是各种宾词的结集点,是一种保持着各种宾词的主体。但由于第一个主体深入于各种规定本身里去,成了它们的灵魂,所以第二个主体,即,从事于认识的主体,虽然愿意了结与第一个主体的关系,并超过它而返回于自身,却发现它还在宾词里面。”〔3〕黑格尔把第一个主体看成是形式逻辑的主体(黑格尔把形式逻辑的实体看成是不变不动的、承载着偶性的主体,这种主体缺乏能动性,只是基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即自己具有运动能力的主体),由于第一个主体是形式思维的出发点,它作为各种谓词的基体,是作为基体的那个主体。
Subjekt 在黑格尔文本中意味着主体、主词和基体三种含义,从存在维度看,Subjekt 就是基体,它是各种规定性内容的承担者〔4〕。在形式逻辑中,实体只能作主词,描述和说明基体的各种属性是谓词。谓词述谓主词,谓词包含在主词的范围之内,因而谓词超不出主词的范围。形式思维首先要确立一个不动的基体作为基础,再把那些属性或偶性或谓词加到作为基体的主词之上。在形式思维中,主词和谓词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二者不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这是形式思维的思维特点。在形式思维中,实体不是“活的实体”,是“静止的、不动的、负荷着偶性的主体”,在概念思维中,实体是“活的实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黑格尔要改变的正是作为基体的“第一个主体”,代之以“第二个主体”即概念思维的主体,“第二个主体”是“自我本身”。“由于概念是对象所本有的自身,而这个自身又呈现为对象的形成运动,所以对象的自身不是一个静止的、不动的、负荷着偶性的主体,而是自己运动着的并且将它自己的规定收回于其自身的那种概念。”〔5〕在概念思维中,作为对象的自我通过自身运动把偶性纳入自身规定中,概念的自我运动使得对象的自我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
概念思维和形式思维不同,在形式思维中,实体是死的,在概念思维中,实体是活的,能够成为能动的主体。概念是对象的自我,是对象的本质,它本身是能动的,正是因为概念本身具有能动性,概念思维也被称为辩证思维。在黑格尔看来,实体和对象是概念,概念处在持续的运动中。在概念的运动过程中,形式思维中那永远只能作主词的实体拥有了能动性,它成为概念整体运动中的一个环节。在概念思维中,实体是活的,内在具有能动性,实体实质成了能动的主体,实体不再稳固地作为主词,主谓关系的固化状况被打破,实现了主谓颠倒。在概念思维中,由于实体不再固守主词的位置,实体不再具有形式逻辑中的优越性和始源性。在形式思维中,属性作为谓词存在,作为依附性的谓词述谓主词;在概念思维中,属性成为实体的本质,虽在外观上作为谓词存在,实质上成了真正的主词。一旦属性成为实体的本质,谓词就不再是依附性的属性,它具有了内在于自身的自足性与独立性。概念思维的“自我本身”代替了固定不变的实体即主词,“自我本身”是各种谓词的集结点,“自我本身”作为主体,它不再静待各种属性的依附,它通过自身运动,主动地把各种属性统摄于自身之内。
“上帝是存在”这个反思判断可以清楚说明概念思维和形式思维的区别。在这个反思判断的命题中,作为主词的“上帝”不意味决定和支配着谓词“存在”,主词上帝“变为”存在,主词“上帝”不再是不变不动的主词,它变成了谓词。主词在转变为谓词的同时,不意味着主词和谓词是同一的,在主词“上帝”向谓词“存在”的转变过程中,上帝把本该属于自身的属性持续不断纳入自身。本来空洞的、作为主词的上帝概念具有了丰富的实在内容,它不再是纯粹的形式规定,主词和谓词的转变内在于反思判断的动力体系之中。黑格尔认为,在“上帝是存在”这个命题中,从形式思维的角度看,“存在”作为谓词,被用来说明“上帝”这个主词,而在辩证思维中,“存在”不再是谓词,因为“存在”把“上帝”融化在其自身内并具有了实体性。“存在”不再作为谓词,而成了“上帝”的本质,“上帝”决定于作为“存在”的本质。在“上帝是存在”这个命题中,命题的“重音”落在了“存在”上,“上帝”虽然在外观上仍然占据在主词位置上,但它已经缺乏了规定并限定“存在”的功能,即“上帝”不再是固定的主词。在辩证思维中,“上帝”失去了主词的位置,而“存在”这个谓词则占据在主词位置,谓词本身被表述为主体,表述为穷尽了主体的本质。作为“存在”的谓词具有内容,作为“上帝”的主词作为共相,“上帝”的主词是空无所有的,因而它需要“存在”来填充其内容,由此“存在”成为主词。
黑格尔没有否认形式思维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黑格尔虽然猛烈批判形式逻辑,但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否定形式逻辑的作用,他认为形式逻辑只具有“抽象的感性的普遍性”,而不具有“概念式的普遍性”。“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形式逻辑占有自己合理的位置,即在‘概念论’的‘主观概念’部分,他对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都进行了立足于辩证逻辑之上的解释和发挥。”〔6〕黑格尔认为需要对形式逻辑的使用前提进行澄清,对其适用的范围进行限定。形式逻辑的主谓关系只能适用于经验命题,经验命题能够直接由“抽象的感性的普遍性”确定,这种经验命题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法则,主词和谓词不能相互转化。经验性的命题,如“这朵花是红的”,主词和谓词的关系不能颠倒,不能说“红的是这朵花”。在辩证逻辑中,由“概念式的普遍性”确定的哲学命题则能够实现主词和谓词的颠倒。这种变化在于谓词是具有本质的概念,概念具有自身内容,并且概念能够自我运动,在概念的运动过程中实现主词和谓词的转化。在形式思维中,实体即主词作为坚固的静止不变的基体,超然于内容之上的,它只是抽象的、不动的主体,它的内容需要各种属性和谓词进行充实。在辩证思维中,主词不再作为撇除一切内容的主体,主体在运动中把各种规定性纳入自身中,在运动的过程中主体变得越来越具体和丰富。概念思维中的主体不再静待各种属性和谓词,它主动占有各种属性和谓词,主体自己发展出自己的属性和谓词。形式思维是表象性的思维,表象性的思维是沿着偶性或谓词来延伸的,主词是不动,主词是待以说明的东西,主词作为不变的基体,它超越于各种属性或谓词。在辩证思维中,谓词具有了实体性,它成为了主词,主谓关系实现了颠倒。
二、主谓关系与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对形式逻辑中主谓关系的颠倒,是为了说明概念思维即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的不同。黑格尔对“形式的”①的批评主要有三类对象。一是传统逻辑学。传统逻辑学只考察思维的形式规律,不关注内容,故为形式的。二是康德的绝对命令。康德的绝对命令之所以是形式的,因为绝对命令并不能为具体实践制定法则。三是黑格尔自己的逻辑学。黑格尔认为自己的逻辑学和传统逻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他的逻辑学是有内容的,因而不是纯粹形式的。同时,黑格尔认为,自己逻辑学和作为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实在哲学”相比,逻辑学缺乏实在哲学所代表的客观实在性,仍是形式的。“形式的”一词在黑格尔哲学的含义为抽象空洞的普遍性,传统逻辑学和康德的绝对命令都属这种普遍性或抽象性,这种抽象空洞的普遍性可以借助于“感性确定性”和“纯存在”或费希特(Johann Gettlieb Fichte)的A=A 来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虽不再是抽象空洞的,但仍停留于思想领域之中,还不具有外部客观实在性,黑格尔的逻辑学仍然属于这种形式性。“形式的”与“辩证的”之间区别在于:“辩证的”是具体而普遍的,关涉着具体内容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形式的”是抽象和一般的,它不涉及具体内容,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黑格尔对形式逻辑的批判是为了说明主词和谓词能够实现差异的同一,即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当然,这种同一是包含差异的同一,不是谢林意义上的绝对同一。黑格尔不认为主体和客体会存在绝对同一,并且认为这种绝对同一只会导致“坏的哲学”,他强调道:“不要把同一单纯认作抽象的同一,认作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这是使得一切坏的哲学有别于那唯一值得称为哲学的哲学的关键。”〔7〕黑格尔认为实体是无限和有限的融合,包含有限和现象的变化寓于自身,实体具有内在的活动能力,实体即主体。“‘主体就是客体’的思想可以设想为现实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存在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8〕实体和主体的转化在句法结构上就表现为主词和谓词的相互转化,在黑格尔看来,实体和主体的矛盾就是主词和谓词的矛盾。正如不能从实体和主体的僵硬对立中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样不能从主词和谓词的僵硬对立中解决二者的矛盾,需要改变主词作为固定不变的基体的固有看法,实现主词和谓词的相互转化。“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9〕人们一般把实体看成是被动的,主体看成是能动的,这种传统实体观和主体观并没有把实体和主体差异地同一起来。在黑格尔看来,实体不仅具有存在的直接性,同时还具有认知的直接性。实体是绝对的,是最终的东西,实体存在只有被直接认知时才是实体,正是由于实体的这种绝对性,认识论和本体论、思维和存在实现了同一,实体就是主体,实体内在具有生命,本体论和认识论具有内在的共通性。
黑格尔提出了与传统逻辑学命题不同的“反思判断”,反思判断是以概念思维作出的判断。“反思判断没有一个固定的和被动的主体,它的主体是积极的,并自我发展为自己的宾语。宾语是主体存在的各种形式。或者,略不同的陈述主语,其结果是使主语‘消失’并变成宾语。因此,反思判断动摇了传统命题及其根据的‘坚固的基础’,‘而唯一的对象就是主体的运动。’”〔10〕实体作为主体是有生命力的,并且要把这种生命力给实现出来。实体的生命力表现为自我建立的运动,它自己建立自身,这种生命内在于实体,不来自外在力量。实体有超出实体之外的内在冲动,它需要自我变易,自我分裂,超出自己的直接性,把自己提升到间接性,再由这种间接性回到直接性,从而证明自己是具体的、有生命的存在。
实体如果不是作为主体,那它就是抽象和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只是一个名称。实体必须主动去获得内容,只有通过自己建立自身时,实体才被实现出来,成为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在判断里被连接起来的东西,主项和谓项——前者是特殊东西,后者是普遍东西,——由于它们自身上的对立和由于它们互相施行的对立的包摄而互相矛盾;每一个都是独自的,同时每一个都是在其独自存在里涉及另一个,并且互相设定另一个为一个被扬弃的东西。”〔11〕实体作为主体在于其单纯的否定性,否定性就是能动性,正是这种否定性,实体能够把自身一分为二,建造出一个对立者,这个对立者是出自自身的,虽然它和自身存在差别,但能够通过再次否定使对立者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进入自身,否定之否定正是在“实体即主体”自我否定的进程中实现的。“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12〕纯粹的否定性运动使得实体成为主体,否定性运动把单一的东西一分为二,通过不断产生对立面的双向运动,使得实体和主体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转化。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根本特性,自我意识有意识地放弃其自身,并在外在化的过程中保持自身,它仍然是实体的主体,自我意识由于放弃了自身,成为外在化了的东西即实体,因而自我意识具有实体的意识。实体通过运动,否定原始的或直接的单一性本身,因为单一性本身还是抽象和空洞的,它还没有自身的内容,还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实体,还不具有主体的特性。“既然自我意识由于牺牲了自己,才产生了作为主体的实体,所以这个主体仍然保持它原有的自我。”试就两个命题来看,在第一命题里,主体只是消失在实体性中,而在第二命题里,则实体只是谓语,因为两方面都以相反的不同等的价值出现在每一方中,——这样得来的结果就会出现两种本性〔主体与实体〕的联合和渗透,在这种联合和渗透的情况里,两方面以同等的价值既都是同样的重要,但又只是同样作为环节。”〔13〕实体要成为主体,必须去除自身的单一性,通过运动把各种规定性纳入自身,从而使自身成为具体、丰富的主体。实体成为主体是在辩证运动中实现的,通过对他在的自身反思,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回到同一性和单一性,最后通达绝对知识,实现真理。
实体即主体是由作为动词的“是”来实现的。在黑格尔看来,共相不应该只具有谓词的含义,它还应该表达出现实的本质,现实的本质就是共相,“是”(be)不是作为联结主词和谓词的系词,它是动词,是“是起来”(to be)的意思,共相是“是起来”的现实。只有把“是”当作动词用,共相才能成为现实。如果现实不“是”共相,现实就是空的,即还不“是”现实,只有通过“是起来”,现实才能形成共相,共相才能表达现实。在辩证逻辑中,“是”不再作为单纯的系词,它作为动词,是“是起来”的意思,正是由于“是”不再是系词,主词和谓词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如果“是”只是作为对谓词依附于主词的肯定,那么主词和谓词就不能相互转化,实体就不能成为主体。在辩证逻辑中,谓词表示主词的本质,成为真正的主词,主词实现了颠倒,如果“是”不是“是起来”的意思,那么主谓颠倒就不能得以实现,“是起来”使得谓词能够运动起来,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规定。黑格尔要颠覆形式逻辑中主谓关系的僵化、死板的句法结构,实现实体和主体的差异同一,就必须对形式逻辑中主谓对立的固化看法做出改变。只有把认识作为主体内在发生的事实,抛弃从外在去寻求知识的做法,实体才能转化为主体。
在黑格尔看来,否定性和超越性是实体的本质属性,实体本身是能动的,正是内在于实体自身的能动性,主体能够使自身不断对象化和异化,这种对象化和异化的结果产生和实体对立的对象,对象是实体自身分裂的产物。“实体即主体”保证了现实的活动者同时是能动的活动者。实体要成为主体,就必须建立在主词和谓词能够相互转化之上,如果主词不能转化为谓词,谓词不能打破主词的束缚和控制,实体无论如何是不能转变为主体的。“是”必须理解为动词,“是起来”才能实现主词和谓词的转化,只有“是”作为动词,主词才能变为谓词,实体才能成为主体。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命题建立在对传统主谓关系的改造之上,只有从概念思维中实现主谓关系的颠倒,才能打破客体和主体、存在和思维、实体和主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同一。
三、黑格尔自由观及其缺陷
“实体即主体”的逻辑前提是作为一切存在产生根源的“纯存在”,“纯存在”不仅是实体,同时还是主体,正是因为“纯存在”,自由才是可能的。最初作为实体和主词只能是Sein,世界的一切都是Sein 自我运动变化的结果,都是Sein 的化身,而Sein 则是万事万物背后的真身。Sein 没有任何规定性,它只是一个概念,Sein 作为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实体和主体的结合体,Sein 在自身异化的过程中不断对象化,对象化为一个从低到高发展着的世界。在Sein 概念中,实体和主体并没有出现二元对立状态,即主词和谓词是结合为一体的,实体和主词不具有优越性和始源性,属性和谓词具有独立性,而且这两者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如果我们宣称存在或有是绝对的一个谓词,则我们就得到绝对的第一界说,即:‘绝对就是有’。”〔14〕“绝对就是有”也可以说出“有就是绝对”,这两个命题是同一的,作为主词的“绝对”和作为谓词的“有”二者是同一的,主词和谓词可以相互转化。“纯存在或纯有之所以当成逻辑学的开端,是因为纯有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进一步规定的东西。”〔15〕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存在”即“有”是世界的逻辑起点,德语Sein 是纯存在,没有任何规定性,最初的“存在”概念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能把自身实现出来,存在没有规定性,它能创造一切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其他范畴都是“存在”概念自我实现的结果,正是“存在”没有任何规定性,只是空洞的“决心”,是使自身“在起来”的行动。
黑格尔在存在论阶段强调存在的能动性。在本质论阶段,黑格尔致力于探寻存在的本质规定,他要探寻存在是如何存在的以及存在的前提。在黑格尔看来,本质论的根据在存在之中,是存在转向自身内部通达本质的过程,通过存在的历史可以达到存在的本质,所以本质就成了“过去的存在”,“Wesen”这个德语的本义是“本质”,而“Sein”(存在)这个德语的过去式就是“Gewesen”,通过词源上的梳理,可以看出本质和存在的内在关系,即“本质是自己过去了的存在”〔16〕。所以,“本质是存在的真理,是自己过去了的或内在的存在。”〔17〕本质是存在本身,是由存在概念自身发展出来的。本质不是直接能够把握的,它是反思到的,反思是对过去的追溯,这就需要对比,因而,在本质论中的范畴是成对的,这就形成了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统一就是矛盾。
矛盾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内在根据,矛盾背后没有其他任何根据,矛盾是无根据,在德语中,矛盾是“Abgrund”(无根据),也可译为深渊,这种无根据就是自由。如果自由依附于他物,自由就不成其为自由,自由就应该是无根据的。自由不固守一处,它要超出自身,自我否定,一旦达到预期目标,会产生新的不满足和新的渴望,自由是自我更新和自我创造,是在绝对实体内部无限的自我否定。当以自由的角度来看本质,就进入了概念论,“概念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18〕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概念是自由的概念,概念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黑格尔贬斥把概念说成是“死的、空的、抽象的东西”的说法,认为“概念才是一切生命的原则,因而同时也是完全具体的东西。”〔19〕在自由的统摄下,黑格尔的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统一起来,本质的存在就是概念,概念论内在包含存在论和本质论。只有在概念中,本质的存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真正的存在,存在的自由只能在概念中得以实现。概念是自由的生命,真正的存在是自由,自由在概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概念是本质的存在,存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直到发展到概念,才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本质。黑格尔认为概念论才是真正的存在论,并且存在的本质只能在概念中才能揭示出自身的本质。概念的能动性体现在它的自我否定上,它把自己对象化为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产生内在的差异性,概念的自我否定导致自由。
黑格尔以概念思维中的主谓颠倒的形式来破除传统的主谓对立的二元论,是为了说明实体即主体,最终论证自由是何以可能的。世界的逻辑起点是“纯存在”即“纯思”,无论“纯存在”如何异化和对象化,都只能发生在观念世界。黑格尔把否定和超越看成是自由的本质,他的自由观无疑有其深刻之处,由于他把自由原则抽象地发展了,因而其自由观不可避免具有思辨性和非现实性。黑格尔把“纯存在”作为自由的逻辑前提,这就决定了自由只能是观念性的自由,而不是具有现实性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不是现实的自由,因为思维概念和现实对象并不始终一致。概念是思维的对象,思维本身不是独立自存的,它不可能摆脱作为其产生根基的现实世界。被思维所把握的实体只能是主体关于实体的观念,而不是自在的实体。“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20〕通过主谓关系的颠倒,谓词转变为主词,如此一来,绝对主体成为主词,客体即现实对象被精神化,客体的实在性被消解,实体成为主体。概念思维的主谓颠倒使得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粹的、先验的推演成为可能,主词和谓词的颠倒会导致神秘的客体—主体,因为主谓、主客之间的转化只能被概念思维所理解和把握,它们只能发生在观念世界。
马克思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精神的货币和现实的货币不同,思维概念和现实对象不能等同,主词和谓词的颠倒只能说明存在着概念之间的自由转化,不能从概念的自由转化推演出现实的自由。康德就概念和对象之间的差别做了很好的说明,他说:“现实的一百塔勒比一百塔勒的单纯概念(即一百塔勒的可能性)有更多的东西。”〔21〕对象不是从概念中分析得来的,而是以综合的方式添加到概念之上的东西,对象的很多属性不能被概念所把握,概念没能对对象进行完整的表达。把概念和对象等同起来存在困难,正如精神的货币不能等同于现实的货币、观念中的自由不能等同于现实的自由。黑格尔把思维概念等同于现实对象,把观念中的自由等同于现实中的自由,这种转换难以实现。通过作为逻辑起点的纯存在的自我异化、对象化并不能使得自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即概念还不是对象,作为概念的精神的货币不是作为对象的现实的货币。
实体本身不是概念化的主观精神,它的存在是自足和不需要说明的,以概念的、推演的方式来说明实体违背实体独立自存的事实。“实体丧失了它的观念性,把它变为主观精神,这样一来,主观精神本身成了实体的规定本身,成了实体的谓语。”〔22〕黑格尔把作为观念性的实体变成主观精神,并使主观精神成为实体的规定本身,这种转化不能使实体成为主观的存在,消除不了实体自身的客观性。他把主观精神变成实体的本质谓词,从实体中分析出主观精神,把概念和对象等同起来,这种等同是非法的。在黑格尔看来,实体即主体的关键在于主观精神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自由的,正是自我意识实现了实体和主体、主词和谓词的转变。“我发现自我是被规定的,自我是自身等同的,是无限的,这就是说,自我与自己是同一的。”〔23〕黑格尔把世界的创造归结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能够在它自身之外构建起完全抽象的对象,抽象的对象不是现实的对象本身,黑格尔哲学无法解决自由的现实性问题。“黑格尔的自由是在他物中看到自我的存在,以此达到绝对。这种自由带有思辨性、抽象性和保守性特征,从而使得这种自由带有观念性(idea)色彩。”〔24〕黑格尔把自由奠基于逻辑在先的纯存在之上,黑格尔的自由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的自由,还不是具体的、现实的自由。
黑格尔把“纯存在”当作一切存在的逻辑起点,对传统主谓关系进行颠倒,推论出实体即主体,最终得出自由是何以可能的。黑格尔自由观的逻辑前提是不成立的,自由总是现实的自由,对自由不能从作为“纯存在”的逻辑起点出发,而应该从“现实的人类个体”这个现实前提出发,“现实的人类个体”是有着具体、感性的生命的个人。自由总是关于“现实的人类个体”的自由,从自我意识不能推论出现实的自由,自我意识总是人的自我意识,只有从有生命的个人出发才能把自由建立在坚实的现实之上。取消“自我意识”的主词地位,代之以“现实的人类个体”〔25〕,才能为自由的实现提供现实前提,“现实的人类个体”的根本特征在于其感性的、现实的活动。黑格尔自由观的缺陷在于不了解作为感性的、现实的活动。黑格尔也重视劳动的作用,他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他没有把劳动看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6〕黑格尔把劳动看成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抽象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环节。黑格尔对自由只是进行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自由的前提是作为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要从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去论证自由是何以可能的。黑格尔不了解“现实的人类个体”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对自由实现的重要性。现实的自由只能存在于感性的现实活动中,自由的实现只能借助于“现实的人类个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黑格尔通过把系词“be”转化为动词“to be”的方式力图实现主谓颠倒,消除形式逻辑开创的主谓对立的传统,实现“实体即主体”,最终达成自由。黑格尔在主谓颠倒方面做的努力难以达成其目的。他把纯存在(Sein)看作世界的逻辑起点,纯存在没有客观现实性,只是一种观念性,只是思维把握的对象,纯存在无论如何转变都无法化生出现实世界的一切。纯存在的根本特征在于其自身的否定性和超越性,黑格尔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纯存在实现自身的真正的、唯一的肯定的东西,把纯存在所包含的否定活动看成一切存在的自我实现,把自由看成是概念的自我否定。在黑格尔哲学中,纯存在只是一切存在产生的逻辑起点,不是现实起点,精神哲学和自然哲学之间的界限并没有真正实现融合,仍然呈现“坚硬的断裂”状况,精神和自然存在异质性,对它们进行强行的转化只能导致“逻辑的神秘主义”。黑格尔想通过概念思维中的主谓颠倒来说明精神和自然之间的转化,但这种转化只能发生在语言和逻辑中,现实世界并不是语言和逻辑的世界,用语言和逻辑来论证精神和自然的转化缺乏合法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