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提升
2020-12-13董琦
董 琦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 11300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因此,旅游行业自然而然成为当前热门的就业专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根据新时代旅游行业的具体需求以及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从业者。“互联网+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不断改革创新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不断突破,才能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属于新兴学科,它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当前的旅游市场上,个别不文明、低素质的旅游从业者严重损坏了旅游行业的形象与信誉。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已迫在眉睫。
(一) 学生方面
旅游职业知识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等,可以说非常多样化、广泛化。由于当前旅游者兴趣爱好多样化,所以旅游从业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职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心理需求。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还存在问题。
1.学生旅游知识素养不足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课程不重视,教育效果不明显。同时,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掌握相应知识,对旅游职业知识了解很片面。有些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没有主观意愿去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还有部分学生地理、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在为游客讲解时,不能提供专业的优质讲解。
2.旅游职业能力欠缺
根据校企合作的学生实习企业反馈,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层次性明显,部分学生甚至在带团的过程中与游客产生了矛盾。有些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能灵活应对,与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沟通交流时也不能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还有部分学生外语能力一般,导致其不能胜任外国游客的导游工作。
3.旅游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体系的认知不够准确,对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不够熟练,对旅游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不全面,结果导致在实习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凡事以经济利益为重,有时忽略了游客的切身利益。
(二) 学校教学方面
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学方面,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合理性与特色性
旅游产业发展的时代特点要求人才培养方面侧重实践性、实用性、特色性,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仍旧停留在重视理论性与系统性,而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时代特点,理论课程讲得过多,实践课程比重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有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以纯理论的知识为主,公共基础课课时量很大,专业课课时量偏少,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核心主干课程,未能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这也影响了学生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校企合作关系不紧密,缺乏实用性
旅游产业更强调校企合作,这也是一种双赢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凭借各自的优势,根据市场变化,抓好教育质量,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快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没有安排优秀实用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传授工作经验,也很少有企业安排的系统培训,这样就无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3.职业素质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完整性与实效性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邀请旅游产业相关权威人士或者行业精英来参与学校的职业素质评价,导致其考核评价体系主体相对单一,缺乏全面性与专业性。同时在职业素质评价内容方面,呈现出相对简单的特点。在考核过程中,仍然是把考核重点放在旅游专业知识的训练考核上,并没有系统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引用现代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仍然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知识加技能的测评体系并未构建起来。
4.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
部分高职教师在进行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时,就书本讲书本,没有运用丰富多彩的实训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欠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理念,师生之间的沟通较少,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不好。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部分学生兴趣不高,自觉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意愿不强。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归因分析
(一) 学校方面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关注程度,可是我们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给予职业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而是把这门课放在选修课中让学生自主学习,高职学校的生源本来就不如本科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太强,这也导致了职业素质不被学生所重视。其次,少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实用主义教育,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过多关注经济效益和学生就业率,没有将教育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忽视了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高职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旅游岗位需要本无可厚非,但在旅游专业教育中,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过分强调专业性与技术性,导致部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较低,这就有悖初衷了。
(二) 教师方面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旅游类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综合性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当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半路出家,未接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对教学资源的配置中,部分教师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掌握还远远不够。
其次,一些高职教师缺乏对岗位的亲身体验,从业经验欠缺。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生,在旅游课堂的教学中,缺少旅游从业经历,讲授实际工作经验时,就显得单调无味,与实际有些脱节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旅行社、酒店等企业的实践经验,教师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整合,亲身体验过各个岗位之后,才能将经验更好地分享给学生。
(三) 学生方面
首先,部分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视。目前,个别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有了厌学情绪,心里始终抱着“及格万岁,顺利毕业就可以了”的心态,对于整体的综合素质并不关心,更不会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感和敬业精神,而现在个别学生却忽略了作为旅游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上缺乏奉献精神,一味追求高薪酬、好待遇,在带团的过程中为了个人利益,强制游客进店消费,这都极大地影响了导游从业者形象,并给游客带来了身心伤害。
其次,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准确。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正确评价自己,一些学生把职业目标定得非常高,过高地评价自己,在毕业选择工作过程中,挑三拣四,期望高薪酬的工作,不能脚踏实地做好眼前工作。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都存在不足,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加之不少学生职业定位不准确,进而导致其在就业后出现许多困惑,理想与现实严重不吻合,结果工作热情度不够,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1]。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具体对策
(一) 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为了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上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课程设置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还有,课程设置要定时进行旅游专业模拟课堂实训,提升学生未来适应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突出职业知识,又要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课程设置中,各门课程要为工作实践服务,多设置实践环节的活动[2]。课程设置需要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认知。
(二) 加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院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双方实现互惠互利。高职院校可定期输送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还应该多邀请一些具有旅游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进校授课,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高职院校要大力深化校企合作,走产学研一体的办学之路。首先,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保证。还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其次,要建立校内实践基地。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校企合作,还要狠抓落实,要建立导游模拟实训室,方便学生熟悉导游带团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模拟中进行仿真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弥补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最后,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旅游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体系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考核评价机制。首先,从评价主体上看,应该多邀请旅游专业人士或用人单位参与评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其次,从评价内容上看,还可以着重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素质,使评价更全面、更具体。最后,从评价方法看,不再单纯依靠考试试卷来考核学生的能力,而是尝试网络化的信息技术考评,构建知识加技能双重评价方法,要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注重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 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旅游业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要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教师的作用极其关键。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旅游理论功底,又要拥有丰富的旅游从业和管理经验。高职院校应允许教师走入社会,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在保留职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参与旅游管理行业。要打造以能力为重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就要定期培训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旅游管理人员请进学校,向教师们传授实践经验。这样的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全面提升教师的岗位操作技能。同时,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以能力培养为重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吸引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能力。
(五) 开展旅游职业素养拓展计划
首先,高职院校要巧妙借助知识讲座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旅游职业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充足的旅游职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此,院系可定期举办旅游专业知识讲座,开展岗位模拟仿真训练,组织旅游知识技能考试,在考核中对学生旅游职业素养情况进行把握;还可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来与学生交流最新的行业信息、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旅游行业的新动向。通过知识讲坛活动,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条件和环境。其次,借助社团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以社团为依托,举办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旅游景点知识技能大赛、旅游英语口语竞赛等,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其未来就业创造机会[3]。最后,加强人文素养教育。高职院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二级院系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职业纪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只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未来才能更好地做好旅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