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现存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0-12-13王敬涛
王敬涛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44)
一、新时代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产业政策规划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打开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1]。改革开放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化运作的程度和规模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成功申办2022 年冬奥会,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社会消费需求不断更新换代,消费理念及产业结构等也更趋于系统化。据相关调查分析,近年来,中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及增速较为明显,体育产业GDP 比率也在逐年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等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两者一脉相承,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建设的重要推手和力量。然而,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横向比较中,围绕着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不足和问题,在创新发展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需要政府、社会及市场各方的大力支持,才能不断把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体育产业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拓展空间。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与创新的管理体制,创新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而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实效化。为了建立最优管理体系,我国体育产业需要在机构设置、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相应改进[2]。新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体育产业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体育产业现行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一) 体育主体产业活力不强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体育主体产业是指在体育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并且起支撑及引导作用的产业。由于主体产业关联性比较强,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因此体育主体产业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体育服务业应成为体育产业结构中的主体产业。而体育服务业中的竞技表演业,作为体育主体产业的核心,应在体育服务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健身娱乐休闲业的地位应仅次于竞技表演业。但是,在我国体育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竞技表演业所占比重低于健身娱乐休闲业。而当前,健身娱乐休闲业和竞技表演业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体育有效供给[3]。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商品的最优配置。但作为主体产业的竞技表演业,所有权本应属于俱乐部,但是实际上却是运动项目在管理中心管理,使我国体育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体育主体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质量和体育产业经济效益不太高,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内涵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只有加快体育领域创新改革的步伐,才能激发体育主体产业应有的活力。
(二) 产业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对体育产业的管理在机构设置上还不尽合理。要想保证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目标的实现,就需要设置合理的体育产业管理机构。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体育产业的管理机构关联度不大,机构管理设置缺乏统一的标准,机构设置不太明晰。在政府主管部门方面,体育经济司下设的体育产业处专门负责管理体育产业,但在管理职能和权责方面,体育产业处没有具体的责任划分,在服务管理方面定位比较模糊。地方体育局在设置体育机构时,考虑更多的是地方体育事业中发展比较好的项目,落后地区很难在体育产业上有所突破。我国体育产业现行管理体制存在分工不够明晰和管办不分的状况,各部门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一些体育部门既管理体育行业又办体育产业(如体育俱乐部、彩票公司等),这种情况影响了我国体育企业的积极性,削弱了其发展与创造空间,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虽然国家体委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但体育产业管理相关的各项功能和职责基本没有实质的变化,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产业管理职能还存在交叉,责权利不够分明。
(三) 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相对滞后
2020 年1 月20 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召开2018 年度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发布会。2018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6579亿元,增加值为10078 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虽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从事体育相关产业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从业人员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整体就业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数据调查显示,美国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2.5%,而我国就业人口中从事体育相关产业的人数仅占0.4%。我国现行的体育产业发展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体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数据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在10%以上,而我国只有0.7%。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及发展数量不仅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的比例较小,体育产业整体的市场发展体系也不够健全,体育产业发展链条不完善,国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总体偏弱,同时还存在不同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大部分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使我国体育产业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较小,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 体育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要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为了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委在2010 年出台了政策,就如何培养从业人才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何适应新时代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各级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培养渠道较为有限,一些相关的校企合作还没有完全适应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合作双方还局限在学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讲座,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等表面层次上。其培训和实习都只是短期形式,传统的讲授式的培训效果不够理想,没有针对企业的具体经营特色设置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培训结果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缺乏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导致培训流于形式、不尽如人意。此外,由于校企双方对合作过程中的产权界定、职责义务、利益分配等规定不明确,导致合作不能深入开展,很多项目不能实施,合作效果不够明显[4]。
(五) 体育产业管理的市场运行机制不通畅
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变化比较明显,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能够制约市场波动的运行机制,以至于体育产业市场鱼龙混杂,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发展动力,阻碍了体育产业正常的运行发展。民间体育产业项目协会和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落后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体育产业整体缺乏拓展能力和国际开发能力,体育产业研发能力投入不足,对新产品的开发,很多都是下游产品,缺乏新意。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和体育产业的专业较少,一些体育产业的开发只停留在自我摸索阶段,缺乏实质性创新。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适用于体育产业的相关法律,亟须抓紧研究出台。
三、中国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应对策略
(一) 提升体育产业治理能力
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 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是培育市场多元主体和吸纳社会资本的集合体,已经成为国家政策顶层设计关注的领域。当前,必须贯彻体育产业治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政府是体育产业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制度,把体育产业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指标。建立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决策部署,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以制度化设计的方式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加强体育产业关于行业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力度,把行业标准和服务认真贯彻落到实处。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行业标准、公共服务、规划政策等应尽的职责。从“体育管理”走向“体育治理”,是政府简政放权、多元治理、民主决策、实现共同利益的发展趋势。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解决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社会组织职能不完整、市场主体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解决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中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未来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把握,从产业发展规律角度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也需进一步挖掘和探索[5]。
(二) 完善体育产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由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法律法规的建设相比,我国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因此,在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下,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战略。《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对“加快推进《体育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随着“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战略的机遇,逐步健全、完善中国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为建设体育产业强国提供法律支撑。因此,要继续完善我国地方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促进地方体育产业发展,这也是实现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体育产业法律法规完善的层面看,体育产业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要有国家层面的,还要有全国各地区不同地域层面的。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主体活力,充分发挥体育产业政策的引领性和协调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解决关键靠落实。要清醒地看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政策供给要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执行好产业发展涉及的各种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三) 完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体育产业市场体系是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形成的体育产业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要加快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比重,塑强品牌,优化服务。因此,建设功能齐备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发展紧密相连,不同的产业市场需要规范政策的引导。首先要科学规划,依托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来实现对市场的宏观管理调控,构建有特色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其次,构建中国特色体育产业格局,形成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发展体育产业要整合各种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形成特色品牌。最后,完善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需要市场组织体系、法律政策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等的支持和配合。所以要在整合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炼出适合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全面规划、整合发展、重点突破。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并围绕特色产业构建配套的体育服务产业,最终实现综合效益。
(四) 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要注重实用性,把理论知识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规划设置时,注重课程设置和人才目标符合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把体育产业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实际要求紧密结合。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切实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助推体育产业发展,引导产学研各方共同参与,为体育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还要加大复合型师资培养,把理论教学、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实战经验。高校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教师培养中,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注重交流与合作,强化实际效果。让教师在参与企业管理和运营合作中提升本领,打造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使教师既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授者,又是学生专业方向的领路人,更是课程思政的践行者,把学生的学习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高校要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能利用高校的研发能力和资源,还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因此,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建立起适合体育产业管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五)探索体育产业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
建立体育产业合作机制可以充分引领各方协同创新,形成共同遵守的规则,营造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氛围,规避体育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有效地解决不平衡、不均等的矛盾,强化合作意识,促进合作目标的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具有创新平台搭建、优化公共服务、推动技术进步、人才培养有针对性等显著特点。体育政产学研要借助社会组织的优势,成立“中国体育产业联盟”,搭建体育政产学研多方交流互动平台,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在一体化进程中,各方要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在长期合作中实现共赢,最终达到体育产业和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政府采取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对体育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可以尝试探索多种合作方式,与体育部门合作,建立科研联盟,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团队,建立体育科技产业推广平台,加快体育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体育产业化进程。从政府、企业到高校,都应设立信息交流库,加强信息的互通,为合作各方开展跟踪反馈、监督指导等工作。政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各方之间合作的建立,还要看到各方内部之间合作的可能性。搭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之间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才能更积极有效地促进各方合作,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