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宁中教育哲学思想述要

2020-12-13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哲学经验数学

于 伟

教育哲学研究

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

石中英会长寄语:

欣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于2020年第1期始增设“教育哲学研究”专栏,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中第一个设立教育哲学专栏的学术刊物,对于我国教育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全国教育哲学界同仁对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的诸位领导和全体老师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无论是对于繁荣教育学术、培养教育人才,还是对于教育改革实践与创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越发展,教育改革越是到了深水区,就越需要教育哲学的参与和指导。

中国有古老的教育哲学思想传统,这些思想传统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批判性讨论和创新性发展。西方教育哲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滋养着西方的教育学术和教育实践。特别重要的是,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追随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社会立场,对许多基本的和重大的教育问题都提出了独到和深刻的见解,需要我们加以很好地继承和弘扬。当前中国社会教育与学习理念和体系也都处于不断变动和重构之中,亟需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加以系统分析和充分讨论。

祝愿该教育哲学研究专栏的设置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体系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石中英会长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史宁中教育哲学思想述要

于 伟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作为我国当代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史宁中先生不囿于学科界限,在文理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在探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史宁中提出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探讨素质教育的目标问题上,史宁中提出改“双基”“双能”为“四基”“四能”;理想的教育是经验的教育、过程的教育和归纳的教育;要通过思维直观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其思想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宁中;教育哲学;四基;四能;归纳

研究史宁中(1950-)的教育哲学思想主要基于他是哲学家、教育家和数学家。史宁中对中西哲学的浓厚兴趣与深厚积累使其对教育哲学有着深刻的见解;长期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使其对教育有着精准的认识与深切的关怀;在数学、数学教育专业领域的长期浸润使其教育哲学研究体现出严密的逻辑与独特的视角。

作为哲学家的史宁中,说他是哲学家,可能出乎意料,但他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撰写了不少有影响的哲学论文:如《论〈老子〉的思维逻辑》《论定义中的殊相与共相——公孙龙子〈指物论〉评析》,在《哲学研究》连载《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命题、定义和推理》上下两篇,以及《从八卦到六十四卦——试论〈周易〉的思维逻辑》《关于教育的哲学》。史宁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命题、定义和推理》(上、下)中对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与推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澄清。他提出:与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通过不可名的“悟性”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事物。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命题、定义与推理,如《墨子》中“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便说出了中国古代先哲们推理的精髓,《公孙龙子》中的《指物论》对定义中的殊相与共相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而以归纳与类比为思维基础,以正名与中庸为伦理准则的“分类”是中国古代处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最为重要的推理与判断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有“定义”,有“命题”,只不过更多的是关于“人伦”方面的,关于“物和物”之间的“定义”与“命题”虽然比较少,但也十分精彩。总的来看,史宁中对当代哲学的核心命题如偶然与必然、原因与结果问题,中国古代的定义、命题和推理问题做了系统的总结与重要的推进。

作为教育家的史宁中,他当了十几年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他有独特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东北师大有几件事都是他倡导的,比如:倡导开展农村教育研究,建立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现为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在教育管理上,倡导教授委员会制度,这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首创,提出了“尊重的教育”理念。他还曾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这是一个重要符号。他在基础教育方面还有很多重要主张,如“四基四能问题”,已经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学术主张能变成文件、变成纲领很不容易。他是国家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重要组织者、审定者。他对于数学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农村教育都有重要的思想,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归纳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和过程的教育,他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起源、本质和可能问题提出了有影响的创新观点。其中他的一些重要教育主张如儿童第一、教育的重要起点是人的先天本能、归纳的教育、学会思考等思想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率性教育理念的重要来源,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史宁中的著作《教育的本源与思考》(2018)。

作为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家的史宁中,作为数学家大概没有多少人质疑,在数理统计方面他在是很有影响的,他是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九州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全国懂数学的人不少,懂数学教育的人不多。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史宁中的著作《数学基本思想与教学》(2018)。

一、教育的起源、层次以及本质论

史宁中对教育的起源有一些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动物也有教育,乌鸦也有教育。社会性不一定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也有社会性,有时候有很强的社会性。比如群居的动物更明显,像羊、马、牛、狗。他认为“教育产生于生存的需要”。[1]教育起源于生存“意识”,生存“意识”保存于先祖的DNA中,并在代际传递过程中通过突变与自然选择选择而不断深化。但这种信息的传递缺乏目的与方向性,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无失真的传递。因此,这一过程并不能称作教育。教育产生的前提是大脑。通过大脑,信息得以整理、保留与传递。传递的方式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动作,甚至可以通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感应。在传递的过程中,教育也就随之产生。我们可以发现,动物中也存在这种“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捕食的经验、逃避天敌的方法、筑巢的技巧等等。至今在一些原始部落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教育。可以说,“人类最初的教育,比动物也高明不了多少”[2]。

史宁中提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有想象力和抽象能力,“抽象”来自于本能,而教育何以可能?教育的根本来自于人的先天本能。比如数学,人有能够学习数学的本能和遗传基因,而教育就是为这种本能的释放和表达提供条件。我们的教育如何能够培养孩子抽象能力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这是已有的文献提及很少的。通过文献梳理即可发现,大量的文章提及知识、经验、智慧,但鲜有文献专门论述抽象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为此,在传统的观点中,人们论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很多时候都是从哲学、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的。史宁中认为仅仅这样不够,容易僵化,所以史宁中采纳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借鉴西方人类起源的一些著作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特别是美国两位生物化学家威尔逊和萨里奇的发现。威尔逊和萨里奇比较现代人和非洲猿的血液蛋白结构后发现,人类物种大致最早出现在距今500万年左右的时间,后来有研究认为人类物种最早大约出现在700万年之前的。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足行走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分性标志。其实对现代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便可发现:“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的人,有两个重要的物质基础,那就是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喉位较低的发音器官,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变化。”[1]

在史宁中看来,动物的抽象力和人不能比,因为人有两个特别的生理器官:一是扩充了的脑容量的大脑,有人认为人的大脑容量最大,当然还有人认为有比人的大脑容量更大的;二是人有喉位较低的发音器官,就是人能够说话,这是很重要的现象。人还有两个特别的行为方式,即工具制造和语言交流,至少制造工具是属于人的。史宁中说使用工具动物也会。心理学有个实验:香蕉怎么能够得着呢?猩猩就能做到,它会用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还有两个特别的思维能力,即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美国著名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家科特·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1878-1965)认为抽象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3]《人的本性》这本书是科特·戈德斯坦从精神病理学视角对人性进行探索,人性有其生理器官作为基础,有行为方式作为表象,人性本质体现为思维能力,“生理器官、行为方式和思维能力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1]

二、教育目标理论

史宁中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理论:把“双基”改为“四基”;把“双能”改为“四能”;培养学生的“四种精神”。[5]史宁中提出的“四基”指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4],“四能”指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4],“四种精神”指生活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前两条就是他对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贡献,他之前没有人进行过这么系统的研究,尤其没有变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思想。

(一)把“双基”改为“四基”

近几十年来,“双基”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即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提出,小学阶段的目标是:‘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阶段的目标是:‘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逐渐成为了中小学教师的指导目标并深入人心,也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特色目标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力。

在“双基”目标的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果我们从人的发展、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从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等角度考虑,仅仅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不足以让我国基础教育位居世界前列水平,也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所谓基本思想,“主要指一门学科教学的主线或一门学科内容的诠释架构和逻辑架构。”[4]所谓基本活动经验,“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4]将这二者加入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并非只是简单的叠加,加上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4]当然,在构建数学课程的体系时,要一以贯之基本思想,要对内容的选择精益求精。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基本思想为主线,基本活动经验亦是不能缺少的内容。

(二)把“双能”修订为“四能”

数学教育中的“四能”,即是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4]。“双能”和“双基”思想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历史上皆有其重要的意义。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不能摒弃。“但从逻辑层次和难易程度来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4]发现与提出问题的难度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难度要更大,也更为重要。发现与提出问题对教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是学生对自我的超越,学生发现了课本中不曾提到的新方法、新观点,这种发现对他们来说是对自我的一种突破,是难能可贵的成功的经验;[4]另一方面,通过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得到保护与发展,能够产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三)“四种精神”

“四种精神”是史宁中在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他多次提问“东北师大培养什么样学生”?他认为: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之外,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5]史宁中还提出了“‘尊重的教育’的学校理念,核心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强调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5]只有学生的人格人性受到尊重,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受到尊重,学生的生活勇气、向上精神、创造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

三、理想的教育论

史宁中认为,理想的教育非常重要,他很多对理想教育的畅想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概括起来:第一,理想的教育是经验的教育;第二,理想的教育是过程的教育;第三,理想的教育是归纳的教育。

(一)理想的教育即经验的教育

“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说,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4]知识主要以书本为载体,智慧则需要借助经验的过程才能形成,在所经历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在所经历的思考活动、探究活动、抽象活动、预测活动、推理活动、反思活动等过程中,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会亲身感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思想和方法,逐渐形成正确思考和正确实践的经验。比如数学,数学是抽象的,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脱离了好多具像。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通过手指头来进行计算,这其实就是一个操作体验的过程,把“抽象”变为“具体”,易于学生理解。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一个台阶,也是小学教学的难度之所在。没有抽象思维,是很难理解算理的。所以数学就比其它学科更需要经验,特别是鲜活的经验、操作的经验。数学来自于人类生产实践、来自于千百个人的操作,它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在没有信息化的时代,知识记忆很重要,信息化时代不是说记忆不重要,而是显得没有那么重要,智慧是和自由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智慧就很难诞生和显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互动,就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释放、张扬、进发,传统的教育在智慧培育方面差一点,学生们思考是有限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其智慧发展会受影响,学生可能有机械的记忆,但是他的智力发展水平不行,史宁中还提到人类遗传基因里就有好多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病毒的基因最简单,人类的基因最复杂。

(二)理想的教育即过程的教育

史宁中认为,在工业化时代,教育需要培养符合工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由此便产生了时代需要的课程大纲。课程大纲针对专门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设计的,体现的是“知识为本 ”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什么?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可以是思维的结果”。[2]他认为过程的教育在中国强调的不够,我们过去很重视结果的教育,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结果性的教育。但结果性的教育并不等于是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是注重过程的教育。如在数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更要学会算理;在科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做法,更应学会实验的设计,智慧是表现在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注重过程中的教育,我们要培养智慧。[6]智慧诞生于过程中,可能智慧表现于结果上,但对于学生来说所有的过程都需要智慧,过程越复杂越需要智慧,即使简单的过程也需要点智慧,可能表现在分数上会不一样。

(三)归纳的教育

人类认识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归纳的过程,譬如《诗经》里面为什么好多字不认识,因为都是具象的,有上百种植物,那时候没有植物的概念,但是有各种花、草的名称,包括青蒿素,《诗经》中有青蒿,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呦就来自《诗经》。爱斯基摩人关于雪就有几十种说法,少数民族语言中具象的东西多。《墨经·小取》中的“明同异之处”“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便是一种归纳的思想,因此也有人认为,墨子是我国归纳法的始祖。如果我们从思维能力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类创新能力的两大因素是演绎能力和归纳能力。爱因斯坦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西方的科学发展依凭两个伟大成就,一个成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体现在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形式逻辑体系,即演绎能力,“是一种能够熟练使用演绎推理”[4]。然而,演绎能力只能检验真理,并不能发现新的真理,只能模仿,却不能创造。二是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这就是归纳能力。“归纳能力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归纳能力的培养可能更多地依赖过程的教育,依赖于经验的积累”[4]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关注并不充分,从而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李泽厚说“经验成先验”意思就是我们前人的经验对后人来说往往就是先验。比如汉字是古人创造的,包括1+2也是这样。这些是经过n代人千百年经验的结晶后变成了原理、规律、基本概念。前人的经验对后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往往就是先验的东西,如果你不让他经验一些就很难理解,所以经验成先验,前人的经验是个集合概念、比如矛盾律、同一律……,列宁说这些规律不需要你证明了,因为千百万人千百年证明了它是对的。

史宁中认为教育、教学过程,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归纳的方法非常重要。归纳是和经验联系到一起的,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直接到间接,“逻辑推理有两种形式,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叫归纳推理,包括我们常说的类别推理。就是用曾经经验过的东西推测未曾经验过的东西,所有的猜想都是这么得到的。……用曾经经验的东西去推断未曾经验的东西,……这种教学是发现真理的根本。”[6]我们曾经实践的“双基”教育还缺什么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教的都是不变的知识,并没有教智慧,亦没有注重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条件预测结果的能力,也没有教如何从结果探究成因的方法与过程,从条件预测结果与从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凭借的是什么?凭借的其实是归纳推理。当然,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就对,它的结论也许成立,是对的,也许并不成立,是不对的。但只有凭借可能是对的这样一种推理,才有可能发现新的结论。经验的教育、过程的教育,归纳的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我们教学中讲的内容往往带有先验性质,如英文词的写法,它是约定形成的,包括构词法、语法。语言就是这样,我们讲课要少讲语法,比如,一岁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努力把汉语学会了,会说中国话了,谁按语法说的?就是模仿练习,形成习惯张口就来的。“核”的教育就是教育要讲“核”,外语的“核”是什么?就是能听懂,能说明白,或者对小学来说是愿意说外语。愿意说外语是第一目标,写都不是第一目标,听说更重要,然后再能读一点就更好。小学数学核心是什么?第一条是愿意学数学,让一个学生愿意学就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学生教会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把数学的“核”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核”想明白了就上了一个层次。

四、直观的教育

什么叫直观?什么叫数学直观?“从柏拉图开始,唯实论的支持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强调“直观”的作用,虽然他们的论述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这种直观是独立于经验的、只与心灵有关……以至到后来数学的几个学派都非常强调理性的作用,并且认为直观是认识数学的基础。”[7]

从此引文可以看出,这里的直观并非感性直观,而是理性直观。数学直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理性直观。

史宁中认为,好的教育是思维的教育,到了思维这个阶段是用概念来思考,但是说思维教育不等于说上课通通都用概念。譬如,“数学知识的形成依赖于直观,数学知识的确立依赖于推理,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所谓‘看’,是一种直接判断,这种直接判断建立在长期的、有效能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7]我们的数学教育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一是注重教育时机,即“应当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教育”[7],每个孩子都存在着巨大的学习潜能,教育目的就是在适当的时机激发这些潜能,使其转化成现实的能力;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培养直观”[7]。其中很重要的是学生的体验。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积累活动经验”作为更为直接的数学教育目标,当然,对数学知识的传授这个目标依然应当受到重视,但鉴于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状况,“强调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的直观。”[7]

五、教育规律论

史宁中认为,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三个规律:第一,社会发展规律;第二,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三,学科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规律

教育必然要走向社会。教育不是被动的,它并非是社会的产物,而是基于生物的生存本能而产生,教育成熟后会走向社会,这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因此,教育是生机勃勃的,是主动的行为。对于上述观点,史宁中独辟蹊径,用数理的角度对这一论述进行了解释。数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认为,游离的被称为异常值。根据自然逻辑推理,可以说明,集团行为虽然有着很强的惰性,但却是最为安全可靠的。在集团行为下,教育要走向社会教育,其本质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受到现代教育。[2]因此,教育的形成必然会走向一种集团的或社会的组织方式,教育的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二)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一个时间范围,如,“从脑容量来看,人类的妊娠期应当是21个月,只是由于骨盆大小等原因,怀胎十个月生产是最安全的”[8]。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婴儿实际上都是“早产儿”。不足的妊娠期使得人类婴儿出生时的脑容量不足成人的三分之一,而其他动物大多在二分之一以上。因此,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婴儿发育期要长得多,人类发育首先是大脑的发育。“到了6岁左右,儿童的脑容量已转达到成人脑容量的50%,到了14岁就基本成型了……当然即使是到了成人期以后大脑也都保持持续的动态变化。”[9]与动物相比,人具有一种幼态持续的特征,因此,教育要认识并服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服从大脑的发育规律。

(三)学科的规律

史宁中认为数学是一门很讲“道理”的学科,数学的“道理”建立在命题和推理基础之上的,通过命题和推理揭示数学学科的规律。命题是可以进行“是”“否”判断的话语,“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的。数学定理、法则、定义都是一种命题。……推理是从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之间的思维过程。”[6]如果命题与命题之间可以由一条主线串连起来,那么这就是符合逻辑的思维。如果命题之间缺乏串连起来的主线,那么这就是缺乏逻辑的思维。如果我们的学科老师能够理解和把握怎么做才算是在进行逻辑推理的话,那么他讲课就会信心满满,就能用非常简洁明了的话把数学的“道理”讲得一清二楚。因此,教育必须把握学科的发展规律与思维逻辑,这一思想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理交融的多维视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逻辑与情感的激荡碰撞使史宁中的教育哲学研究论证有力、视角独特。他曾经说:做研究就要探索学术中“根”的问题。他关注教育学中关乎学科发展、学科自信的重大问题,潜精研思,追寻教育起源、探索教育规律,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教育哲学研究注入了一股新泉。

[1] 史宁中. 试论教育的本原[J]. 教育研究, 2009(8): 3-10.

[2] 史宁中. 关于教育的哲学[J]. 教育研究, 1998(10): 10-14.

[3] 科特·戈德斯坦.人的本性[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8: 50.

[4] 史宁中,柳海民.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 教育研究, 2007(8): 10-14.

[5] 史宁中. 教育的本源与思考[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41.

[6] 史宁中. 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思考[J]. 人民教育, 2017(7): 32-37.

[7] 史宁中. 数学的抽象[J]. 东北师范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169-181.

[8] 理查德·利基. 人类的起源[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1-42.

[9] B J BAARS N M GAGE. 认知、脑与意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24-425.

A Summary of Thoughts in Shi Ningzhong’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YU Wei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Shi Ningzhong, a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 mathematician and educator in China, has broken the boundaries of disciplines to have carried out a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to innovate and shape abundant idea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 integra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On the origin of education, he proposed that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lies in the fact that people have imagination and abstract ability; on the goal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he proposed upgrading the “double basics” and “double abilities” to “quadruple basics” and “quadruple abilities” respectively. And he believed that an ideal education is meant the teaching of experience, formation and induction to help learners accumulate basic experience in activities through thinking and intuition. These ideas have exerte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Shi Ningzhong;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quadruple basics; quadruple abilities; induction

G642

A

1008-0627(2020)01-0001-07

2019-11-25

于伟(1963-),男,河北抚宁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E-mail: yuwei@nenu.edu.cn

(责任编辑 周 密)

猜你喜欢

哲学经验数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菱的哲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