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赵不仁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2020-12-13武红红
武红红
赵不仁,原名赵仁、赵野农,字不忍。(后取《老子》“造物不仁,以天下为刍狗”之义,改名不仁。)号皖霍乡人、闲云、霍散人,号闷葫芦斋。安徽霍邱县众兴集赵河村人。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民盟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馆研究员、《新民报》主任编辑。赵先生曾师从齐白石、张大千,其作品被日、德、新及欧美多国博物馆收藏。30 年代与刘凌沧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画研究会;随后,发起成立艺林画会并任会长。
一
赵不仁,自幼酷爱书画,勤奋好学,少年时已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先生不但精于书画,而且通晓诗印。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大树萧萧》一诗中写道:“四野峰烟起,民生复侧悬。欲寻苏轼宅,悉泛管宁船。大树萧萧日,平林浩浩年。军官救世者,常自枕戈眠。”此诗,描写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不安生,想去寻找往日悠闲安静的地方却找不到一个安全的交通工具。天空一片萧瑟、沧凉,只有军人才是救世主,常常枕着枪械休息随时等待着战斗的来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赵不仁有题画诗云:“不借栽培不借扶,风流潇洒出尘芜。劝君莫问根源事,于大英雄寸士无。”诗中所述,郑所南在宋亡之后所画花卉只有根须而无泥土,因此,郑赵二人表达同样的爱国情节。上个世纪30 年代,河北天津两地突遭水灾。赵先生立马行动,先后举办“个人书画展”义卖义捐以及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加捐款赈灾活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东北三省,赵先生油然而生家国情怀。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有责任和义务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时挺身而出。他思来想去,准备精心创作一幅画作向侵略者宣战。后来,他将古代碑帖残片、毁损古画、焚余古籍、书笺断章等十种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的素材巧妙地融于一幅画作之中,名为《十破图》。以此,赵先生用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入侵者的仇恨。1938 年9月16 日,《十破图》在北平中山公园展出,20 日《新民报》艺术周刊也刊登了这幅作品。著名剧作家景孤血先生评论道:“吾友赵不仁先生,名仁,多才多艺之艺术家也……不仁精于八法甲骨龟文、石鼓秦碑、篆隶分草行楷,无不气充神旺,至于魏碑,无不足见其物长也,而此次作品中有《十破图》,凡贴片、书笺、残画、故纸、纷然集于一纸,而烧痕涴亦,宛然如真,就中贴片尤难,盖为经过毡蜡,字字有凹凸泐痕,不能与原纸面平也……不仁之画殆残选“锦灰堆”之流亚欤。”此评,也正道出了赵先生当初创作《十破图》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
赵不仁,19 岁离开家乡独闯北京先后考入河北省公路局任职员,在冀察绥靖公署任宋哲元秘书、随后任北平《新民报》书记和主任编辑、《世界时报》编辑部事务科科长、北平新闻行业协会秘书等职。在此期间,赵先生仍然笔耕不辍,潜心书画临摹与创作。30 多岁已是享誉京城的青年画家。他远师董源、居然、黄公望,尤喜石涛和八大,近师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诸家。其《冰雪融化又一春》《读易图》《故乡情》等作品,笔力雄强、经营独特、着色精巧、气韵生动。唐王维有诗云:“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艺术家,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其次,是热爱当下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境与挑战,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值,“九一八”事变七周年之际,《十破图》的刊登是对这次事件的最好纪念,它唤醒了民众自觉,起到了宣传教化作用。同时,此事也引起日寇的强烈不满,并把赵不仁驱逐出他所供职的报社。为此,赵先生也失去了工作,失业后的赵不仁并没有失去对书画艺术的炽热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先生亲手刻了四个大字“闷葫芦斋”隐居家中。为了养家糊口,他白天做小生意,夜间以书画为乐。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他的骨子里就有一股劲儿去追求一种高尚的、雅致的、和谐的、唯美的生活状态。他有可能无视于名利场,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享受一种孤独、寂寞,甚至于一种痛楚的美好。但,如果当自己的国家、民族、家庭受到外来威胁和伤害时,他又会置身于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来抨击和捍卫。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关于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一文中谈到:“艺术之创造是艺术家由情绪的全人格中发现超越的真理真境,然后在艺术的神奇的形式中表现这种真实。不是追逐幻影,娱人耳目。”宗先生这段话所谈及的艺术论点也是来自圣奥古斯丁、斐奇路斯、卜罗洛、歇福斯卜莱、温克尔曼等人对艺术的见解。赵先生艺术之精神恰恰也正是他自己全人格的一种具体体现。让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赵不仁先生的艺术精神世界。
三
研究一位艺术家,不仅要对他的艺术作品进行探究,还包括艺术家的出生地、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生活状态和社会交游等等各个方面做一个全方位的掌握,以便后来对被研究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是怎样形成自己艺术特点的一个准确把握。正因如此,上述两段文字主要是对赵不仁的一个基本介绍和对其绘画的简要概述。本文更多的是对赵不仁书法艺术的研究,他在绘画方面卓有成就,但很少有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加以关注。据赵不仁的女儿赵龙云回忆:父亲生前在世时每天练习数百字,对古代名家碑帖都有涉猎,真草隶篆无所不摹,其临写程度逼近原帖,近乎以假乱真。有一次,她父亲写了一幅狂草作品是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让他拿到书协参加展览,协会的人说不认识赵先生写的字就被退了回来。赵龙云又拿给她的一位美协朋友看,朋友说这写的不错呀并告诉她马上有一个中日交流展。就这样,赵先生的书法作品在日本展出并被关注。
文学的创作是文学家借助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一种有感而发,绘画创作是画家借助于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或对生活场景的情绪触动而转化为一种点线面的表现,书法的创作要借助于诗歌、名言警句、记事或只言片语等等通过点线的大小、方圆、长短、粗细、曲折、断连、疏密和浓淡等来抒发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因此,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心境等因素情况下,他会创作出不同形式、内容、风格的艺术作品就十分显而易见了。如:赵不仁先生的这幅狂草作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来说吧,我想,先生当时为什么要以这首诗为创作对象?为什么要用草书来书写和创作这幅作品?这幅作品是什么时间创作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一下子都浮现在脑海。
赵不仁有诗云:“江树青红江草黄,好山不断楚天长,玄中楼观无人住,只有秋声送夕阳。”又诗云“白云低处见青山,竹阁三楹水丰湾,拾取一峰深秀色,此身疑堕翠微间。”从赵先生的这两首诗来看,先生是属于一种外静内动之人,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却汹涌澎湃、豪情万丈,但又带有些许忧伤。他胸中有山水、有梅兰竹菊、有诗、有画、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壮志和对书画艺术的一往情深。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赵不仁也富有庄子的艺术精神,从先生的书画作品中便可以窥探出他追求人的精神得到一种解放和自由,从而达到“至乐”“天乐”之道。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讲道:“庄子的忘知去欲,正因为知与欲是此一作用的障蔽。他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实际乃是由性、由心所流出的作用的全盘呈现。此作用的一面是‘光’、是‘明’,另一面又实含有不仁的‘大仁’及‘自适其适’的‘天乐’、‘至乐’在里面。这种是光、是明、是大仁、是至乐的作用,是超越于人的,但依然是属于人的。”因此,赵先生不管是后来的更名也好、作诗也罢,书法绘画当中都受到了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
四
我们看一下赵不仁先生狂草作品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全文:“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此诗写于开成三年(838 年),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诗中览景抒怀并勾起古今联想,诗里还把宣城风物描写得绘声绘色,让读者流连品嚼,同时又感慨六朝文物已成过眼烟云,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以此推论:赵不仁先生以杜牧此诗作为创作狂草书作理由有二:一是诗中描绘的是安徽宣城开元寺水阁的一处风景,作为安徽人的他有思乡之情结;二是诗中之内容让先生浮想起自己人生之经历,世事之沉浮,不免感慨良多。
唐,韩昌黎《送高闲上人序》中有言:“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生而名后世。”此言阐释了张旭喜草体,人有喜怒哀乐、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一切大自然的现象都能触发旭的灵感,于此通过书法的形式去抒发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恰恰赵不仁北漂日久,他对家乡对亲人对友人的这种思念之情无以言表,而草书又最能表达表现自己炽热的内心,从而激发了先生的创作热情。作品的第一行,线与线的交互缠绕、轻重缓急、大小断连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跃然纸上,第二行第三行字迹较大作者书写情绪波动明显,从“来”字开始到“中”字结束这段文字抒写似奔腾的河流,似千年的枯藤,似飞动的舞姿,似激情的演讲或是诗的化身,他是否在叙述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呢?紧接着第四行第五行作者情绪顿时消减,但线的缠绕连带比较多,然作者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整幅作品有动有静、节奏明快,小处巧夺精妙,大处力可扛鼎。全篇有千钧一发之势,荡气回肠之气,曲径通幽之韵也。
在孙过庭《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瓌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在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窥见我们的内心情感在中国书法里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同时我们又可从书法作品当中感受到作者某一种情感的表达。故赵不仁先生之书法是真情的流露,是真性的表达,是对美的一种不懈追求。
五
赵不仁先生的《祀三公山碑》书法作品,以篆入隶字字平稳、线条爽利似婴儿之秀肤,型造凝静似钟鼎之浇铸,整幅作品观之谓之壮观。先生篆书学邓石如、赵之谦,后拟吴昌硕,其横幅、扇面作品风格古朴雅致、温婉而灵动;观其行书字迹乖巧、天真烂漫,富有童趣。庄子《天道》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由此可见,我们的内心能否得到解放的虚静之心,能否清澈见底,能否与世无争,其效果“明”也。何以为“明”?“明”为可鉴,指做人日月可鉴,做事天地可鉴。《旧唐书柳公权传》语出:“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意思是心正,为人正派;笔正,写字端正,为人正派书法才能超然物外。赵先生深知人“格”的好坏决定人“品”的高下。那么,首先要解决“格”的问题。“格”性格、品格也,人心必先“静”下来才可有庄子所讲的“水静犹明”之说,从而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人生境界,而这种人生境界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因此,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会把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带到艺术创作当中去,且可能会影响到艺术家创作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
现代书画批评家梅墨生先生在《现代书画家批评》齐白石一文中提到:“所谓‘画家书法’一直与所谓‘书家书法’有着某种隔膜;专以书名的书家往往视‘画家书’为‘野狐禅’,而工于画又兼精于书的画家却往往对‘正统’书家的书法有一种精神上的不满足感。问题的复杂因素不予考虑,直白地说交错的焦点就是‘纯’书法家尚法度,故斤斤于此而易失风神意气,‘纯’画家书重意气故每轻落于‘理法’……齐白石恰恰是一位重视‘神采’与意气的大家,可贵的是他还是‘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真正艺术娇子。”梅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评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法家书法的本质区分在于一个尚意一个尚法的问题,而齐先生恰恰是从一些极具个性和富有创造力的书家像李邕、金农、郑燮等书家学习。他不走寻常路,加之齐的个性的非凡的艺术才能让齐的书法在书法艺术史上又独树一帜!画家赵不仁与齐先生亦师亦友在他的艺术道路上肯定受益颇多,但赵不仁师学宗法宗派,这可能与他的性格内敛有关,此文不再过多赘述。
综观赵先生书法之特点:一是拟古出新、朴厚而沉静;二是诸体兼通、清新而古雅;三是以画入书,自然而洒脱;四是草书独具个性,或为其千年藤蔓而缠绕、或为飘逸而牵想。先生书法,作品静中藏动,乃法百家之神,取万物之韵也!著名美术史论家刘曦林先生评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亲。艺术就是这样,待成熟之际,如水出芙蓉,天然去饰,更富艺术的意味。不仁先生晚年多有率真之作,臻入清新之境。”
如今,赵不仁先生已过百年,他的人格魅力及其对艺术的执着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在此,我想引用老子《道德经》里的这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