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舞蹈啦啦操的影响
2020-12-12李茜
李茜
啦啦操起源于美国,英文名字为CheerLeading,从最初的美式足球呐喊助威的活动,逐步演变成国际性的运动竞赛项目,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啦啦操运动分为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其中技巧啦啦操追求较高的竞技能力和技巧水平,而舞蹈啦啦操则融入了种类繁多的舞蹈元素,通过各种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来展现队伍实力。目前,国际上根据舞蹈啦啦操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舞蹈啦啦操分为了花球啦啦操、街舞啦啦操和爵士啦啦操三大类。
啦啦操于2002年引入我国,由于啦啦操运动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是一项充满阳光、时尚和团队精神,艺术特征明显的体育运动,因此很快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目前我国高校中不仅开设了啦啦操课程,组建了啦啦操课余社团和运动队,更是在舞蹈啦啦操中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舞蹈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社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别,导致在开展啦啦操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舞蹈啦啦操的开展实际上也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额结晶,高校学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文化民族性的内在机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将有助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是民族群体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尤其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更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笔者在留美学习时曾亲身感受到中美两国高校在开展舞蹈啦啦操艺术性层面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因此本文从舞蹈啦啦操运动的外显性艺术特征和内隐性艺术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我國传统文化对舞蹈啦啦操产生积极影响的基本思路和综合思考,从而使舞蹈啦啦操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中美两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外显性艺术特征对比分析
舞蹈啦啦操外显性艺术特征是指其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外显性表达艺术。
一般而言,啦啦操的艺术性是指成套动作中反映社会意识和表达思想感情的程度,也是指舞蹈啦啦操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所达到的鲜明、准确、生动的程度。我国高校的舞蹈啦啦操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能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质。
美国高校是啦啦操的发源地,经历了在橄榄球比赛中的加油助威的呐喊;明尼苏达大学“ariel”刊物的登载;高校学生建队并制定规则;学院男性的活动被充分认可与理想化;20世纪60年代舞蹈啦啦队女性队员在球类比赛中场休息时伴着劲歌热舞,青春靓丽、激情四射的表演,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啦啦操队员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优美的舞蹈动作使她们成为关注的焦点,使得舞蹈啦啦队在人员参与及内容形式上都体现出了新的变化和外显性艺术特征。
啦啦操近百年的发展,在美国高校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她(他)们会因为能够成为一名啦啦队员而感到自豪。同时,因啦啦操具有广泛的参与度和感染性,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中国高校的啦啦操运动自20世纪末期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引进,并被纳入高校学生的竞赛体系中。由于我们没有经历过前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舞蹈啦啦操外显性艺术特征方面,全盘接受了美国当时的啦啦操竞赛体系,而中国高校将啦啦操直接进入竞赛体系所产生的问题在于,高校的普及程度和学生、社会的关注度明显不足。这也给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的后续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美两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内隐性艺术特征对比分析
舞蹈啦啦操内隐性艺术特征是指在外在表现形式下,将其所具有的深层内涵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升华后的艺术特征。中美两国高校的舞蹈啦啦操在这一层面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
(一)中美两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内隐性艺术特征的一致性
1.舞蹈啦啦操是一项具有动感活力的时尚运动
舞蹈啦啦操之所以能够得到中美高校学生的青睐,是因为这是一项具有动感活力的时尚运动。两国高校学生在开展舞蹈啦啦操运动中,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运动精神。在两国高校的啦啦操队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青春的形象、健康的体魄和健美的体形,具有当代青年人的青春美和健康美。这既是他们从事啦啦操运动的内在追求,也是长期啦啦操锻炼的成果体现。
2.不同类型的舞蹈啦啦操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
在中美高校舞蹈啦啦操的活动中,其共同特征是技术特点风格突出。舞蹈啦啦操依据技术特征可以分为花球、街舞和爵士三个不同的项目,它既区别于以基本步伐为主的健美操,也区别于以肢体动作表达情感的各种舞蹈,而是更加强调肢体动作的幅度与力度,即在动作过程中身体各关节的伸展性和柔软度,以及通过短暂加速和制动来实现特有的力度感,在动作技术节奏的处理上更是快慢结合有度,其中包括了花球啦啦操所特有的基本手位和动作速度,街舞啦啦操的特有形态和基本韵律,爵士啦啦操的姿态、步伐、难度、跳跃等,其间结合多种舞蹈元素、技巧等,通过立体的空间、不同的方向、巧妙的队形、多变的节奏展示出舞蹈啦啦操的项目特征。
具体表现在音乐的选择多以流行音乐为首选,且以混合音乐为主,并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歌词、重音、音效进行舞蹈动作、托举动作等的编排,给人以视觉的盛宴。在服装选配方面,花球啦啦操以亮色长袖连体裙为主;爵士啦啦操大多数队伍以长袖短裙为主,颜色普遍较深;街舞风格的服装则以深色系为主。在技术层面,不同项目都吸收了众多的舞蹈元素和时尚元素,经过加工改造和再创造,使之符合舞蹈啦啦操的要求,也更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舞蹈啦啦操的展现形式是以团队为主
在中美两国高校啦啦操中,舞蹈啦啦操均是以集体形式展开的。在举办活动或是赛事中,一般会按照规则,明确提出在人数上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以体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复杂的技巧动作以及更多层次的动作,完成更多的空间转换及队形变换,以此真正体现舞蹈啦啦操运动的艺术魅力。而这种以多人集体团队形式为主的舞蹈啦啦操,在技术技能和艺术性要求上,更需要队员之间的多种配合与交流,才能达到技术技能的高标准和相互间的默契配合。为了能够在表演或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和表演效果,就需要全体队员的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更加强调队员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配合。
(二)中美两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内隐性艺术特征的差异性
1.是否与本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美国高校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的艺术编排会与本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一套啦啦操动作不仅具有该项目所有的特征,同时还将本学校经久不衰的校园文化隐含其中,这就使得舞蹈啦啦操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而且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具体手段,这种传承包括了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也就使得不同學校的舞蹈啦啦队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由于啦啦操项目是我国的引进项目,我国高校的舞蹈啦啦操还处于学习借鉴阶段,再加之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没有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文化传承意图,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啦啦操的文化传承价值,将啦啦操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我国特有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进而使啦啦操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传承的手段。
2.是否会体现一个主题
美国高校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艺术编排会体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通过音乐、动作、队形和音乐表现出来。而且这个主题大多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因此,无论是作为啦啦操的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产生克服来自生活或学习方面的困难的勇气。
通过舞蹈啦啦操表现主题内容,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目前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无论是在动作编排还是主题表现方面,都在符合规则要求的前提下体现积极向上的主题。在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动作编排的内隐性艺术特征方面,我们紧跟美国高校的节奏和步伐,不断缩小差距,与美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发展相比较,我国高校的发展速度是较快的。
3.是否强调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的培养
美国高校的舞蹈啦啦操对于基本功的训练尤为关注,特别强调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日常训练中,不仅强调啦啦操队员动作的规范性,还会引导他们对情绪进行完美表达,这就为舞蹈啦啦操的效果提供了基础条件。
而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在这方面处于亟待加强的状态。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学啦啦操的开展还不够系统,导致高校啦啦操经常处于生源不足的状态,一些教练员和啦啦操队员来自其他项目,如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或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等,这些队员的基本素质较好,但专项素质不足,加之高校学生啦啦操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队员对于成套动作的艺术表现能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对普及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运动的综合思考
(一)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应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艺术的表现形式应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其在艺术表现方面更具有中华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在音乐、内容选择方面,应该将我国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舞蹈啦啦操之中,使其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我国的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所具有的典型艺术特征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民间舞蹈动律风格以及舞蹈风格形成的根基所在。只有在舞蹈啦啦操中融入民间舞蹈艺术元素,以民间舞蹈的律动、美术的构图,结合舞蹈啦啦操的艺术特征,编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啦啦操,才能使舞蹈啦啦操更具艺术个性,更加丰富多彩。
浓缩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律动,参照我国各民族文化生活中的独特风俗和娱乐形式,优化民间传统艺术中的构图样式,提炼舞蹈啦啦操的特征,构建舞蹈啦啦操的中国特征,才能在不背离舞蹈啦啦操项目特征的前提下,做到艺术性、思想性和特殊性三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将舞蹈啦啦操中国化,从而推动舞蹈啦啦操的发展和创新。
(二)我国高校舞蹈啦啦操应成为学生社会能力教育的载体
通过对舞蹈啦啦操艺术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开展此项目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啦啦操运动带给人们的整体印象是健康、快乐、青春与活力。从中美两国高校啦啦操队员身上,可以看到热情和魅力。透过表演或者赛事活动,可以看到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青春美丽、蓬勃向上的气息。这种健康和快乐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
比赛时,啦啦操队员们会按照项目的要求和规则,身穿专业服装,适当化妆,仪表整洁、大方、健康、美丽。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啦啦操队员都会展现出清新、时尚的面貌,体现出健康、阳光的时代感,展现良好的风貌,引领健康活力的新风尚。这一切都表明,舞蹈啦啦操代表着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从事啦啦操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向社会展示青年一代的风采。
2.通力合作、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团队精神”贯穿于啦啦操运动的始终。舞蹈啦啦操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在运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如整个队伍的舞蹈动作整齐划一,动作技术的规范一致,队形变化的快速准确,甚至是运动员的情绪表达都需要保持高度的统一。这要求全体队员的技术和舞蹈素养保持在同等水平;在完成多层次编排或改变节奏动作时,更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要保持高度集中,不能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从而体现了啦啦操队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奋斗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啦啦操运动中,很多不同的动作和姿态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团结、力量、胜利、自信、张扬、勇往直前等。努力奋斗与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体现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成套动作中,因此,从事啦啦操运动的学生们不仅在从事着身体练习,也在进行着心理建设,这些精神的元素同样能够鼓励队员顽强拼搏,积极努力地克服困难。啦啦操运动能够培养啦啦操队员奋斗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他们的这种精神也会激励体育比赛中的每一个队员,让他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三)构建我国高校特有的校园啦啦操文化
舞蹈啦啦操运动具备了构建校园啦啦操文化的基本特征。为了使啦啦操运动不会成为短时间的时尚项目,就需要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啦啦操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与中华民族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其具备我国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精神文化层面,要强调通力合作、集体至上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在舞蹈啦啦操训练、比赛等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配合是基础,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社会能力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行为制度层面,首先要组建高校啦啦操社团。高校社团成员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啦啦操社团文化对成员起着重要的教化和规范功能,因此要规范啦啦操的社团组织程序,统一社团组织行为,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啦啦操社团文化之中,树立我国啦啦操的理念和社团精神,将活动中体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不断提升思维、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要将高校啦啦操社团打造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舞台。
在外显的物质层面,要凸显我国校园啦啦操的特殊表现形式。在舞蹈啦啦操运动中,服装、道具与头饰的设计应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技巧服装的干练、爵士服装的舒展、街舞啦啦的宽松、花球服装的时尚等。
啦啦操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校园啦啦操运动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充分认可,啦啦操队员也成为学校、赛场上的明星,成为“青春、流行、有领导能力、有团队精神”的象征。
综上所述,舞蹈啦啦操运动是适合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特点和魅力的运动项目,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运动兴趣、健身行为、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一项值得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普及的体育运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2015年啦啦操世锦赛集体花球前八名队伍成套编排的对比分析》,武汉体育学院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张硕《首都体育学院舞蹈啦啦操运动项目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首都体育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3] 杨蕾《难度动作在舞蹈啦啦套路中的运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硕士学位论文。
[4] 郁方《2014年啦啦操世锦赛花球舞蹈成套动作结构及动作技术分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5] 李芮桐《2015、2016年两届世界啦啦操锦标赛花球成套动作编排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6] 陈丽凤《基于国际新规则视角下花球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7] 石千惠《我国集体爵士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8] 高东磊《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与启示》,《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第2期。
[9] 王希恩《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满族研究》2003年第2期。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題《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课题编号:FLB1706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