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
2020-12-12黄雪霞
黄雪霞
摘 要:文言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立德树人”所需要的丰厚资源。教育界日益重视对文言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心灵的陶冶、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作用。然而,现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成效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热情依旧不高。基于此,笔者梳理了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试着从信息技术的辅助、背景知识的讲解、学生诵读的加强及合作教学的运用四个方面探索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言文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推升。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其语法结构和语言特征与现代文有着诸多不同,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要求教师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中的有利因素,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普遍认为文言文与现代生活毫不相干,提不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一方面,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征又与现代汉语不同,让学生常常“遭遇”学习障碍,因此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2.教师方面的问题
首先,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依然是以教师为本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并未关注学生的情况。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其次,教学中,很多老师仍采用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重字面理解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诵读,更忽略了学生对课文展现的社会生活、傲岸有趣的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诚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所言:“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兴趣是行为的动机和源泉,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根本动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调动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才有保证。信息技术因其声色并茂的独特优势,能够将文言文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触。授课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等呈现相关教学内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在教授《鸿门宴》时,笔者下载了一段有关“鸿门宴”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见到了“刘邦”,见到了“项羽”,对主要人物有了直观而鲜明的感受,为进一步细读课文,研习项羽、刘邦、樊哙等人的心理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随着对人物研习的深入,文言知识的学习、理解也顺利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信息技术的介入,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注入了强大动力。
2.讲解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是在一定背景下创作的,都基于作者对人、事物或者社会环境的情感体验,即“有感而发”。文言文教学脱离了写作背景,就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无从领悟其中的深層含义和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必要的背景知识,包括创作时间、地点、心境以及作者经历,能有效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创作意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及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笔者先为学生介绍了课文的背景,即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在这危急关头,烛之武站了出来。通过展示秦晋围郑的形势图,讲解背景,学生感受到了烛之武面临的困难,对烛之武究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有了探究的兴趣,也与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燃点学生情感共鸣的火花,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加强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一个共识。反复诵读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认知文字,突破难句、长句,疏通文义,把握文章意图,培养较好的语感,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推敲出全篇的气氛脉络和声音节奏”,乃至“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然而,当前教师往往重“言”轻“文”,注重知识点的细细串讲,而忽略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未能通过行之有效的诵读指导让学生充分进入“学”的状态,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重视学生的自主诵读,通过恰到好处的设问和灵活多样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对文本进行学习,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对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师说》是高中一篇重要的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授该课时,笔者将背诵的任务融入课堂中。上课后,笔者先范读,然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八个“吾”字连用的斩截语势中,初步感知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坚持真理的精神。在学生感知到作家鲜明风格、有了初步诵读兴趣的时候,笔者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学生着重诵读较易记诵的第一、三、四段,而后再进行内容较复杂的第二段,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保持,最终完成对文章写作主旨“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不因其地位高低、年纪大小而妨碍求学”的把握,并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类语句记载心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4.开展合作教学,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的质疑和探究,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因此,教学中应辅以适当的合作教学。首先,可以将全班学生按4—6人一组分为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职责和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同一个问题或者任务展开讨论、互动和交流,实现思维互补、相互启发,最终在合作中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的认识与理解。
在教授《劝学》时,为了强化学生的质疑探究,笔者为学生开展了合作探究活动。在准备阶段,笔者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小组,每小组6人,然后再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如: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而写?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任务下发后,每组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砺”“跂”“彰”等重点字词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更鲜明地感受了比喻之妙,更被“学习不能停止”这一道理所感染。这样,通过合作教学,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强化,对经典名篇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也有了更深的体悟。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成效与他们的发现、探索热情紧密相关。越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的学习就越深入,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教师‘教’的重点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并优化文言文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的同时,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从现实的教学问题和现状出发,探索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将高中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背景知识的讲解、反复诵读及合作探究等形式,能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渐趋深入,“鱼”“渔”并得。笔者试着将近年经验梳理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汪建德《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22期。
[2] 毛宏伟《高中文言文学习瓶颈问题的解决策略》,《甘肃教育》2019年第13期。
[3] 李蒙《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