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文中的草木意象
2020-12-12刘晓霞
刘晓霞
摘 要:以自然草木作为意象言志传情,赋自然物以品德含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在吟咏、赏析诗文时,草木与人性早已浑然交融。本文试以“莲”“竹”“梅”“菊”为例,阐述草木意象在古诗文中的内涵和作用。
关键词:言志传情 草木意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草木意象不仅丰富了咏物诗的审美与内涵,而且诗人也赋予了其高尚可贵的人格精神和高洁坚贞的君子品格,同时这些草木意象在吟诵、赏析间,已成为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坚贞、高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之坚毅、守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傲岸、不屈;“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之睥睨、自信……吟思之间,草木人性两相辉映,在诗情中融为一体。在吟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者我们。下面以草木意象中的莲、竹、梅、菊为例,结合语文学习,分析中华优秀古诗文通过草木传达的不朽精神。
一、蓮喻君子,莲人一体
莲的坚贞、高洁,源自其长在淤泥中,却不为淤泥污染;其藕洁白,其叶青翠,其花香美。在宋代理学宗师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莲的出泥不染、形美不妖、独秀不蔓、香远益清升华为人格化了的君子美质,象征君子的高尚节操和风骨,作者以此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成为士大夫追求的人格形象,莲喻君子遂成特定的诗文符号。
在吟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的时候,要体现出莲花摇曳出的淡雅清香之气,卓姿不群的高贵姿态,展示出它的独特神韵。“莲”意象以它特有的内涵,增添了古典诗歌艺术魅力。再如吟咏《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要先理解屈原高洁的志趣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吟咏宋包恢的《莲花》一诗:“暴之烈日无改色,生於浊水不受污。疑如娇媚弱女子,乃似刚正奇丈夫。”要理解作者赋予莲花奇丈夫版的刚烈性格,是喻指自己刚直不阿的品行。
总之,“莲”的高洁、美好,与君子的廉洁、正直,已经在交相辉映中物我两忘,浑然一体。莲的洁净、高贵、美丽,使人在吟咏莲花诗词的时候,已卓然而为一位正直、高洁的君子雅士。这是诗词的艺术魅力,更是中华文化内涵的传承。
二、借竹言志,人竹相辉
竹坚毅、傲岸的形象,源自其枝杆挺拔、修长,凌霜傲雨,四季青翠。竹形坚拔,其根深固,所以诗词中多为刚毅、守贞、高洁的象征。诗人托竹言志,借竹寓情,深邃的哲理蕴藏其间,不言自明。
清代郑板桥《竹石》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吟咏间,青竹不畏逆境、坚韧不拔的秉性,就展现在读者眼前,高洁之士的凛凛风骨展现无遗。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咏直竹》云“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南朝梁诗人刘孝先《赋竹》云“无人赏高洁,徒自抱贞心”,都彰显了诗人高风亮节的德操。此时的竹,已不是简单的客观实在物,它已成为诗人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承载着诗人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和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抱负与悲情。以竹喻人,以人比竹,人与竹、竹与人已浑然一体。
三、一点梅心,德馨如故
梅傲岸、不屈的形象,源自其长于高山深谷、野驿荒村,却开于百花之先。古今诗人、画家不仅赞其清雅俊逸的风神,更敬其玉骨冰肌、凌寒储香的丰仪。梅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如宋代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清幽香逸的独特风姿,就在月色黄昏中袅然而出。王安石《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入他挺立着一个坚强高洁的人。元代王冕题画诗《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明赞梅花,暗喻自己的立身之德,借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以梅自喻,表达虽历尽艰辛,也不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这首词借傲然不屈的驿外苦梅,暗喻自己的坚贞刚正,是咏梅词中的绝唱。梅花因为有这种不畏浊世、不惧奸邪的精神和意志,而被历代文人当作高洁气质和可贵品德的象征。
四、人菊合一,霜魂雪魄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人们赞其坚强的品格,赏其清高的气质,常借菊来寄托精神,古诗文里的菊花不再是物,而是诗人人格的写照。
在元稹的笔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句话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轼《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成为气节和人格的写照。宋代史铸笔下的菊是“独芳三径属秋深,清致贞姿快赏心。解道卓为霜下杰,平生靖节最知音”,成为文人傲然不屈、不媚世俗的坚强品格的化身。宋遗民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菊花这种宁折不弯,至死不变的风骨,正是君子高尚品质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刘莉娜《以诗言志,以曲传情》,《上海采风》2017年第12期。
[2] 武国丽《草木有本心》,《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