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启良治疗特殊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经验

2020-12-12兰启防

大医生 2020年3期
关键词:邪气正气黄芪

兰启防

(福建省龙岩市博爱医院,福建龙岩 364000)

传染病科常见的重症有麻疹重症肺炎、百日咳、肺结核、急性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脑、乙脑、白喉、破伤风、狂犬病、暴发性流感等,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类药物使用频率的提高,耐药性的增强,目前对于中医的使用频率逐渐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治疗经验不足,对于中医汤方药剂、针灸推拿,埋线贴敷等方法的运用方法不佳,辨识病因的能力有限[1-2]。笔者业师钟启良,为全国五百名老中医专家之一,多年从事传染病科工作,对于以上多种病症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曾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乙型脑炎498 例,其死亡率为1.4%,并发后遗症率为4.6%),尤其从中医论治疗效显著,结果如下。

1 塑病求源,辨识病因

1.1 机体失衡,体虚邪凑

业师认为,破坏人体机能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患发生的原因,即为病因。中医学虽然没有细菌、病毒之说,唯有“厉气”“邪气”之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是身体的守卫,为不得病的根本之所在。“邪”就是“邪气”,指的是致病能力、原因、条件等。人食五谷杂粮,吸收食物营养之气,接受着天地间的风、寒、暑、燥、火的侵袭。人之所以会得病,就是因为身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邪气乘虚而入发病,表现为正邪之间的斗争过程,体现为“正胜邪退,正虚则邪胜”而发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其实也是人体整个机能的统一体现,正气在内,气血充足,卫外有力,即是有邪来犯,也不致发病。之所以发病,正气不足是前题,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邪气相对“胜”而发病。由此可见,正气虚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机制。邪正相争而发病,在此过程中,正气如果逐渐恢复则邪气退去,病情就会减轻而逐渐康复;如果正气减弱,邪气乘虚而上,则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如邪气侵袭而发病,说明人体的正气已虚,邪气才有机会侵犯,正邪是对立的,邪盛则发病。

当机体遇外邪(风、寒、暑、湿、燥、火、疫厉、伏气)侵袭,或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至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饮食不节、劳逸、痰饮、血瘀为患,终至机体阴阳等平衡失调[3]。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由此阴阳等平衡失调,则疾之而发。其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称为“六淫”,自然界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时,将导致疾病的发生,致使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因素。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若人体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则不发病,若人体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则发生疾病。“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强弱,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淫”侵犯人体而发病。更在于“六淫”因“六气”异常变化破坏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而成为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故也称之“六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外感“六淫”作用于人的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或外邪直中,由表及里,而多属实证;若感受“疫毒”之邪,则发为“疫厉”之疾[4]。

1.2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业师常言,临床应了解病因,除了解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关键在于从病证的临床表现入手。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行之于外”,既然病邪侵入人体引起病变,则将引起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失调,发生一系列机体反应与临床征象。因此,全面分析特殊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与诊查所见,寻求所属病变的本质变化,明确病证,从而为临床提供治疗用药的方法依据。此法即中医学所言的“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观点源自周易、黄老等学说的朴素系统论,是构建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它以“观物取象”进而“象以尽意”的模式凸显意象思维和类象逻辑的特色,其本质具有发生学的属性。正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本来含义,即在朴素系统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学特有的意象思维方法,以“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归纳得出一个动态机制的抽象即病机,这一核心思想统率着中医学的阴阳、藏象、经络、摄生、病态、治则及临床辨证论治等诸方面,也是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规范属性[5]。因此,了解病因,明辨病证,才能制定特殊病毒感染证预防与治疗的有效措施。

1.3 古为今用,制宜创新

通过审因论治,应创新拟定适宜的中医药防治措施。集先圣后贤之说,如名医石寿荣“观其既往,治其现在,顾其将来”;张元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守古方,载新方”;原福建中医学院院长俞长荣教授提出:“读古书,看新病,重在思维”等前贤之训,时刻铭记在心。因此临床应辨证精细,守古而不拘泥于古。业师认为,自然界在变(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在变(环境、生活、工作、饮食、起居),病毒在变(疫厉之气),正如之前发生的“非典”“埃博拉”,以及当今暴发的流行性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今后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特殊变异病毒的感染。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

2 治病求本,四型论治

业师认为,凡特殊病毒感染证,多为多因合参,临床分为四型论治。

2.1 湿热并重型

治法:清热利湿,扶正祛邪。采用自拟方一:“厉毒五草汤”,随证加味。处方:鱼腥草20 g,鬼针草20 g,白花蛇舌草20 g,地丁草15 g,芸香草15 g,生石膏30 g,知母10 g,蒲公英15 g,苍术15 g,石菖蒲10 g,草果15 g,石胡荽15 g,党参30 g,黄芪50 g,忍冬藤30 g,野菊花10 g,红枣20 g 。方二:“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50 g,白术15 g,陈皮10 g,升麻6 g,柴胡15 g,党参50 g,蜜甘草15 g,当归15 g,鱼腥草15 g,黄芩15 g,白豆蔻15 g,葛根15 g,红枣20 g 。以上方一、方二可交替使用,1 剂/d,水煎2 次,饭后温服。旨在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的目的。

2.2 湿重于热型

治法:祛湿清热。采用方一:“三物香茹饮”加味。处方:香薷15 g(另包后下),白豆蔻15 g,川厚朴10 g,川黄连10 g,黄芩15 g,藿香15 g,紫苏15 g,滑石20 g,通草10 g,唐松草15 g,三颗针15 g,野菊花15 g,白术15 g,红枣20 g。方二:“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味。以上方一、方二可交替使用,1 剂/d,水煎2 次,饭后温服。

2.3 热重于湿型

治法:清热祛湿。方一:采用自拟方“厉毒兰叶茵陈汤”。处方:大青叶20 g,板蓝根20 g,茵陈20 g,藁本15 g,毕澄茄15 g,败酱草15 g,川黄连10 g,忍冬藤30 g,党参15 g,草果15 g,金银花15 g,佩兰15 g,白豆蔻15 g,红枣20 g。方二:“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味。以上方一、方二可交替使用,1 剂/d,水煎2 次,饭后温服。并发特殊病毒肺炎,症见发热、咳嗽、气喘,热毒壅肺者,采用自拟“热毒壅肺方”。处方:麻黄10 g,杏仁10 g,百合20 g,生石膏30 g,蜜甘草8 g,白芥子10 g,葶苈子15 g,射干10 g,姜半夏15 g,鱼腥草15 g,黄芪30 g,知母10 g,草果20 g,细辛5 g,僵蚕10 g,陈皮10 g,藿香10 g,赤芍30 g,白花蛇舌草20 g,红枣20 g。1 剂/d,水煎2 次,饭后温服。

2.4 肝郁气滞血瘀型

治法:疏肝解郁。方一:“逍遥散”加郁金15 g,枳壳10 g,黄芩15 g,千里光15 g,红枣20g。方二:“补中益气汤”加金银花15 g,黄芩15 g,土茯苓30 g,一见喜15 g,两面针15 g,红枣20 g。以上方一、方二可交替使用,1 剂/d,水煎2 次,饭后温服。

2.5 支持与变证治疗

现代医学对于病毒性疾病给予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与支持疗法[6]。业师通过临床体会认为,不主张大量应用激素,否则可能遗留不良的后续问题。在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严格做好隔离措施,注意妥善处理呼吸衰竭、肾衰竭等变证。若24 h 内出现吸气样呼吸,提示为呼吸衰竭尹始,应及时给予患者辅助呼吸加用参麦散。若出现肾功能损害者,可予以加强使用补肾药,如六味地黄丸加黄芪、女贞子、黄精等。如若疫厉之气伤人,尤需把住发热、呼吸衰竭、肾衰竭三关。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热4 d 后可能出现拐点,若4 d 后体温平稳不再上升,甚至有下降趋势,说明病情趋于稳定。同时临床上需注意观察跌阳之变,若跌阳脉消失,则提示病变恶化或为末梢血管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出现,当即予参附(四逆汤)加葛根、制乳香、制没药、丹参、地龙、黄芪,或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 液。

3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调其气血,各守其乡”。《内径》也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于《内径》,完备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张仲景创导“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治未病”思想体现在“既病早治,救于萌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安内攘外,截断病传”,“瘥后防复,防贯始终”,其“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因此,临证之时,辨证明确,常以“祛邪扶正,扶正祛邪”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始终贯穿“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变防逆”的临床法则,即“澄源、塞流、固本”三法[7]。

业师认为,特殊病毒感染性疾病除了按照现代医学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方案加强预防措施。

3.1 中医预防

采用自拟“厉毒预防汤”。处方:板蓝根10 g,大青叶10 g,黄芪30 g,女贞子10 g,防风9 g,鱼腥草15 g,鬼针草15 g,白花蛇舌草20 g,藿香10 g,蒲公英15 g,牛蒡子15 g,芸香草15 g,红枣20 g。方中黄芪、防风、取“玉屏风散”之意,扶正祛邪。“玉屏风散”为中医名方,出自元代医家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原方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中药组成,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现代研究表明[8],“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之功效,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厉毒预防汤”中加黄芪、女贞子,可起到一阴一阳,滋肾护肝的作用;余药还可清热解毒,抗御病毒。本方组成合而为之,含义深刻,其功效主要为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具有提高免疫功能,预防病毒感染之效。

3.2 调节情志

保持良好心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曰:“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百病始生》也曾曰:“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虛相得,乃客其形”。

综上所述,针对特殊病毒的疫厉之邪侵袭,业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的体会是,从“祛邪扶正”“扶正祛邪”的角度入手,提出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因时治宜、因地、因人而异的辨证施治方法。中医临床可分四型论治,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传染病防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把控发热、呼吸衰竭、肾衰竭、末梢循环衰竭等病变环节,并强调防治结合。而采取中医中药方法进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逆,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 用。

猜你喜欢

邪气正气黄芪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幸福来自感动
黄芪是个宝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