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价值及其拓展路径研究

2020-12-12范静雯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性儒学服装设计

范静雯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思想瑰宝,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意见》的第十二部分指出应将文化“融入生产生活”,重点提出了“设计制作出展现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的要求。儒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契合《意见》要求,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习近平指出,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不但是复兴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还能为现代生产生活增加文化内涵。学者张颐武也提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民现代生活”的观点,旨在提升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国民[1]。本文以传统文化中儒学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深入探讨儒学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三大价值拓展路径,希冀推动儒学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再创造”和价值升级。

一 儒学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代表,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的总称,不仅包含人们熟知的孔孟儒学,还包含在历史变迁中出现的董仲舒新儒学、朱熹宋明理学等优秀思想[2]。孔子是儒学文化的开山人,他将儒学的中心思想定义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勇”,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格局,为儒学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学文化在后世的发展,无论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还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都是以孔子为思想领袖,在原有儒学思想基础上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儒学文化自产生以来一直不断发展,并被封建统治者所喜爱和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也大多打上了儒学文化的烙印。

(一)丰富设计内容

在互联网平台的拓展下,全球化不断推进,以欧美风、日韩风为主的服装设计成为现代主流设计趋势,服装设计的图案、色彩及文字等构成性内容也多围绕这些现代流行风格进行设计。为迎合市场,同样的服装设计内容在同一时间点爆发式涌现,但消费者对此风格下千篇一律的设计内容产生疲劳观感。毋庸置疑,传统儒学文化无论是融入现代中国风服装设计,还是融入其他异域风服装设计,都具有丰富设计内容、弱化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以及拓展设计市场的重要价值。部分服装设计师将《论语》《春秋》等儒学著作上的名言直接作为样本文字印制在服装上,或将儒学六艺中的音乐、射箭等场景作为样本图案印制在服装上。儒学文化丰富了可供选择的设计元素、设计样式,用户还可从服装上的古代乐礼或骑射图案中体会到儒学文化。另外,传统儒学文化在拓展设计内容的同时,也因其内容与我国民众心理的契合度较高,而在服装设计中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也验证了著名服装设计师卡尔·拉格斐提出的“情感营销”理论。

(二)提升艺术内蕴

以往的现代服装设计仅以审美观感作为设计评判标准,消费者也多追求色彩艳丽、线条时尚且风格突出的服装,而传统儒学文化的融入,提升了服装设计的艺术内蕴。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所缺失,因此,消费者对市场上商品的情感依赖度加强,“情感选择”成了影响其消费的一大因素。儒学文化历经千年,蕴含我国仁义礼智信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极具历史沉淀感的文化体现,人们在情感上也更倾向于儒学文化主题的服装,服装设计也从以往的美感设计导向,开始转向情感设计导向。另一方面,儒学文化中的哲学观及人生观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因此,众多设计师借鉴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成功范例,将儒学文化中理论性的思想内涵融入服装设计中,大大提升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内涵。由此,现代服装设计借助儒学文化的融入,实现审美性到情感性再到思想性的高层级转变,其艺术内蕴也得以大大提升。不过现代服装设计中,不同的设计师对儒学文化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不一,儒学文化的融入架构及方式尚未规范化,设计师将儒学文化融入服装设计时的主观性较强,因此儒学文化融入服装设计的价值路径还有系统提升的空间。

(三)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

本杰明·史华慈提出“文化导向”的观点,指出文化作为可变形的结构模式,对外界其他事物都具有引导性的影响价值[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性。而儒学文化通过对人们的情感引导,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及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传统儒学在市场上以依托服装设计的形式体现,突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单一桎梏性,以更加活跃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据2018年电商平台统计,以中华传统儒学文化、中国风等为主题流通的服装多达千万件,价值上亿,用户对其服装设计的反馈及儒学类社交网站的关注度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儒学文化自身经世致用的特点、“因时达变、推陈出新”的理念,在服装设计中以具有高级设计感及多元风格的路径进行展现,突破人们对传统儒学文化的呆板认知。消费者不仅对儒学文化的认知与认可度大大提升,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及传承责任感也大大加强。

二 儒学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具象化运用

我国儒学文化历经两千多年,其思想涵盖艺术、哲学、史学、文学、语言乃至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具象化运用比较常见[4]。儒学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一般多采用比较容易具象化的儒学元素,富含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茶文化、儒学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都是其进行具象化的重点对象。确实,为实现儒学文化现代市场效益的快速提升,设计师多选取适宜直接拿来采用的儒学具象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例如将《平山冷燕》《步辇图》等具有儒学精神的国画图案直接作为服装设计的图案样板。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可见,含有儒学精神的国画具有“与六籍同功”的德育教化功能,而将具有儒学精神的国画直接印制在日常服装上是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的。

然而,儒学文化作为思想类文化,其能够具象呈现的要素有限。因此,已经有设计师开始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Post Modernism)的特点,不但运用儒学具象化的设计方案,还将儒学文化的思想内涵融入现代设计,旨在形成“儒学文化主义设计”的高层次设计格局[5]。例如山东儒学服装有限公司,就将服装整体以浅色调的国风背景呈现,避免具有冲击力的色彩和图案。这类服装设计从形式上看不出任何儒学元素,但它是以服装呈现的视觉观感显示出儒学文化的仁爱意象的。不过,单纯以色彩和线条体现儒学文化思想的设计方案,与中国风元素的设计形式有所冲突,儒学元素的特征不太明显,受众对于服装上体现的传统文化是否为儒学文化也无法分辨。

另外,儒学文化作为“思想类文化”,大多只能借助其他传统文化进行具象化,再表现在服装设计上。例如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就含有儒学文化的精髓,设计师将茶画、茶雕图案印制在服装上,希望展现仁、礼等思想内涵。现代茶艺师在进行茶艺表演时所穿的茶服也多为宽袖广身的袍服,很少穿显示身材的服装,因为宽袖广身的袍服含蓄宽大、能够遮蔽腰身,以体现孔孟思想中的“礼”。可见,儒学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大多须结合其他传统文化将文化元素具象化。然而,因为儒学文化元素众多,加之儒学文化本身就是思想性文化,其融入服装设计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失衡”现象,即部分文化元素运用较多,如涵盖儒学文化的国画或茶服;而部分文化元素则无人问津,如儒家哲学思想。除此之外,随着儒学文化类服装设计的市场效益明显增强,儒学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以猎奇、另类风格阐释儒学文化的服装设计出现,导致儒学文化思想偏离、文化传承价值有所缩减。

(二)融入模式的采用

目前,我国儒学文化融入服装设计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整体文化融入、分离式元素融入及结合性元素融入[6]。首先,整体文化融入模式,是将已经成熟的、涵盖儒学文化的服装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例如反映儒学礼典服制的汉服文化、体现儒学重德向善的唐装文化等。这种模式,因有整体文化代入所以服装体系性强,每套服装的搭配都具有和谐美感。并且,此模式具有融入过程简单、无需过度改良等优势,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也较为便利,促进了现代服装设计的批量产出。以“唐装文化”作为整体文化直接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为例。2011年我国领导人于APEC会议上穿着唐装,唐装中的马褂仅以西式立体裁剪的手法进行改良,进行了现代化的设计创新,设计简单但风格突出。但是整体文化融入模式下的服装改良手法较为单一,不利于开拓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容易形成儒学文化类服装过于千篇一律的问题。并且,能够让儒学文化整体融入的服装,本身便是中式风格,所以对于西方风格的服装,整体文化融入的模式并不可取。

其次,“分离式元素融入”是将儒学文化部分分支中的部分元素进行提取分离,再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设计模式。分离式元素融入模式多应用在服装的图案、纹样设计及服装配饰设计上,下面以体现儒学文化的中医文化为例进行说明。中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并充分吸收了孔子“仁爱”“孝悌”“天人合一”等思想。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医者仁心”的观点,《黄帝内经》里强调了儒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作用,现代学者谈文琼在《儒家文化对中医影响的研究》中也指出,中医最初便被称作“儒医”,中医学基于儒学文化才能发展至今。由此可见,中医文化中有浓厚的儒学思想。现如今,随着西方的文化侵入,以外国文化为主体风格的服装设计层出不穷。因此,许多设计师在契合现代服装的流行趋势下,将儒学文化以分离式元素模式融入服装设计。例如,设计师以中医文化中的草药、制药元素作为装饰图样融入英伦风、日式风等非中式现代流行服装中。西班牙著名现代服装设计品牌ZARA就以中医文化中的辛夷花、玳瑁、竹茹等中药元素点缀在衣服上;或将晒青、研磨中药的工具作为图案修饰于衣服上,作为服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消费者可从中医药元素中体会到中药文化,从中药文化中体会到儒学文化。分离式元素融入模式基本不改变原有服装的现代化主题,但又因传统文化的融入丰富了色彩表达、提升了设计美感。并且,少许的图案点缀不会破坏原有服装风格,儒学文化能够有机融入各类服装风格中,扩大了儒学文化的融入面。然而,分离式元素模式能体现的儒学元素甚是有限,受众也只能在有限的元素中体会儒学文化,对于只知“孔孟儒学”不知其他儒学体系的受众来说,融入有限的儒学元素,更是难以与之产生共鸣。

最后,结合性元素融入模式是将儒学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再将其融入服装设计的模式。一方面,结合性元素融入模式将儒学文化依托于其他实质性、具象化的传统文化,弥补了儒学思想文化融入服装设计较为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儒学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模式仍旧具有流于形式、创新性不足的缺点,而结合性元素设计模式不仅创新了儒学融入服装设计的形式,还能够通过文化结合,以其他特殊文化为吸引点吸引受众,起到创新儒学服装设计的作用。以云肩设计为例,云肩是体现儒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古代创意设计,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但单一的云肩设计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服装设计《云裳》则将剪纸艺术与明代的云肩设计进行结合,在同一服装中体现了不同的剪纸文化和儒学文化,创新了儒学文化的设计方案,吸引了消费者。然而,结合性元素融入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设计师在应用结合性元素融入模式时,多会出现乱搭乱配的问题,搭配较为突兀导致服装整体的美感与和谐性不足,反而无法体现儒学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三 儒学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拓展路径

(一)统一原则下自生性和共生性价值拓展

统一(Unity)原则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统一也称为一致,一套服装上身部分和下身部分须具有一致性,服装用的质料、色彩也需进行统一调和,让服装具有整体协调感。以汉服设计为例,汉服遵循上衣下裳原则,如若将汉服的服装下部分换为裤子,则破坏了汉服的一致性。每种风格的服装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统一原则下服装整体的一致性,是各种风格服装分类的理论依据[7]。在拓展儒学文化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路径时,也需遵循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应在统一原则下进行儒学文化的自生性和共生性的价值拓展。

学者周瑾在《自性与共生——儒学现代转化的路向》中提出,儒学文化的现代转型路径为“充实自性、吸取他性”,一是横向扩大儒学的自生性,二是纵向深化儒学的共生性。儒学的自生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儒学文化能够在自身基础上不断衍生新儒学,例如策论儒学、宪政儒学等。儒学的共生性则指向儒学的文化包容性,儒学文化能够与国内外文化实现结合发展。一方面,在统一原则下,将儒学文化下的自生性儒学进行分类。随着时代的流变,儒学文化不仅有大众所熟识的孔孟之道,还有策论儒学、宪政儒学、生活儒学、自由主义儒学等众多分支。在统一原则下,将自生性儒学文化进行系统划分,将能够应用在服装设计中、不会影响同种风格服装一致性的自生性文化元素保留,将不适合应用在服装设计中、会打破同种服装风格一致性的自生性文化元素剔除。这横向拓展了儒学文化的不同元素,丰富了儒学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内容。另一方面,将儒学文化结合国内其他文化及国外文化进行共生性拓展。自生性儒学依附于传统儒学文化,设计师在将其融入服装设计时,对于服装的统一原则把控较为容易和轻松,但对于儒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共生融合,则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两者或多者的契合点,例如儒学文化与老子道家文化中“和”的思想理念的共同点,儒学文化中人本主义与法国大革命文化中人权主义的共同点等[8]。设计师在设计时,对于共生性元素的把控需格外注意,必须始终遵循统一原则。总之,在统一原则下,儒学文化的自生性扩充了服装设计内容,共生性拓展了服装内涵。现代不同风格服装中的儒学元素更为丰富、文化内涵更为深入。

(二)加重原则下明确设计主题

加重原则是服装设计的第二原则。加重(Emphasis)即“重点设计”“强调设计”,设计师多利用色彩的对比(例如白色汉服配红色束带)或饰物的使用来强调服装所表现的主题。现如今,为凸显现代服装设计中儒学文化的内涵,让受众一眼能够看出服装上的儒学元素,许多设计师采取“一把抓”的设计模式,将儒学中的众多元素全部体现在同一服装上,忽视了服装设计的加重原则,造成内涵表达混乱、重点不突出的现象。为推进服装设计的高阶发展,在加重原则下,应明确儒学元素的主题指向,以“精而清”代替“多而广”[9]。著名设计师邓跃青在《现代服装设计》一书中专门强调设计元素的“比例与分割”,即在服装设计中,明确想表达主题的比例大小,以免其他元素喧宾夺主,或主题元素过大产生反效益。以Met Ball于2015年举办的中国风服装设计中的“镜花水月”款式服装为例。“镜花水月”以白色为主色调,但在肩部进行立体装饰上的色彩修饰,产生视觉空间的层次感及色彩的强烈对比感,符合加重原则中的重点突出特征。在加重原则下,设计师可借鉴“镜花水月”的设计方案,将儒学文化元素与其庞杂的系统分离,在不同的服装中仅重点突出一种理念,从而提升儒学文化内涵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感。

(三)平衡原则下适当增添文化元素

平衡原则是指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应让服装呈现“稳定”或“静止”的感觉,如:以人体中心腰线为基准,服装的上下两部分应当呈现稳定状态,没有上重下轻或上轻下重的感觉,在视觉观感上人们“感觉平衡”。服装设计上典型的平衡案例便是旗袍前襟的斜线设计。“稳定”和“静止”是平衡原则的重要因素,学者张晓波指出,服装设计中对平衡原则的掌握,与人们对儒学文化的认知呈现正相关。因此,将儒学文化融入服装设计中,不可过度化,也不能过于减轻儒学元素的应用,应在不破坏衣物整体平衡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或减少儒学文化元素。即在保持儒学文化原始特性的基础上,注重其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的适宜性。以纯色旗袍设计为例。纯色旗袍的设计最为考究,很少有较为繁杂的图案,一般仅以渐变纯色提高视觉美感,或以一两个图案增加设计亮点,而如将代表儒学元素的图案印制在旗袍下摆,就会造成观者的视觉下移,破坏斜线开襟所体现的视觉平衡,形成上轻下重的不稳定观感。以山东儒学服装设计公司中对旗袍的设计为例:其在传统旗袍中,以前襟的儒学元素点缀作为旗袍上部斜线设计的亮点,既不破坏旗袍给人的端庄典雅的视觉观感,维持了上身与下身的平衡,又能让用户一眼发现前襟处的亮点。不仅符合服装设计的平衡原则,更避免了儒学文化元素被刻板添加后消费者文化排斥心理的产生,实现儒学文化独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传统儒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具有不会被历史条件和时代发展所影响的稳定性。随着儒学文化转型,也随着儒学文化自生性和共生性价值拓展、加重原则下主题核心指向设计以及平衡原则下适当增添文化元素等价值拓展路径的推进,儒学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与意义也在不断提升。其他传统文化亦可借鉴与学习儒学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拓展路径,一方面有助于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可拓展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的横向维度,大力提升服装设计的文化内蕴和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生性儒学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基于服装设计要素的气质分析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为什么不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内向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豹子 生性凶猛的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