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长沙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

2020-12-12陈石山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长沙文化产业文化

陈石山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4)

文化强市建设既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长沙在文化强市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本文拟对长沙文化强市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长沙文化强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沙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使文化建设能够成为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 长沙文化强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凸显

近年来,长沙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生产、文化产业辅助生产、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等门类,已成为长沙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出318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17亿元[1],占GDP比重将近9%,已连续4年维持在8.5%—9%之间[2],始终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创造就业岗位64万余个,以影视、出版、演艺、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影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驰名中外。

(二)文化园区实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对带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8年底,长沙市共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9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5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6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6家,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集聚发展格局。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是文化部授牌命名的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继上海、重庆和杭州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成为“双创”高地。

(三)重大文化项目扎实推进

2019年是长沙产业项目建设年。在全市2019年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计划中,文化旅游关联项目达66个,预计总投资425亿元,2019年投资约62亿元,各类文旅项目全面铺开。目前,华谊兄弟长沙电影小镇、长沙方特·东方神画、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旅游度假区、炭河古城、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二期)等系列项目建成并开园;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水稻博物馆、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市美术馆、市非遗馆等建成并开放;田汉戏剧艺术文化产业园,潮宗街、白沙液等历史文化园(街)区已启动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恒大童世界、天择传媒总部基地、湘江欢乐城、后湖国际科创文化产业园、新华联铜官古镇湘军文化园等系列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正加速推进。

(四)文化创意企业快速成长

长沙文化产业中以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为代表的细分产业规模较大、发展基础较好,涌现出中南传媒、中广天择、电广传媒、华凯创意、天舟文化、拓维信息、映客直播等7家文化上市公司。另外,全市还有新三板上市企业14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17家。特别是“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天舟文化连续三年入选“世界媒体500强”,是全国第一批对外专项出版试点企业之一(全国仅2家);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电广传媒、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多次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跻身世界文产企业第一方阵;中广天择传媒有限公司、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和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入选“湖南省文化企业30强”;湖南广电、出版行业的省管企业改革重组后将更有利于国有文化企业在长沙做大做强。

(五)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

首先,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持续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全市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和90%以上的国有景区实现免费开放。另有非国有文化场馆77家,其中民办博物馆11家、民办图书馆12家、民办非遗馆24家、民办艺术馆30家。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平方米,远超国家标准。据红网长沙2017年4月13日报道,长沙市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其次,实现产品供给多样化。组建了十大民营艺术团体,创作了花鼓戏《耀邦回乡》、湘剧《田老大》《护国》、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等精品力作。同时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五送五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深化群文湘军“五百行动”;培植了国际动漫游戏展、阳光娱乐节、公益电影放映月、图书交易会、印刷包装博览会、中国雨花非遗文化艺术节、汉语桥、移动互联网岳麓峰会、橘洲音乐节等品牌节会;打造了十万群众进歌厅(影厅)、文创十大工匠“金手指”传人评选、《浏阳河上》大型实景情境剧等活动或文化品牌。

第三,实现服务载体品牌化。近三年来,长沙市政府每年向长沙音乐厅、梅溪湖大剧院分别购买服务1400万元、1500万元,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省市共建长沙交响乐团,通过政府购买补贴票价,实现文化惠民。同时整合资源,举办了“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非经贸博览会和国际音乐艺术季、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外著名城市交响乐团“长沙峰会”等一批重大文旅消费品牌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六)文化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长沙自获批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深挖文旅消费潜力,相继推出了“十大文化消费项目”“十大文化消费活动”“十大文化消费品牌”等三大主题活动,将文旅消费打造成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形成了以“五一商圈”为核心,太平街、坡子街、都正街、黄兴路步行街为辅的“夜间经济”示范区,拥有夜购商场、超市4192家,特色商业街30条,吸纳就业人数近7万人,非遗夜市、湘江夜游等特色品牌不断被挖掘。2019年国庆长假期间,长沙市夜间消费同比增长18.1%,增幅排名全国第三。拥有各类休闲农庄562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83家、精品民宿21家,形成了望城湘江古镇群、宁乡灰汤度假、浏阳美丽乡村、长沙慧润民宿等典型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游客达4500万人次,收入达600亿元,增速均超20%。长沙文化旅游接待规模、刷屏频次不断创历史新高,成为著名的网红城市。预计到2019年底,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接待人次将达到2000万,同比增长15%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1.6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将达到2000亿,同比增长12%以上,文旅消费市场持续火爆。

(七)文化特色品牌全面打响

精心呵护岳麓书院、贾谊故居、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等历史古迹,大力保护古城区、古街、古村镇、古寺、古文化遗址,传承与振兴湘绣、湘茶、湘剧、湘瓷等文化遗产;规划建设总长22公里的国内首条历史步道,精心打造坡子街、太平街、都正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岳麓山、橘子洲、刘少奇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让“伟人故里、革命圣地、红色热土”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融入现代都市文化,连续十年举办“阳光娱乐节”系列活动,涌现了琴岛演艺、红太阳演艺、魅力四射酒吧、上机堂网咖等知名品牌,太平街、坡子街、黄兴路步行街成为长沙网红打卡地,文和友、茶颜悦色、马栏山成为长沙网红打卡点。“到橘子洲看焰火”成为城市品牌,每场焰火均吸引近30万市民游客现场观看,“娱乐之都”品牌形象熠熠生辉。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成功申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组织湘剧、湘绣、菊花石、烟花等赴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交流展示,动漫产品、节目出口美国、乌克兰、沙特阿拉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全面展示长沙文化。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城市注入世界文化元素,与27个国家45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组织举办了1000多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长沙音乐厅先后吸引了100多个国外艺术团体前来演出,“东亚文化之都”活动期间接待欧洲及日韩代表团18批次;“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和媒体艺术周迎来了51个国家的嘉宾。

二 长沙文化强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结构不优

长沙文化产业结构中,文化制造业占比达71%,文化服务业占比相对偏低,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服务业收入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文化产业含金量不高、扩张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较缓慢、新旧动能转换相对不足,偏离了文创企业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产业特征,这一结构性矛盾是制约长沙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市建设的主要因素。

(二)园区发展质量不高

长沙市文化产业园区定位不清,部分园区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产值却超过10亿元,实现了高度集聚发展,而长沙市文化园区面积普遍较大,单位产值、产业密度和集聚程度则较低。因此,下一步如何实现“一园一业”,打造主业突出、集聚性强、辐射作用大的产业园区集阵,是实现长沙文化产业错位布局、差异发展的关键。

(三)管理运营机制不活

虽然早在2015年底,长沙市就成立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全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组织文化产业资金申报,履行全球创意网络城市职责,规划建设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等相关工作。但与杭州等城市相比(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为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直属管理的正局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长沙的管理基础依然薄弱。同时,长沙市还未成立国有文化产业投资运营平台,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交易、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文化产业服务机构,投融资体系也不健全,文化强市的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服务链和政策链等还不完整。

(四)高端复合人才不足

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湖南是全国重要的文化和教育大省,其省会长沙自然拥有文化创意人才的优势,但文创产业集聚不够、文创企业不够强大、薪资福利水平不高、城市品位不够、生态环境不优等这些短板/缺陷使得长沙难以吸引到高端文创人才。另外,沿海大城市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在内地抢挖人才,造成长沙高素质的文化科技人才流失。从在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看,2018届毕业生留长就业比例仅为44.1%,高端人才结构性发展瓶颈凸显。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已运营两年,但其艺术总监至今尚未到位,艺术中心还停留在做较低层面的展览演出,投入产出比偏低。虽然近年来长沙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短板领域有所作为,也出台了针对中高端人才的“人才新政22条”,但政策连续性和针对性不够,人才保障机制及举措也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评价标准、奖励政策等方面还欠缺考虑,对文创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长沙文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足,成为制约文化强市建设的瓶颈。

三 长沙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进一步做大文化园区,增强文化竞争力

一要彰显园区特色。每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都要明确自身的最大特色和优势,要把特色和优势变成发展优势。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应该坚定地瞄准视频文创这一前沿产业,以数字视频全产业链集群为方向,率先走出数字视频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V谷”,在“北有中关村”之外形成“南有马栏山”的知名文化品牌;要以创新、创意、创业、创投为导向,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天心文化产业园建设成领跑中西部、影响全国的广告示范区和新媒体智慧园区;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应重点发展新媒体、数字出版、移动阅读等领域;后湖文化艺术区可以湖湘文化、国学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依托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岳麓书院、湘江风光带、大王山旅游度假区等来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二要强化集聚效应。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要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集聚发展理念,将新引进的文化企业按产业链条布局到各产业园区,使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是企业落户的地理空间,更是完备产业链条的集聚区域。

三要突破发展瓶颈。要聚焦“人、地、权、钱”四大要素,推动文化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干部成长的“赛马场”、改革开放的示范场。要创新文化产业高端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引进培育方式,加快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建设;发行多种债券扩大融资渠道,畅通“绿色贷款通道”,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优化园区用地布局,实行差别化土地出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人”的动力、挖掘“地”的潜力、增强“权”的引力、聚集“钱”的合力,破解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二)进一步做强文化企业,提高文化生产力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文化企业属于典型的“轻资产”型企业,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而导致“贷款难”。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有潜力、有后劲的文化企业,并有效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适合文化产业的融资产品,创新质押融资方式,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登记、质押办法,为文化企业融资广辟途径。

二要引导企业创新创业。扶持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文创产业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把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最新科技成果广泛深入地融进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涵盖文创策划、文创推广、文创产品开发、文创电商等内容的新型文创企业。鼓励文化企业持续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支持文化企业与工业、教育、旅游等产业进行跨领域融合,不断创造新业态、新产品。

三要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一个龙头企业就是一面旗帜,比如快乐购有效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要聚焦自身优势,着力在文化创意、影视传媒等领域再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并鼓励龙头企业以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示范引领文化企业发展,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三)进一步做精文化项目,强化文化承载力

一要精心规划文化项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部署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现布局一子、带动一片的效应。规划文化产业项目时,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及民生效应,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兼顾城市空间利用、产业融合互补、功能设施配套、历史文化传承等,让每个文化产业项目都能有机融入长沙发展大局,让山水洲城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二要精心建设文化项目。坚决杜绝跟风行为,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文化项目建设的每个细节,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擦亮长沙文化品牌。

三要精细管理文化项目。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持续提升管理文化项目的能力,对项目的招商、落地、建设、运营等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管;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项目运营单位也要不断升级管理服务水平,在管理上对接公众需求,在服务上落实人本理念,在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

(四)进一步做优文化产品,扩大文化影响力

一是要贴近人民群众。坚持把为人民服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为宗旨,始终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从时代发展的脉动中寻找创作灵感。精准对接群众的精神文化“刚需”,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及时捕捉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和习惯,精心创作出走心的节目、解渴的大片、接地气的作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典籍。开展更多惠民文艺活动,让艺术的“阳春白雪”更接地气,提高城市社区广场、乡村农民文化乐园的文化厚度和服务水平,组织开展更多的“农民演出进社区”“社区文化进乡村”等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群众文化需求,让市民和村民都享受到日益丰富的文化建设成果。

二要融入湖湘文化。应立足于长沙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效保护和充分挖掘楚文化、红色文化、快乐文化等特色文化;多创作具有湖湘特色和鲜明长沙烙印的文化产品,把优秀基因用现代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不怕牺牲等精神内核融入文化产品创作。

三要提升思想内涵。应不断拓展、雕琢文化产品的灵魂,不能“唯收视率”,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产品创作、传播的基本遵循;要避免过度娱乐,弘扬人间正道,精心培育一批具有正能量的文化精品,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加强文明交流。支持文化企业开展跨境服务和国际服务外包,扩大动漫、红瓷、湘绣、烟花等产品服务外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争取将“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永久落户长沙;持续组织长沙媒体艺术周、长沙文创十大工匠“金手指”传人评选等活动,承办“创意城市网络”峰会,加强城市文化国际交流,积极推介长沙城市文明和湖湘文化。

(五)进一步做活文化市场,提升文化推动力

一要明确目标。守住长沙的根和魂,立足于长沙3000年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立足于长沙独特文旅产业发展优势,突出顶层设计,明确“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这一新的目标,朝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步迈进。

二要优化政策。出台有关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进文化跨界融合发展,以及长沙市景区及精品线路创建培育、长沙市城市形象推广三年行动计划等方面的一揽子政策,实现政策支持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

三要创新模式。加强产业数据精准分析,大力发展创新创意产业,繁荣夜间经济和假日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用好长沙“网红城市”品牌,加快形成、扩大文旅消费的“长沙模式”。

四要擦亮品牌。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提升行动,围绕“商、养、学、闲、情、奇”“吃、住、行、游、购、娱”等新旧文旅要素做文章,发展品牌经济,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商圈、品牌企业、品牌街区,不断提升长沙文旅的行业首位度、开放包容度和国际知名度。

(六)进一步做深文化融合,激活文化内驱力

一要强化文化与互联网融合。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大力培育新型互联网内容企业,研发互联网领先技术,在内容管理、视频分发、智能搜索、数据分析、网络支付等领域形成优势。大力推动新媒体发展,建立由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头条号等组成的传播矩阵,打造常态化、系统化的全媒体内容投放平台,通过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搭建“线上+线下”一站式的文化共享平台,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传播。

二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除了推动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外,还要积极打造文化旅游节会品牌和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平台,创新文化旅游经营模式,用好历史人文资源。

三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推进长沙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文化产业研发体系,鼓励引进和自主开发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和安全播出等核心技术,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印刷发行、动漫游戏等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

(七)进一步做全要素保障,增强文化吸引力

一要强化资金保障。整合分散在各个专项口的资金,提高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发挥政府性资金的“杠杆作用”,更好地支持文化领域发展。

二要强化人才保障。加大文化领域发展的智力支持,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打通人才培育、引进、发展、创业的各个环节,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持续打好房价“保卫战”,把长沙房价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变成创新创业的持续优势,变成吸引更多人来长沙投资兴业的重要“砝码”。

三要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落实中央、省级相关政策精神,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配套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连续性,不折不扣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让企业主体有更多获得感。

猜你喜欢

长沙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打卡长沙网红地
长沙之旅
谁远谁近?
我眼中的长沙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