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公德观和熟人社会的矛盾、冲突与调和

2020-12-12王志甜陈若冰

缔客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私德公德熟人

王志甜 陈若冰

(1.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2;2.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2)

引言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大时代背景下,倡导偏重群体层面的公德;同时也倚重组成共同体的家庭、个人的私德[1]。梁启超认为公德与私德的重要性是不一致的,私德为公德服务,公德是私德的目标。

1 梁启超公德私德观及其在现代社会视域下的新特点

梁启超公德观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仅来自于其导师康有为,也来自在日本期间,受到日本公共道德观念影响,更来自于社会猛烈冲击下一致对外的团结的需要。梁启超认为的公德观是公共群体的道德,是具有公共性的道德。他在《新民说》[2]中说道:“公德之大目的”即在利群。“利群”是评价公德的重要指标,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需要不断提高公共观念,致力于群体建设。但是他所呼吁的道德不同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他呼吁的道德主要集中在政治公德上。

2 梁启超的私德观内涵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系统阐述了私德,认为私德是“独善其身”,“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私德是个体必需的品质,没有私德,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基。从传统伦理道德来看,梁启超批判传统伦理中只重视私德不注重公德。他认为传统伦理道德的弊端阻碍公德建设。

3 熟人社会与公德的冲突

熟人社会是费正清在《乡土中国》[3]提出的概念,熟人社会指的是利用个人的社会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作为手段完成私利的一种社会秩序。熟人社会充斥着徇私枉法,不正当竞争。在熟人社会中,个体的人际关系网越庞大,获得的利益就越多。

3.1 熟人社会的根源

熟人社会产生的文化基础来自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个体的品德是根据旁人评价,而这种评价产生的基础,又来自于与他人良好的关系。以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如果想长时间稳定地发展,又必须巩固人际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就成为了个体生存的基础。而公德却倡导陌生人社会。公德建立的基础是个人在形成群体意识后形成的公共观念,可以植根于不同的经济基础,构建适应于不同生产关系的社会公德观。

3.2 公德建设与熟人社会负面影响的矛盾冲突

(1)以人情为准绳的恃强凌弱.统一家族中的个体遭遇复杂境遇,众多个体都会优先选择将熟人放置于利益最大化的位置。人情总是会主动将个体作为事件的受益对象,降低负面影响。用人情运作社会愈演愈烈,对于社会公德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得不引起重视。

(2)人际关系被赋予“工具性”特征.在公共生活领域,人情也是一大不可忽视值得纳入考核标准的重要指标。这个时候,人情就不再是原来简单意义上的向好趋势,它成为不正当竞争的一项具有工具性的驱动力。而公德是指引社会个体向善向好的伦理力量,而人情世故一旦被作为工具性手段,它本身向善的特性,被市场竞争的消极影响所反噬。

(3)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公德要求社会个体对待同一共同体中的其他个体需要秉承一贯的理性精神,相反,人情关系恰恰要求在对待其他社会个体一定要分出来亲疏远近,从而采取不同的行为态度。这个时候,公德与人情世故仿佛就化身为理性与感性对立的矛盾[4]。

4 公德观建设必须克服熟人社会的弊端

熟人社会枉顾社会法制,偏向个人不正当利益,这与公德建设背道而驰,如何在公德建设中,消除熟人社会对公德建设的侵蚀,这也是本文最终探究的目的。

4.1 传统文化作引领,时代特征融入文化建设

社会文化具有伸缩性,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将其想要展现的因素将文化作为渠道或者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关于政治公德的建设的工作颇有成果,这个时候也应该将公共生活领域的公德作为主要的建设方面。中华民族一直奉为经典的儒家伦理中蕴藏着厚重的公德因素,从大众的心理出发,将人情转变为共情。

4.2 理性建设与舆论配合

熟人社会和社会公德可以归结于感性和理性的冲突。“熟人”作为首要的利益获得者的思考是出于人的本性,而压倒这种本性的就是理性的思考。但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将这种理性的思考转化为日常习惯。同时配合舆论,尤其是在现代自媒体蓬勃发展的阶段,不正当随意不负责的言论散布,这对于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发展都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4.3 提升道德“法”的地位

完成社会公众的普法教育之后,将公共道德作为主要方向,坚持法律的约束作用。强调群体的意识教育,破除朋友圈思维,学会对陌生人的关系作为个人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

5 结语

总之,我们需要正视熟人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这其中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是也是调整、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借鉴梁启超的公德观,思考如何消除公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鸿沟是必须的。

猜你喜欢

私德公德熟人
Life Story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和熟人相处之道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