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奎因逻辑真理研究路径微探

2020-12-12王建江

王建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一、引言

在奎因哲学思想体系中,逻辑真理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逻辑真理的研究中,真之载体问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命题具有对真进行表达的功能,命题是逻辑真理的真之载体;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语句能够对真进行表达,是逻辑真理的真之载体。奎因认为命题是语句的意义,意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作为语句意义的命题不能对真进行恒定的表达,命题不能成为逻辑真理的真之载体。奎因对于逻辑真理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从语句到真这一研究路径。

在本体论承诺理论中,命题的实体性地位遭到质疑。奎因质疑命题实体性地位的原因是作为语句意义的命题不能满足同一性要求。外延同一性是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外延方面满足同一性要求的对象才能成为本体论承诺意义上的实体性存在。作为内涵性实体的命题显然不能满足外延同一性要求。人们不能保证两个命题之间、某一命题与自身之间的同一性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意义表现出不确定性。作为语句意义的命题也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进而不能恒定为真。在这个意义上说,命题不能成为逻辑真理的真之载体。在否定命题真之载体功能之后,奎因将逻辑真理的研究视角转向语句。依据语句与刺激意义联系的紧密程度,奎因将语句分为观察句和恒定句两大类。奎因认为恒定句中的永真句具有保持真值不变的特性,能够承担真之载体功能。在奎因逻辑真理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从语句到真这一研究路径得以明显体现。

二、命题与语句之间的关系

真之载体问题是逻辑真理理论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对逻辑真理进行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何物能够为真,何物为真也就是真之载体问题。真之载体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哲学家们广泛的关注,不同的哲学学派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实在论者认为命题具有表达真假的功能,是逻辑真理的真之载体。唯名论者则认为命题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不能对真进行恒定的表达,不是逻辑真理的真之载体。

命题与语句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这种不清晰的关系界定导致在真之载体问题上的持久争论。要解决真之载体问题,就要厘清命题与语句之间的关系。命题是语句的意义,总是为语句所表达,语句则是命题的表达形式。特定的语句总是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表达着特定的命题。奎因说:“命题,假如我们一定要用命题的话,那末如同弗雷格指出的,最好是把它看成陈述的意义,而不是以陈述来命名的东西。”[1]100人们可以在语句意义这个有限的意义上使用命题,语句的意义不同于其所命名的东西。在使用“命题”的时候,一定要在语句的意义和命名的对象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早在弗雷格时期,语句的意义和意谓就得到了明确的区分。弗雷格认为语句的意义是它的思想,语句的意谓是它所具有的真值。语句与真的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说,“由于逻辑研究真,因此在自然语言中,逻辑应该研究真值,或者说从真值角度去研究语句”[2]179。在弗雷格哲学思想中,思想也是一种对象。与现实对象不同,思想具有抽象的特性。通过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人们可以对思想进行把握,进而对语句的真值进行表达,人们把握思想的形式就是断定句。弗雷格对于真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从思想到真”这一研究路径。

在逻辑真理的问题上,奎因遵循了“从语句到真”这一研究路径。奎因认为命题不能承担真之载体功能。命题不能承担真之载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对于同一性的缺乏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同一性的缺乏导致人们无从获知两个语句所表达的意义在何种情况下表达相同的意义,无法获知同一语句在何种情况下表达与自身相同的意义,进而无法确定语句的真值是否相同。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命题不能对真进行稳定的表达。最终,命题成为逻辑真理的真之载体。

三、命题之同一性分析

在分析哲学中,同一性理论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一些哲学家曾对同一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亚里士多德试图用事物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划分解决同一与运动的关系:如果事物发生的变化是其根本属性的变化,则事物就不能保持与自身的同一性关系;如果事物发生的变化不涉及本质属性,而只是非本质属性的变化,则事物在这种变化中就能保持与自身的同一性关系。然而,亚里士多德对于运动与同一性的这种解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同一性认识的困惑。因为事物是多方面属性的聚合体,将事物属性划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标准是不明确的。

关于同一性问题,人们可能会问:同一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卡尔纳普认为同一性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不同的名字可以指称相同的对象。从本质上说,同一性问题是两个不同的语词在一定情况下指称同一对象的问题。卡尔纳普说:“同一性问题的产生只是由于每个对象并不仅有一个名字(就广义而言),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就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何时指称同一个对象的问题。”[3]278对此,奎因表示赞同。奎因认为真正的同一性问题之所以产生,可能是由于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指称一个东西,而别人不知道我们所指的是否是同一个东西。

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也对命题的同一性问题进行过研究。罗素认为同一命题可以被不同语句所表达。当两个语句所表达的命题相同时,两个语句具有相同的意义。罗素说:“当两个语句有同样的意义时,这是因为它们表达同一命题。”[4]189罗素显然是将命题看作语句的意义,语句意义的同一性决定了命题之间的同一性。

在对命题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过程中,同一性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奎因将同一性概念作为把握命题内涵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在明确命题间相同或不同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准确把握命题的内涵。要对命题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就必须对命题之间的同一性概念进行详实的说明。奎因认为命题是语句的意义,因此对命题之间的同一性说明也就是对语句意义的同义性进行说明。

在《经验论两个教条》一文中,奎因对定义、分析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奎因认为定义可以分为释义性定义、解释性定义和约定性定义3种类型。在这3种类型的定义中,约定性定义可以创造语词间的同义性关系。但是,约定性定义的适用范围极其狭小。除约定性定义以外,解释性定义和释义性定义都是对已存在的同义性关系的揭示,而非是在定义词与被定义词之间创造同义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定义方法不能成为意义之间同义性的来源。

相对于外延语言环境,保全真值替代性的解释不是认识同义性的充分条件。在一个含有“必然地”意义的语境中,即使保全真值替代方法提供了认识同义性的充分条件,也只有在预设分析性概念的前提下,认识同义性的充分条件才是可以理解的。在不预设分析性概念的条件下,保全真值替代方法不是保证语词之间同义性的充分条件。

人们很难保证语句之间意义的同义性。作为语句意义的命题具有不确定性特征,人们很难为语句之间的意义提供同一性证明。如果作为语句意义的命题承担真之载体功能,由于同一性的缺乏,人们将难以确定在何种情况下两个命题表达了相同的真值。

四、命题的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两种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语言与被翻译语言之间是否保持了意义同义性关系呢?如果是,那么在翻译过程中,是什么保证了这种同义性关系呢?以原始翻译为研究对象,奎因对翻译活动展开了研究。所谓原始翻译是以原始语言为翻译对象的翻译活动。原始语言是指从未与其他语言发生过接触、与世隔绝的语言。在热带雨林中,土著人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土著语是一种从来没有与其他任何语言进行交流的语言。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会选择土著语而不是其他语言为研究对象?作为一种原始语言,土著语的翻译能够保证翻译者与土著人之间不具有任何公共的语言知识。

在翻译者与土著人之间没有公共语言知识的情况下,对于土著语的翻译只能借助于场合句而展开。场合句是与刺激意义联系最为紧密的语句。在说出特定场合句的同时,翻译工作者结合与该场合句紧密相连的刺激条件,并对土著人进行一定的询问,然后观察土著人的行为倾向。通过上述条件,可以建立翻译工作者所持语言与土著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最终形成翻译工作者所持母语与土著语之间的翻译手册。

只有将特定的语词转换为观察句,通过经验刺激并辅以询问的方式,观察并记录土著人的行为倾向,最终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大致相似的刺激意义。奎因认为刺激意义就是一个人对于一个特定语句所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奎因说:“对一个人来说,一个句子的刺激意义代表着他在当前刺激条件下对这个句子做出肯定或否定反应的行为倾向。”[5]35通过对简单的并且具有一定具体指称对象的语句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土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面对刺激意义,人们可能会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人们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刺激意义呢?当我们向土著人询问“Gavagai”时,促使土著人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因素是刺激,而不是兔子本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对刺激、刺激物、刺激的产生条件3个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以询问土著人“Gavagai”为例,刺激指的是一个过程。光线照射到兔子身上,并在兔子表面发生反射现象,通过光的反射作用,将兔子的形象呈现在视网膜上,最终在大脑中形成兔子的影像,刺激物是刺激的结果,即在大脑中形成的兔子的影像,外在的兔子则是促使刺激产生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奎因说:“当我们试着把‘兔子’和‘Gavagai’等同使用时,使二者具有一致之处的是刺激物而不是动物本身。”[5]32

在奎因看来,促使语词“兔子”和“Gavagai”之间同义性关系的是刺激,而不是刺激物和刺激条件。因此,刺激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刺激产生的过程中,刺激物也随之产生。刺激与刺激物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刺激(条件)是客观的,可以在不同的主体间共享,与刺激相反,刺激物是主观的。面对同一刺激,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可以在其大脑中形成不同的刺激物。在看同一块砖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可能在各自的大脑中形成关于砖的不同影像,同一块砖在不同人的视觉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四边形。即使在光照、观察角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块砖进行观测,在他们各自的头脑中形成的影像即刺激物也可能是不同的。在面对人们的询问时,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刺激意义具有主观性特征,在不同的主体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刺激意义的主观性特征导致翻译过程中意义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奎因认为翻译不是根据刺激意义的同一性,而是根据刺激意义的相当程度的近似性[5]41,翻译活动进行的基础是刺激意义的相似性,而不是刺激意义的同一性。

在翻译过程中,意义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人们不能保证翻译前后意义的完全一致性。语言行为是奎因质疑同义性概念的理论基础。“如果不确定性论题是正确的,依据语言行为而言及语言理论,就不存在对同义性概念的解释,正如奎因对语言所构想的那样。奎因认为同义性是一个在严肃科学中没有任何地位的概念。”[6]292

命题一旦被错误地认为是真之载体,人们在语言翻译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将两个不等值的表达式与同一个被翻译的语句相匹配,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在否认命题具有真之载体功能之后,奎因将逻辑真理的研究转向了语句的研究。

五、语句是真之载体

弗雷格建立了现代逻辑,排除心理因素影响是现代逻辑的一项核心任务。受到现代逻辑的影响,带有心理学特征的判断说、命题说逐渐地被排除在真之载体问题研究范围之外。

通过否认意义之间的同义性概念,奎因认为命题不能作为真之载体。奎因说:“没有明显的理由不直接以永恒句本身为真之载体,而去诉诸命题或永恒句的意义。”[5]238

按照整体主义意义观,语句系统是获得意义的最小单位。由于奉行行为主义意义观,奎因认为语句意义指的是刺激意义,而且不同类型的语句与刺激意义联系的紧密程度是不一样的。依据与刺激意义联系程度的紧密程度,奎因将语句分为场合句和恒定句两个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分别对应观察句和永真句两个小类。场合句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与特定的经验刺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脱离其相连的经验刺激,我们将无法获知场合句的内容,进而无法判断该语句的真值情况。奎因说:“在恒久句的意义的意义上,刺激意义是遥远的,就像离命题一样遥远。在‘意义’一词的合理用法上,它们仅仅是观察语句的意义。”[7]468只有在观察语句的层面上,语词“意义”的使用才是合理的。

观察句是场合句中的一个子类,其与感官刺激联系最为紧密和最为直接。观察句与感官刺激联系的最为紧密,而且观察句的意义不会因附随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奎因说:“当一个场合句的刺激意义在附随信息的影响下不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观察句。”[5]44附随信息是指在某一刺激的作用下,在某个主体做出回答的过程中对主体判断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如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中,光照强度和色彩的搭配,可能会使红色看上去发生一定程度上的甚至根本性改变,进而影响行为主体对于“红色”这一询问的肯定或否定的刺激意义的选择。当语句的刺激意义不再受附随信息的影响时,刺激意义在程度上最接近语句的意义,此时的语句也就是奎因哲学概念中的观察句。

从行为主义立场出发,奎因认为一个语句的可观察性与该语句在不同人中的刺激意义吻合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语句的可观察性越强,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刺激意义越趋近于同一。当一个语句的可观察性越弱,其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刺激意义的差异性就越大。不同语句的可观察性是不同的,观察句是那些可观察性较高的语句。奎因说:“如果把具有不同等级层次的可观察性概念作为基本概念,我们仍可把那些可观察性程度高的句子叫做观察句。”[5]45观察句是与主体说话时的相关环境密切结合的一种场合句,对主体施加不同的刺激就会引起主体做出不同的反应。

与观察句不同,恒定句是一类可以脱离特定刺激而做出同样肯定或否定回答的语句。奎因说:“恒定句与场合句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说话者可以在未受当下刺激的情况下当人们后来重新问起时会重复原来的肯定或否定。”[5]37显然,在奎因看来,恒定句是相对于场合句而提出的。恒定句可以超越原有经验刺激的限制,得到与在原来刺激条件下一样的同意或反对。

恒定句是对场合句的一种回忆。恒定句能够脱离当下的经验刺激,从而使我们扩大知识成为可能。从时间上看,因此恒定句势必与原有的场合句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越小,场合句与恒定句之间的界限越不明显,恒定句和场合句的区分不是绝对的。随着可能的重复刺激的间隔缩小,恒定句就蜕变为场合句。在此种意义上说,场合句只不过是间隔小于间隔系数的极端情形。奎因说:“如果再次激发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恒定句就会越来越趋近场合句。当时间的间隔小于绝对值时,其趋近的极限便是场合句,同刺激意义本身一样,恒定句与场合句的区分也是相对于此绝对值的;一个绝对值为n秒的场合句可能是绝对值为n-1秒的恒定句。”[5]37随着时间间隔系数的变化,恒定句和场合句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时间间隔系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长可短,没有固定的长度。例如,“莲池周刊已出刊”是以周为单位的恒定句,“三年级的月考已举行”是以月为间隔系数的恒定句。

由于可以摆脱具体经验刺激,因此恒定句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既然可以作为一种知识,就必然会涉及到知识的真假问题。在恒定句中存在一种极限情况,语句可以独立于表达它们的特殊情况而永久地为真。恒定句中的永真式能够脱离具体刺激的干扰而保持真值不变。

逻辑真理就是恒定句中的永真式,永真式的真是其构成成分中的逻辑常项所决定的。奎因说:“一个逻辑真理,就是这样一个陈述(语句),它是真的,而且在给予它的除逻辑常词以外的成分以一切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它也仍然是真的。”[1]21逻辑真理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逻辑真理的真值总是由构成它们的逻辑常项及其排列顺序决定的。也就是说,逻辑真理能够依据其自身结构为真,进而超越具体的感觉刺激。一旦表达逻辑真理的永真句的结构被确定下来,无论对其逻辑变项如何代入,其逻辑真是始终保持不变的。对其中含有的逻辑变项进行不同的代入,可以形成多个具有相同逻辑结构的逻辑真语句。“逻辑真理是一种特殊的真理,是符号逻辑法则的逻辑陈述,它并不表述经验事实,只表述经验符号之间的逻辑句法关系。”[8]15在这个意义上说,永真句才是真值载体。“在奎因看来,逻辑真理就是逻辑真语句,而且,他强调逻辑常项对于逻辑真理的决定性作用和意义。”[9]121

六、结语

“逻辑与哲学都关注对真的研究。”[10]167逻辑真理是逻辑学中的重要概念。围绕着逻辑真理这个核心概念,奎因对意义、命题、语句等哲学概念展开深入的探讨。通过揭示意义的非实体性和不确定性,奎因将命题和语句区分开来,认为求助于命题而解决真之载体问题,无助于真之载体问题的解决。“奎因的‘通过意义而真’的观点是模糊的。”[11]48奎因认为承担真之载体功能的是语句而不是命题。在否认命题真之载体功能之后,奎因将真之载体功能转向了语句的研究。最终,奎因认为永真句是逻辑真理的真之载体。奎因对逻辑真理的研究鲜明地体现了由语句到真这一基本的研究路径。探索逻辑真理研究这一基本路径,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奎因逻辑真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