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三微”实践模式的探究
2020-12-11吴珺
吴珺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与引领者。“三微”实践模式,即微课、微信与微博,这样的新型网络平台与多媒体的运用,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式,实现网络育人宗旨下的文化育人、心理育人与组织育人,切实将“十大”育人体系融合到辅导员工作实际当中的有效手段与途径。笔者试结合自己多年的辅导员经验,就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三微”实践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三微”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4-0-02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引领工作的探索者与直接实践者,是广大青年学子的引路人与陪伴者。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能否科学运用“三微”实践模式(微课、微信、微博)来改进工作形式与方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育人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与探索,就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三微”实践模式进行探究。
一、开展微课教育,实现文化育人
步入新时代,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逐步成为大学生群体必不可少的学习媒介。面对思维活跃、有主见、有想法的新时代青年学子,在主题班会、党建、团建、青马工程、职业生涯等这样的开放性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以新颖的方式、紧跟当前时代发展的内容来开展这些课程,成为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展微课教育势在必行。
(一)多媒体的充分运用,做课堂的组织者
大学生结束中学教育步入象牙塔,面对未来在创业、就业、升学、留学等诸多选择上茫然,高校开设贯穿大学四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科学规划学习、生活、工作和职业选择,合理规划大学四年如何充实而有目标地度过,为自己的未来择业奠定基础。高校的重视,学生的期待,这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务必要紧跟时代现状,以最新颖的案例、最及时的数据、最全面的介绍来进行教学。因此,一成不变的教案,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成了这门课的大忌。开展微课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高校辅导员利用多媒体搜集国内外最新案例,以全局性的眼光来纵观国内外就业形势与就业现状,生成最及时的数据图表,并通过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创业与就业的成功案例、面试礼仪与注意事项、国内外新兴行业与热门行业的相关介绍等知识,组织带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必备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与就业观。
多媒体的充分运用,使教师的备课材料充分而实用,在课堂的组织中更灵活多样,使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得以很大提高,真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目标,对学生的创业、就业、择业等树立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二)双主体模式的探索,做课堂的引导者
当前大学生群体多为零零后,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环境使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步入大学后,学生离开父母开始学习群体生活。在这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因自身适应力较差、社交能力欠缺等原因漸渐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使其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成了高校辅导员亟需解决的一项难题。
开展微课教育,建立双主体模式,即教师不再是心理教育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做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某一问题共同探索,由学生上台展示的方式,不失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授课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维,畅所欲言,充分聆听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在对某一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以及为上台展示做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加强,并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无形间起到启迪与教育作用。
学生由课堂的参与者变为课堂的主宰,其自主性、积极性得到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教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教学目的在双主体模式下得以高效实现。
二、运用微信互动,实现心理育人
大学是个充满自由、活力,追求理想、获取多元知识的学术殿堂。在这里,学生们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建立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渐渐成熟独立;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下的大学生也处在心理脆弱期,面临大学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友情、爱情、就业等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帮助广大学生成功解决心理困惑,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微信在线互动,做学生的知心人
不同于高中,大学期间老师和同学之间成为相互尊重的师生朋友复合关系,师生间的交往相对来说比较少,对于思想比较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去倾诉心声,或是通过自我诉说的方式去缓解内心的压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无疑成为当下大学生疏解内心郁结苦闷表达个人思想的普遍渠道。因此,高校辅导员想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除了保持电话、短信联络这样的传统方法外,充分利用微信好友功能、微信群功能,成了大势所趋。这一途径,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羞于当面向老师表达心里所思所感、不敢向老师反映问题的尴尬局面,使高校辅导员通过网络在线互动的方式,走进学生内心,实现心理育人。
在这样一次次深刻丰富的经历中,教师和学生们会变得更像朋友,甚至亲人。除了平时的面对面交流外,还通过网络这一新兴形式进行沟通,就身边的问题交流想法。作为成长中的大学生们,在有些问题的认识上也许会有一些偏颇,作为辅导员,教师应努力地去引导,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建议,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密切关注学生朋友圈动态,做学生的领航者
当网络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消遣方式,也就注定着它带着大众的目光与色彩,折射出大众的心声与呼唤。时代在变,人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过去的只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来记录生活,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到今天,人们也开始接受并大量运用网络这一公共平台展示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的真实情绪。
现在学生比较常用的网络平台主要集中于微信这一平台上,教师需要积极地学习运用微信平台,通过微信和更多的同学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通过他们的状态留言和朋友圈去了解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以便能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关爱与帮助,在他们困惑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辅导员就在他们身边与他们感同身受。对于学生们而言,辅导员是老师,但更希望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成为一个能用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对他们学习生活进行全面辅导的领航者。
三、建立微博公众号,实现组织育人
步入大学,很多学生都是初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全新的城市求学、生活,心理上难免会有孤独无助感。因此,帮助广大学子摆脱孤独感、失落感,树立组织归属感显得极为重要。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从不是一个学生,而是几十甚至几百人的大集体。要想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要以良好的班风辐射带动每个学生个体的进步与成长。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单一地靠班会、集体活动这样的老办法来培养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已经变得不太可行,甚至收效甚微。在这样的现状下,如何有效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与运用的方式来实现组织育人,成为高校辅导员亟需思考和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利用微博公众号宣传党政方针,做政治理论学习的倡导者
微博公众号可以成为教师向广大学生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一大重地。微博公众号是一种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平台,以此种方式来开展思想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高校辅导员改进工作方法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组织学生不定期在微博公众号出党政测试小题,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展开知识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来临前,教师可组织引导年级同学通过制作小短剧、朗诵视频、唱红歌视频,并将其在公众号进行推广,以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实现组织育人,唤起广大学子的爱国情、护党情。
(二)利用微博公众号展现学生风采,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者
建立班级、年级微博公众号,借助广大学子都普遍使用的平台来宣传班风,展示年级风采,也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的的一种有效方式。建立微博公众号,有效地唤起广大学生为班级、年级建设做贡献的服务意识。学生在维护、更新公众号信息的过程中,提升工作能力,增强凝聚力。浏览公众号所推广的消息的学生,在无形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对班级、年级的各项事宜、活动都有了更详细的认识。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会时刻感觉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是班级、年级事务的参与者,集体的荣誉与自己息息相关,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微博公众号消息浏览量、点赞量提高,班级、年级的影响力便会大大提高,无形间会激励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公众号的建设与发展中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分工合作与策划执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以大学生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则是以高校辅导员的探索与实践为主体。在“以德育人”的工作宗旨下,高校辅导员要充分树立主体担当意识,不断地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充分利用“三微”实践模式来实现育人目的,以微课带动广大学子的学习热情,以微信了解广大学子的思想动态,以微博引领广大学子的思想方向,真正落实十大育人体系,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与培育者,做好高校思想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參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135-136.
[4]柴海军,候玲.微课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问题[J].新课程研究,2015(2):22-23.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