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社区“微治理”模式探究

2020-12-11李晨希王琪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5期
关键词:多元共治社区治理

李晨希 王琪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取得良好治理效果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切入,探究“微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社区应以党建为引领,以激励机制为驱动力,发挥多元主体优势,完善信息化建设,优化自治治理体系以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关键词 “微治理” 社区治理 多元共治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项目“江北新区‘微社区建设中的‘微治理模式创新研究”(201910300012Z)。

作者简介:李晨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王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2.05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完善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对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社区治理仍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更适合精细化治理的社区“微治理”模式,构建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引领、以激励机制为驱动、以互联网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多元主体为协作运行机制的治理格局,逐步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一、当前社区治理的困境

(一)社区治理行政化,责任划分不明

“社会事务进社区”的口号使各级党委、政府将各项事务交给社区,多项行政事务、管理管控职能直接下沉到基层社区,基层自治组织成为基层政府的下层派出办事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自治组织带上了政治色彩,成为了“基层政治机构”。街道、居委会及社区不仅要及时完成政府部门布置的任务还要奔波满足社区居民自身的各种精神及物质需求。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内容冗杂、要求迅速反馈的各项行政事务使得社区组织力不从心。

(二)数据获取零散,整合利用效率低

当前,社区治理的细致化和精准化要求居委会和社区经常性的进行数据统计及汇报,有时需要获取及处理大量基础信息数据。在部分信息化建设薄弱的社区,就会出现数据获取过于零散、信息滞后的问题。部分社区由于还尚未建立起社区数据信息录入及信息处理系统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未经过相应专业培训,欠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获取信息时,出现高负荷、资源利用低效、信息滞后迟钝的问题。

(三)社区治理参与主体单一,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然而,在现实中,多是在政府指挥下由居委会和社区落实具体事项而广大社会群众并没有参与进来。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的缺失以及居民长期以来依赖社区部门及物业管理部门的思维及行为习惯。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可能会使得居民对于社区的调查询问工作及社区安排举办的各类活动产生不理解不认同心理及不配合的现象。

二、多中心治理与社区“微治理”契合度分析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建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 nor ostrom) 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vincent ostrom) 认为,多中心多主体参与是一种治理理念,公共性质的物品及服务在它的生产、提供给中存在多个供给主体,应加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的合作,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我国基层社区管理在取得一定进步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新的问题形势:一方面,社会进步促使個体意识不断萌发,“社区人”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及个性化,社区有效管理面临挑战;另一方面,社区治理机构虽已初具规模,但由于社会事务大量沉淀到社区,传统工作处理模式无法有效及时达成任务。于是,本文尝试从“微治理”这一微观视角切入,转变精细化基层治理思考方向。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微治理”。首先是赋权理论角度,在尹浩看来,“微治理”分别通过制度、社区、技术三方面的赋权增进社会公益社团、社区公共精神、公众参与能力的发展及增长②。其次是开放空间技术角度,宁华宗认为“微治理”包含微结构、微机制、微项目、微参与等部分③。总的来说,“微治理”是将社区进一步分成更小单位即微单元,微小单元内的事务通过互联网手段及时上报、处理、反馈,“微治理”体现的是多主体的参与,在微单元内,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各显身手,互利合作,提升效率。

三、社区“微治理”模式分析

(一)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引领

“微治理”得以实现一大要素在于党建引领,通过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微社区”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党组织从上至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谋划社区治理目标、方向、方法,实现信息及资源有效循环、优势互补。社区事务由社区工作者进行落实,需要有领导核心进行总指挥。“微治理”的“微”在于事务的细微以及人员的细致安排,在处理社区事务中,党组织及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冲在前线,主动承担网格长、微单元负责人的职责,走在群众前面,为群众分忧。

(二)以激励机制为驱动力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治理重心下沉至基层,真正的治理主体应当是社会公众。社区是社区居民的共同家园,居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参与社区事务的责任。针对居民参与意愿不强的现象,可以从物质激励方面入手。社区应当转变动员大众的思路,将居民的参与意识及参与行为与他们的参与动机及居民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寻找背后的利益动因,以激励机制为驱动力,从而提高居民的主体参与度。例如可以通过表扬表彰、发放礼品等方式给予居民物质激励,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互联网技术为治理手段

针对社区工作数据获取零散,整合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微治理”模式创新采用互联网技术为治理手段,要求社区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智能化高效治理。“微治理”要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处理数据信息,充分应用移动客户端、数据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或平台,提升社区整体信息化水平,推进社区治理的智能化、高效化、数字化。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常态化建设,从而提升管理效能,更好地通过网络上居民的反馈听取群众的意见,更即时快速地获取以及满足群众提出的需求。

(四)以多元主体为协作运行机制

“微治理”是建构在多主体参与及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多元治理和自主治理是其核心内涵。相对于原先的治理,“微治理”将治理单位划分,使得各个主体针对微单元的特定事务进行自我组织、协商及集体行动。通过多元主体协作,既可以实现权力、资源的汇集,使得权责一致,又能通过使“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来提高办事效率及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微治理”将原先“一元中心”的行政式治理逐步转变为“多元共治”的协同民主治理,真正贯彻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

四、社区“微治理”的多主体协同路径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下,社区治理是多元的,各个主体发挥的作用不同,但对于提升整体治理效能都至关重要。党、政府、居委会、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共同致力于实现“微治理”。

(一)党在“微治理”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多元共治的“微治理”的核心是党建引领。上层党政机关及基层党组织都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上级党政机关对基层进行政治和思想方面领导,向基层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意志。上层党组织通过强有力的指导引领,评估及把握基层治理的政治方向和发展水平,对基层进行顶层指导设计,对社区工作的开展进行定期统筹规划及监督。基层党组织通过增强对社区治理的号召和吸引,广泛发动群众自发地参与自治。党员骨干发挥先锋作用,承担网格长及单元长的工作,服务于社区微项目。在联系了解居民的需求后,党组织社区为社区服务项目提供沟通平台,号召与培育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微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协助,为项目的有效运行提供政治保障。

(二)政府在“微治理”中发挥调控协调作用

政府在多元共治的“微治理”中是支持者和协调者和组织者。由于在社区微治理过程中,各主体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政府需要与其他主体合作来提高社区能力的建设。首先,为实现“微治理”,政府需要联系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在听取居民的诉求后,寻找和筛选出适宜承担提供相应社区服务的组织机构。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务,满足居民需求。其次,政府为社区的日常运行提供资金、人员和政策支持,引导及保障社区进行自我治理。政府通过转变观念及转移职能,使部分权力回归社会,使“家长式治理”逐步向“自主式治理”转变。

(三)居委会、社区及居民在“微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居委会、社区及居民都是社区治理的主人,发挥着主体作用。居委會及社区是社区居民的利益代表者,是联结党政机关和社区居民间的桥梁,既有政策意志的输入又有利益代表的输出,其更多的是在动员居民参与自治、集体讨论社区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居民发挥着更基础的作用,首先,居民代表以网格员或单元楼长的身份倾听居民诉求,进而采取行动。其次,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社区里出现某些问题,如下水道井盖不见等问题,可以通过联系网格员或在社区微信群及社区APP等微平台上告知负责人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居民们通过参与社区志愿组织的方式,为本社区的关爱老人、社区支教等微活动贡献力量。

(四)社会组织在“微治理”中发挥支柱作用

“微治理”模式中,社会组织以营利或公益为目的,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通过与社区、社工的交流联系,积极寻求资金、人力方面的合作互助。社会组织通过在社区举办各类文体主体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平台,为其真正融入社区大家庭提供途径,同时居民之间通过互动进一步交流了解,增强了认同感,营造了友善的社会软文化氛围。其次,社会组织及工作者在挖掘社区自治能力,筑牢群众自我服务的社会基础以及创新社区服务形式,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促进社区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为社区居民针对性创新性实现生活需求。

注释: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11).

② 尹浩.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多维赋权机制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05):100-106.

③ 宁华宗.微治理:社区“开放空间”治理的实践与反思[J].学习与实践,2014(12):88-96.

猜你喜欢

多元共治社区治理
从防控到善治: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建构的制度逻辑
多元共治理论下的校企合作分析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理念与策略探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