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探析

2020-12-11陈丽丽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暴力

陈丽丽

关键词中学校园 欺凌行为 暴力

近几年来,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其惨状让人触目惊心,欺凌者施暴和被欺凌者受到暴力对待的图片和视频等充斥于网络,相关新闻报道亦屡见不鲜,对学生身心发展、校园秩序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校园欺凌是一个多因素现象,同个人、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校园欺凌与普通冲突打架的区别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问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其中中学居多。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具有长期性、隐秘性等等主要特点。欺凌的手段更是花样百出,在已经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有肢体上的“扇耳光、罚跪、扒光衣服、针扎等直接攻击的欺凌行为,还有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传播关于被欺凌者的消极谣言等等间接方式,后者对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普通冲突打架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是因为在具体事情上发生了不同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最后发展到动手打架。而校园欺凌的打架,是恶意的、恶性的,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来欺压别人,来凌辱别人,对被欺凌者没有丝毫怜悯之情.有些学生竟然享受这一病态的行为,以此为乐。

二、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

(一)群体性

纵观中学校园欺凌行为,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还有多人对一人的欺凌。研究表明,后者居多,他们为了保证其欺凌行为的顺利实施,拉帮结派来增强己方的势力,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具有群体性特点。如某中学学生15岁的何某因怀疑被害人不满15岁全某说其坏话,于2013年11月3日23时许,在学校1号楼女生宿舍六楼一空房间内,纠集15岁的女生杜某某、16岁的雷某莱对全某进行拳打脚踢,经鉴定属重伤二级,伤残等级属九级。后3人又将受害者拉至3楼宿舍,脱光其衣服后抠摸全某胸部、生殖器并拍照。欺凌者往往是一群人对一个女生实施欺凌,或者采用轮流实施攻击行为的方式,这种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通常会逼迫受害者妥协。可见在手段上具有聚众性和力量不对等性。校园欺凌中的参与者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被迫参与者,有的是因碍于面子、怕被孤立,有的则是被裹挟去的等原因;另一方面是原本与自己没有关系,却积极主动参与。

(二)隐蔽性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一般会选择在宿舍、厕所包括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这些地点和时间段,都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不仅处于教师和父母不在场的状态,也都是没法安装摄像头的地方。场所分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被欺凌的学生因为害怕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所以家长和老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孩子是否遭遇到欺凌。反而是欺凌者将视频上传到网络才引发了关注。

(三)反复性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有些被欺凌者被欺凌后会选择忍气吞声不做反抗,这就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通常父母长期暴力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形成胆小、内向、退缩等性格特点。即使受到欺凌和侮辱,也会采取闭口不言、隐忍不反抗的方式对待他人的欺凌行为,因为,如若告知父母被欺凌带来的结果很可能还遭受父母的暴力,校园欺凌者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长期持续的对被欺凌者实施危害行为。2017年6月10日上午,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一名16岁的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受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藏在他心底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经常遭同班3名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他再次遭林某等同学的围殴,忍受2天的疼痛后被送医,因脾脏出血严重,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三、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精力比较旺盛,身心仍处于未成熟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容易冲动、爱寻求刺激,对是非曲直的鉴别能力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并没有明确是非观,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做出一些越轨行为,其中就包括欺凌他人。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学校表现出来的问题,一定跟家庭教育有关。在很多人眼中,欺凌其他同学的学生十分可恨,但换个角度看,这些欺凌者也很可怜,他们没有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关爱。对于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孩子来说,因缺乏家人的爱的教育,或者父母之间经常有家庭暴力存在的话也容易让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自身无法调解。他们时常会感到恐惧压抑、无助,逐渐产生暴力倾向。就会把欺凌弱小同学当成释放自身愤怒和压力的一个途径。而宠溺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社会认知差,缺乏责任心。尤其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一般是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最终导致孩子习惯于自己的要求得到充分满足,不能接受拒绝或听从别人的命令。这样的孩子进入校园后就希望他人能听命于自己,当发现有悖于自身愿望时,便会实施欺凌行为进行反击。

(三)学校管理教育的缺陷

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教育逐渐呈现出轻德育重智育的趋势。考试成绩成为家长和社会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就会出现学生在升学考试和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进而会导致其产生心理障碍和暴力倾向。至今还有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欺凌行为重视不够,为了不影响学校声誉,有的学校会选择息事宁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这种对欺凌行为的处理会酿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此外,有些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行为,即使知道学生欺凌行为有些教师也会因害怕被“追责”而往往选择淡化处理。导致一些轻微的违纪行为逐渐转化为严重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有的学校缺乏相关规范,对于制止校园欺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由于学校缺乏严格的巡查,监控设施的缺失,给很多欺凌者创造了时机,也会助长部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

(四)大众媒体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暴力观念,电影中出现的暴力情节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新媒体上也充斥着暴力文化,推崇暴力解决问题,形成一系列诸如“简单粗暴”等网络语言,都会对她们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中学女生校园欺凌本身也是媒体关注的话题,在校園欺凌事件发生后,部分参与者会将欺凌视频、图片上传至互联网进行炫耀,有的甚至将女生的裸照直接公之于众,只要在百度中搜索便会出现大量的欺凌过程为主的相关图片,这对于是非曲直的鉴别能力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无异于实施校园欺凌的鲜活教材。如2015年5月15日,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兰陵县实验中学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

(五)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制法规。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需负相对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针对校园欺凌事件,如果14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这就强化了欺凌者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未满14周岁没达到年龄,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任,致使很多欺凌者更加猖狂,反而在学校中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年龄小的同学。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不仅是—个学校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校园欺凌的成因,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理校园欺凌的对策,有效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保护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暴力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
反性别暴力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浅谈农村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对策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小小绿茵场,放飞学子梦——甘肃省清水县第三中学校园足球侧记
“暴力”女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