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医务人员心理应激反应及行为变化调查分析

2020-12-11黄孟云金岳龙朱丽君方正美臧洪艳姚应水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医务人员体育锻炼

陈 燕,黄孟云,金岳龙,朱丽君,方正美,臧洪艳,唐 慧,姚应水,4

(1.皖南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慢性病防制研究所,安徽 芜湖 241002;2.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群体保健科,江苏 盐城 224002;3.铜陵市第二人民医院 办公室,安徽 铜陵 244000;4.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疗系,安徽 芜湖 241003)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随着疫情日益严峻,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也随之发生变化。医务人员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长期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承受着救助与被救助、隔离与被隔离的双重压力。为初步了解医务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及时做好其心理健康防护。笔者于2020年1月30日~2月5日利用问卷星自行设计电子问卷开展了相关网络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电子问卷,开展网络抽样调查。

1.2 调查内容 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地区、文化程度等);心理应激反应,涉及“紧张焦虑、恐慌、易怒、疲劳、悲观或失望”5个方面,按严重程度分别记:几乎没有=0分,较少出现=1分,一般=2分,较多出现=3分,频繁出现=4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行为表现,设15种防控行为和8种行为意向,按防控行为数目,≤5种为低防控力度,6~10种为中防控力度,>10种为高防控力度。行为意向各条目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问卷不涉及任何隐私,所有题目限定必填,以保证应答率。

1.3 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完善问卷后按照自愿原则正式调查。为更好地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首先依据性别、地区、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选取20名对象作为“一级种子”,然后“一级种子”通过网络将问卷再发给20名好友作为“二级种子”,“二级种子”再继续转发。问卷填写有效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30日16:00~2月5日12:00。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此次网络调查共调查医务人员591人,有效应答率100%,年龄为33(28~41)岁。具体人口学特征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n=591)

2.2 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591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总分为8.19±4.10。其中,女性紧张焦虑、易怒、悲观失望症状得分以及心理总分均高于男性(P<0.05);在婚者悲观失望得分低于其他医务人员(P<0.05);年龄方面,除疲劳症状得分外,其他心理症状得分均显示>40岁医务人员得分最高(P<0.05)。各心理症状得分及心理总分在城乡、学历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评价、心理行为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显示,自评健康状况越差、自觉感染风险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P<0.05);同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睡眠障碍、盲目消毒行为频率也越高(P<0.05)。见表3。

2.4 医务人员的防控行为分析 调查显示,医务人员防控行为执行率较高,其防控行为力度在不同性别、城乡、学历、年龄、婚姻状况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医务人员防控行为力度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2.5 调查对象的行为改变意愿分析 调查对象中选择“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比例最高;大专及以下医务人员选择“注意保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比例较高;<30岁者选择“增加医药卫生知识学习”的比例较高;在婚者选择“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合理饮食”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而“增加医药卫生知识学习”比例较低,见表5。医务人员行为改变意愿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不同组别医护人员心理得分比较

表3 医护人员心理得分与自身评价和行为的相关性(rs,n=591)

表4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防控行为力度的比较[n(%),n=591]

表5 医务人员行为改变意愿情况的比较[n(%),n=591]

3 讨论

COVID-19流行期,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特殊性成为高危人群之一,并呈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女医务人员的紧张焦虑、易怒和悲观失望得分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内心体验更为丰富、应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情绪的管理方式与男性存在差异有关。<40岁医务人员紧张焦虑、恐慌、易怒和悲观失望得分均高于40岁以上人群,可能与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有关,与王金龙等[3]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应及时采取心理防御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心理干预,特别是对女性和年轻医务工作者。

调查发现,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自身健康状况和感染风险自我评价存在相关性,健康状况越差、感染风险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同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其睡眠障碍和盲目消毒行为频率越高。适度的紧张焦虑和恐慌可提高人的警觉水平[4],而过度的紧张焦虑和恐慌,则会妨碍人们正确判断疫情,易出现过度防控、盲目消毒和睡眠障碍等行为。研究显示,医务人员各防控行为执行率均>90%,说明其能够积极应对疫情,主观能动性较高,防控意识较强。

另外,医务人员的行为改变意愿较强,特别是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方面,说明通过此次疫情,医务人员更加注重自身健康素养的提高。而对于野生动物,不管是非典时的果子狸[5],还是此次疫情的疑似宿主蝙蝠和穿山甲[6-7],两次沉痛教训让人们更加敬畏自然,从而选择不去食用野生动物,并阻止此类行为的发生。<30岁者更多地选择增加医药卫生知识学习,提示年轻医务人员有更高的自我提升需求。在婚医务人员选择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合理饮食的比例较高,提示其婚后可能对体育锻炼和饮食健康有所忽视,因此行为改变意愿较高。

本研究是在COVID-19疫情急性流行期间开展的现况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和行为变化,为做好其心理健康防护提供依据。但调查期间,因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的紧迫性,样本人群有限,后续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医务人员体育锻炼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