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肝脏增强CT 检查与肝脏MRI 检查在诊断肝癌方面的准确率
2020-12-11王飞波翟健坤
王飞波,李 丽,翟健坤,沈 宁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 广东 东莞 523903)
肝癌是有着致死率高、隐匿性强、发展快、转移率高等特点的疾病,为了改善预后效果,需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手术、穿刺活检等病理组织学诊断准确率高,是金标准,不过具有创伤性,容易诱发出血、针道恶性病变转移等不良情况,所以对穿刺操作的技术要求较高,也就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1]。目前,影像学技术在术前肝癌诊断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其中肝脏增强CT、肝脏MRI 检查效果较好,不过两者的准确率有着一定差异,我院为了让患者选择最佳的诊断方式,抽出2018 年1 月—2019 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50 例肝癌患者为对象,分别进行肝脏增强CT、肝脏MRI 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本次研究的50 个对象是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前来本院就诊,并已经确诊的肝癌患者。年龄最小和最大范围34 ~68 岁,中间值(50.31±4.46)岁,其中23 例女患、27 例男患。经病理确诊肝癌类型:6 例为块状型、19例为结节型、25例为小肝癌型。纳入标准[2]:存在不同程度乏力纳差、低热、上腹饱胀、消瘦、肝区疼痛等症状;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对比剂不过敏;知晓并主动参加本次研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腹部手术史者;有肝脏以及全身其它部位良性或恶性肿瘤史者;精神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1.2.1 肝脏增强CT 检查 检查前禁食8 小时,饮水1000mL,使用多层螺旋CT 机,检查时患者呈平卧体位,先进行肝区平扫,参数设置:矩阵为512×512 ,扫描周期为0.8秒,层厚为5mm,层间距为1.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50mA。之后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 ~4mg/s 的速度经肘静脉团注80 ~100mL 碘海醇(300mgI/mL),进行增强扫描,期间指导患者缓慢呼吸,维持屏气状态,分别在注射25s、60s、180s 完成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
1.2.2 肝脏MRI 检查 检查前禁食6 小时,使用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检查时患者呈平卧体位,选择体部相控、腹部相控阵列线圈,先进行常规T1WI、T2WI、DWI序列扫描,扫描范围是膈顶和右肾下极之间的区域,参数设置:梯度场强度为45mT/m,层厚为5mm,层距为1~2mm,TlWI 用GRE 序 列,FOV 为40cm×30cm、TW 为1.2ms,TR 为220ms;T2W1 用FSE-XL 序列,NEX 为2、FOV为40cm×30cm、TE 为86ms,TR 为5600ms;DWI 用SE/EPI序列,NEX 为6、FOV 为40cm×30cm、TE 为66ms,TR 为6500ms。再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以1.5 ~2.0mL/s 的流速经肘静脉高压注射0.2mL/kg 对比剂,分别在注射25s、60s、180s 完成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3]。
1.2.3 两种检查结束后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图像评估,包括1 名临床医生、1 名影像学医师,评估后给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50 例患者的肝脏增强CT 检查和MRI 检查中,肝内及肝外病灶数量;②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肝癌类型的诊断准确性、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肝脏增强CT 检查和肝脏MRI 检查结果
肝脏MRI 检查出肝内病灶数量和肝外病灶数量,均明显多于肝脏增强CT 检查,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1。
表1 比较肝脏增强CT 检查和肝脏MRI 检查结果(±s,个)
表1 比较肝脏增强CT 检查和肝脏MRI 检查结果(±s,个)
检查方式 例数 肝内病灶数 肝外病灶数肝脏增强CT 50 2.31±0.64 1.65±0.48肝脏MRI 50 2.87±0.59 1.91±0.29 t-4.549 3.278 P-0.000 0.001
2.2 比较肝脏增强CT 检查和肝脏MRI 检查的诊断准确性
肝脏MRI 诊断肝癌准确率为94%,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 诊断的80%,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与病理诊断相比较,肝脏MRI 诊断块状型符合率为83.33%(5/6)、结节型符合率为94.74%(18/19)、小肝癌型符合率为96%(24/25),分别稍高于肝脏增强CT 诊断的50%(3/6)、84.21%(16/19)、84%(21/2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见表2。
表2 比较肝脏增强CT 检查和肝脏MRI 检查的诊断准确性[n(%)]
2.3 病例肝脏增强CT 检查和肝脏MRI 检查影像特点分析
病例:男性,48岁,肝右叶肝癌。图1 CT平扫:肝右叶稍低密度肿块;图2 CT 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富血供);图3 T2WI 图像:病灶信号为高信号;图4 T1WI 图像:病灶为低信号)。
3 讨论
肝癌早期阶段患者主要呈现肝区钝痛、刺痛、胀痛等症状,有的患者会伴随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随着病程发展到了晚期,会呈现下肢浮肿、贫血、腹水、肝脏肿大等表现,降低患者的存活率。相关研究表明[4],如果是小型肝癌患者,病灶直径<3cm,5 年存活率在60 ~70%,如果是晚期患者,5 年存活率则不足30%。为了延长生命时长,需要在发现患病后及时确诊,并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治疗方案。这就需要有准确率高的诊断方式做支持,与病理诊断相比较,影像学检查无创伤,安全性高,能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定位、定性,所以受到广泛认可[5]。
CT 是较为成熟的技术,能显示病灶形态、血供特点,而且肝内亚厘米结节病变也能显示出来。在检查中先进行肝脏平扫,了解病灶所处部位、形态等,此时可见病灶的密度低于附近健康组织[6]。再进行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可见肝动脉血供、病灶血供的关系密切,呈快显快出特点。由于增强扫描属于形态学检查,如果病灶血供量较少,不能清晰显示病灶,也就会造成漏诊或误诊,同时在诊断远处脏器转移、肿瘤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效果欠佳;此外,在检查中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辐射损伤[7-8]。MRI 也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是以核磁共振为基础,通过高强度磁场中原子核产生的共振信号,完成影像重建,能够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成像,所以软组织结构显示更加清晰,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进而更准确的判定病变性质。与CT 相比较,MRI 软组织分辨率高、图像信号多,还有着独特的信号特点,肝癌病灶主要呈现T2WI 高信号、T1WI 略低信号或低信号。
综上所述,在肝癌临床诊断中肝脏增强CT 检查和肝脏MRI 均有着较好的效果,相比较肝脏MRI 准确率更高,能检出更多病灶,为临床治疗方案确定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