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隔型肺癌CT 及MRI 的影像学表现

2020-12-11冯立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肿块影像学支气管

冯立志

(四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影像科 吉林 四平 136000)

在主支气管且与纵隔面靠近生长的一种特殊肺癌类型即为纵隔型肺癌。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内分泌异常、干咳、咳痰等[1]。有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纵隔型肺癌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较容易与纵隔内肿大淋巴结融合,因而导致其肿块不断扩大发展,所以在临床诊断中,该疾病有极大被误诊为纵隔肿瘤的几率[2]。虽然有部分学者指出:纵隔肿瘤一般不会导致内分泌改变,并认为可通过这一特点进行疾病鉴别,但因为肺外内分泌表现时间本身早于肺癌,所以该方法也不利于纵隔型肺癌的诊断。而作为重要的诊断辅助方式,影像学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 例纵隔型肺癌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究其CT、MRI 影像学表现,以期为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5 月间,于我院进行活检穿刺或手术,已确诊为纵膈型肺癌的患者67 例为研究对象。男性/女性=36/31;年龄:41 ~69 岁,平均(52.20±4.62)岁。经病理结果显示: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28 例/39 例。

纳入标准:①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②患者知情;③经病理诊断为纵膈型肺癌。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终末恶病质患者;②重度认知障碍者;③神经系统障碍者。

1.2 方法

参与研究患者入院后,均为其进行MRI、CT 扫描。方式如下:

(1)MRI 检查:①采取常规矢状面SE/FSE 序列进行平扫,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增强扫描;②依次通过横断面、冠状面平扫;③将T1WI 成像TE 设为10ms、TR 为821.9ms;T2WI 成像TE 设为 88.3ms、TR 为3380.3ms;在此基础上需添加冠状面(或横断面)脂肪抑制T2WI;④依次通过横断面、冠状面实施增强扫描,将T1WI 成像层间隔设为0.5~1.2mm、层厚为8~10mm,并注入增强对比剂。

(2)CT 检查:①患者取仰卧位;②自肺尖开始扫描,至肺底;③先进行平扫,获取图片后,自患者前臂静脉注入适量造影剂,而后实施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灵敏度;②观察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5.5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灵敏度

经扫描检查,CT 诊断灵敏度为97.01%;MRI 为98.51%,二者对比几乎无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

表1 诊断灵敏度对比[n(%)]

2.2 影像学表现

通过影像学扫描检查后可以发现,在28 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中。

(1)经CT 平扫,在影像学检测结果中可明显看到结节状肺门,且病灶位置边缘呈分叶状;具体扫描结果统计后发现,其中,①肺段支气管闭塞、肺段支气管狭窄分别为17 例、11 例;②不张肺叶紧贴纵膈者、阻塞性肺炎分别为19 例、9 例;③增强扫描后,参与研究患者影像学结果中均能看到不均匀肺门肿块。(2)经MRI 扫描,可明显在患者影像学资料中看到肺门部位存在不规则肿块;同时具有中央高信号、T2WI 较高、T1WI 中等的特点;其中:肺段支气管闭塞、支气管狭窄患者分别为15 例、17 例;另外还有16 例患者存在肿瘤累及胸膜、胸椎的情况。

而通过对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在39 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

(1)经CT 扫描,可明显看到不规则肿块。具有分析病灶处影像学特征可见:①有刺状突起、毛刺状、分叶状、病灶远端存在阻塞性肺炎患者分别11 例、10 例、9 例、3例、6 例;②经增强扫描后,所有患者病灶处均能够发现显著强化部分。

(2)经MRI扫描,可见:①存在肿块刺状突起、毛刺状、分叶状患者各为11 例、17 例、11 例;②存在肿块累及胸椎的患者27 例;③通过增强扫描后,39 例经扫描患者病灶处均可见肿块内部存在明显坏死、液化区域。

3 讨论

在临床上,纵隔型肺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肺部肿瘤,结合其发病机制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隐匿型三种肺癌类型,这三者中,又以前两者比较多见[3]。其中,中央型肺癌的主要发病部位在纵隔内气管、主支气管以及部分叶支气管;在这一类肺癌病发后,早期阶段的肿块基本都处于纵隔内,常会导致患者肺大叶完全性肺不张,从而包裹肺门、纵隔淋巴结等,并发展为巨大肿块[4]。与之相比,周围型肺癌发病部位则主要在纵隔胸膜下,肿瘤一般紧贴纵隔生长,并能够直接向纵隔内浸润生长,由于这一特征,该类肺癌发病后,部分或全部病灶基本都在纵隔内生长、发展。有相关研究认为,疾病肺部肿瘤生长到了一定大小,但在纵隔型肺癌患者诊断中,通过胸片显示也很容易将其误诊为纵隔肿瘤,特别是出现在上纵隔的肿瘤,还有可能会被误当做恶性淋巴瘤;出现在下纵隔,则有被误诊成心影增大的可能,而以此进行诊断则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的及时性,不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正是由于在临床诊疗中,纵膈型肺癌与原发性纵膈肿瘤间具有的相似性,在纵膈型肺癌的临床诊断中,误诊情况并不罕见,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患者病情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更加及时的鉴别并诊断病情,就需要在临床诊断中结合相关影像学方式加以辅助,通过对疾病影像学表现的不同,以及患者临床症状差异共同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从而科学提升纵膈型肺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5]。在影像学检查中,CT 及MRI 都是较为常见的检查方式,其中,CT 扫描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现出患者支气管的受累情况、病灶密度以及形状等;而MRI 与此有一定的不同,该扫描形式组织分辨率更高,能够实现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所以在实际扫描中,应用这一方法能够更加敏感的反应出患者淋巴结、肿块转移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结合我院收治的纵膈型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了纵膈型肺癌的CT、MRI 影像学表现。经研究发现,在CT 平扫后,可见肺门结节状,且边缘有毛刺状(或分叶状)呈现;予以增强扫描后,患者病灶均可见不均匀强化。在MRI 平扫后,也可见肺门区肿块边缘呈现毛刺状(或分叶状);肿块中央坏死区域高信号明显;施加增强扫描后,患者病灶部位得到了显著强化,同时在中央坏死区域发现低信号改变。故此,针对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鉴别,可通过:肿块边缘欠光滑,表现为毛刺状或棘状突起;且对周围组织有明显挤压,甚至侵犯周围血管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区别。另外,通过与病理结果对比,CT 与MRI 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01%、98.51%,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在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断中,经对比CT、MRI影像学表现能够更有效的鉴别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提升诊断准确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肿块影像学支气管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