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藏在生命中的自然教育
——“冥河“和“荒岛”的象征意义

2020-12-11韩红萍渤海大学美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阿喀琉斯爱弥儿鲁滨逊

韩红萍(渤海大学美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卢梭是18 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著作《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并列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曾开启了教育史上的新篇章,而他的意志培养的理论是他教育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对意志有着详细的论述。“冥河”与“荒岛”这两个意象是对这一理论的概括。本论文借助这两个意象对卢梭的意志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希望对我国基础教育中意志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和参照的视野。

一、“冥河”是幼年生长的环境

“冥河”在卢梭的小说《爱弥儿》中是具有隐喻性质的一个意象,它来自古希腊的一则寓言。“有一则寓言说,是女神泰提斯为了使他的儿子成为一个刀枪不入的人,便把他浸在冥河的水里。”[1]女神泰提斯的儿子叫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一个英雄,在他出生之后,母亲泰提斯提着他的脚踵,把他全身浸入冥河的水里。后来在战场上阿喀琉斯的身体刀枪不入,具有了常人不曾具有的特质功能[1](22)。

(一)“冥河”是“自然法则”

生命最初的历练是大自然的安排。大自然为人类生命的成长设置了一些相应的关卡,这些自然关卡的存在就像浸泡过阿喀琉斯的“冥河”。阿喀琉斯接受过它的洗礼,成年后成为刀枪不入的英雄。阿喀琉斯母亲的智慧不在于为儿子提供温柔舒适的生活,也不在于为儿子准备好各种如影相随的保护伞,她的智慧在于主动让儿子接受冥河的历练,为他的成年准备好强健的身体,练就出刀枪不入的金刚身板。阿喀琉斯的脚踵因为被母亲捏着没有浸到冥河水,成了他日后最脆弱致命的地方,后人借“阿喀琉斯的脚踵”比喻一个人最脆弱、最致命之处。可见在“冥河”中的历练对身体是多么重要。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出牙的时候,就使他们发烧;肠腹疼痛的时候,就使他们痉挛;咳嗽厉害的时候,就使他们喘不过气来;肠虫折磨他们;多血症败坏他们的血液;各种各样的酵素在他们的血中发酵,引起危险的斑疹。在婴儿时期,他们差不多都是在疾病和危险中度过的;出生的孩子有一半不到八岁就死了。通过了这些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能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中的本原就更为坚实了。[1](23)

大自然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即自然法则。它预先在新的生命内部设置了种种关口;而生命的成长,就是突破自然预设的一道道关口。伴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大自然对他们的考验也会一点点儿增加,从而使他们一点点儿得到更多锻炼,例如伴随牙齿的出现,会出现发烧疼痛,于是身体就在与疾病的博弈中得以强壮。卢梭发现了一条像冥河一样的自然法则,发现了自然法则和意志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冥河”也是严酷的自然本身

大自然有非常冷酷严厉的一面,暴风骤雨、酷暑严寒。卢梭认为面对大自然的严酷考验,人们要学会适应。“孩子在室外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这在你看来是加倍危险,可是相反,这是在分散危险,减少危险,……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把他们浸在冥河里吧。”[1](25-24)“冥河”象征着自然给予孩子的各种考验,只有经受过这些磨练的孩子才可能成为一个体格强健、意志顽强的人。卢梭认为,成年后的生命注定要遭到痛苦,[1](24)为了经受住这些痛苦的打击,大自然在人一出生时就安排了各种强健体魄和意志的关口和环境。幼年经历痛楚、忍受饥渴和疲乏是强筋健骨、磨练意志,为成年后的生活做准备,是帮助分散成年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但是,人们常常做出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情。这样既违反了孩子自然成长规律,也使孩子错失了磨练意志的机会。

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她的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则的危害,于是使他远离种种痛苦,可是没有想到,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多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身上,没有想到这种谨小慎微的作法是多么残酷,它使幼小时期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1](22)。

很多家长有意或无意让孩子远离自然的考验和磨练,尽可能给予孩子舒适的生活,避免接受自然的磨练。 这其实表明家长们没有领悟到自然的这番苦心,是一种缺乏远见的做法。当孩子长大,而意志力却没有得以锻炼和发展,遇到一点痛苦,就觉得是遇到了灭顶的灾难。逃避了“冥河”的历练,就像从来没有练过武功,就直奔比武的擂台赛,后果不堪设想。

阿喀琉斯能成为身经百战、刀枪不入的英雄,源于他幼年在“冥河”的砥砺。虽然每个人不必成为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是每个人成年后都可能会独自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所以,“冥河”也是每一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接受大自然的安排,从生命开始之初,一点一滴地把这种训练放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了。如果逃避这些自然的考验,就不能够培养出体格健壮、意志坚强的人。

二、“荒岛”是少年成长的课堂

“荒岛”意象源于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 1660—1731)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书中的水手鲁宾逊在航海途中罹难不死,独自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28年。“我的爱弥儿最早读的就是这本书;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他的图书馆里就只有这样一本书”。[1](244)在卢梭看来,《鲁宾逊漂流记》可以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普林尼的名著相媲美,因为它精彩地论述了自然教育。

(一)直面困境

鲁滨逊的“荒岛”就是蛮荒之地。“荒岛”把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匮乏展示在眼前。人类每一项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荒岛”都不能直接提供;又没有任何同伴的帮助,每一项困难都需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要想在这座“荒岛”上生存,必须要靠自己的一双手,靠着一己之力,开天辟地,使生活之需从无到有。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千辛万苦,需要克服数不清的困难,迎接无数挑战、挫败和成功交替相伴。正是在屡败屡战中,鲁滨逊不仅在“荒岛”上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而且使“荒岛”变得繁荣。而且,鲁滨逊自己也变得体魄更强壮,意志力更顽强。

人类在“荒岛”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源于自然,但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是它教育了人类。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各种知识,还锻炼了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意志品质。这就是为什么卢梭会把“荒岛”确定为锻炼青少年意志力的最佳地方,并且让他的爱弥儿在这样的场所中受到了训练,从而成长为一位具有坚韧意志的青年。

与鲁滨逊面对的真正“荒岛”相比,爱弥儿的“荒岛”只是一个演练场。在真正的“荒岛”中,鲁滨逊必须独自扛起迫切而巨大的压力,来破解生存的困境,而爱弥儿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锻炼意志;“荒岛”只是一个模拟的生存困境,只是爱弥儿的学习场所,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荒岛”。然而,虽是模拟的“荒岛”,也同样显示出人生所需的各种匮乏,同样需要靠自己的双手使生活所需从零到有,也同样会遇到各种不期的问题、困难和挑战。爱弥儿同样会经历失败的痛楚和成功的喜悦,同样在与自然的交往中积累经验,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知识。所以,这里有着培养“爱弥儿”坚强意志力所需要的环境。但是,与鲁滨逊的单打独斗相比,爱弥儿在“荒岛”上的各种学习和演练,是在老师的陪伴和指导下进行的,这样有计划进行的训练使学生的意志力的发展始终是处在科学的、有序的计划中进行的。在这里,老师会根据爱弥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计出每一步前行的方案,而不是像鲁滨逊那样仓促地应对各种不测。

在这里他会遇到与以后人生中的各种匮乏、困境极其相似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培养了爱弥儿克服困难的能力。爱弥儿也会在困境中学会主动的选择、放弃、坚持等等优秀品质,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历练是在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这一点非常符合孩子的天性。

(二)磨练心智

鲁滨逊的“荒岛”是一座与世隔绝的“新大陆”。他全部依靠自己,在没有现成工具,没有同伴帮助的情况下,不仅在岛上生存下来,而且把“荒岛”变成一座丰衣足食的宝岛,他在岛上的经历本身就像一本教科书,给人许多启迪。

“荒岛”是自主建构知识的演练场。身处“荒岛”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客观条件。他“要排除偏见,要按照事物的真正的关系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使自己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人的地位,并且完全像那个人一样,由自己按照事物本来的用途对它们进行判断。”[1](245)卢梭把少年爱弥儿的学习场所放在模拟的“荒岛”上,在那里自主探索与生存相关问题的答案,建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可用一颗赤子心去感受世界,建立正确的判断;他直接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而不借鉴书本的知识,这样就有可能避开种种偏见的影响。为了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搭建一所房子,爱弥儿就要从每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做起,地址的选择、建筑材料的准备、房屋的设计,等等,而为了解决这中间遇到的问题,就需要有数学知识、物理、化学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因为学习这些知识与“搭建一所房子”的需要密切相关,学生内心就会有内在的动力和强烈的热情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

这样的学习场所是模拟鲁滨逊的“荒岛”,然而爱弥儿并没有鲁滨逊那样迫在眉睫的生存压力,但这的确是一个需要从零做起,来建构一个人生活所需的演练,这需要爱弥儿自主地去探索。有探索就有成功和失败,而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对心智的历练,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培养起来的。在这个介于半虚拟、半真实的“荒岛”上,爱弥儿自主的探索兴趣、自由的学习欲望容易被激发出来,他会更容易沉浸在学习中,因为在这里人类的一切自然需要都明显地展示给孩子了。

卢梭之所以注重培养爱弥儿的意志力,是18 世纪动荡不安的环境使然。卢梭生活的18 世纪,正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新兴的阶级在不断成长壮大,封建贵族的地位岌岌可危。在这剧烈变革的时代,一切都会瞬息万变。阶层之间再也不是稳固不变,而是交替更迭。人的命运更是极为不确定。也许今天是显赫贵族,明天就会沦落为一文不名的流浪汉。既然社会的潮流势不可挡,只能顺应这样的时代趋势。一方面,要教给孩子能够谋生的本领,教会孩子学会生活,当他一无所有时,也能靠自身的技能生存。另一方面,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能够容忍社会的各种苦难、匮乏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当遇到人生的痛苦时,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妄为,而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当他成年后,当他面对“荒岛”一样的困境时,才能够应对各种不测,才能有顽强的意志力与命运抗争,才有可能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没有顽强的意志力,稍遇挫折,就会被打倒甚至毁灭,也就不可能应对社会的各种冲击和人生的各种困境。

结 语

卢梭认为,人一无所有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人生的旅程中注定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苦难,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有坚强意志力来支撑,才能够走出各种困境。

在小说《爱弥儿》中,“冥河”与“荒岛”的意象出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冥河”象征着大自然内置在新生命中的自然法则和外部严酷的自然环境。女神泰提斯主动把自己的儿子阿喀琉斯浸到冥河中,让阿喀琉斯接受冥河的磨砺的寓意显示出,要让他们接受自然的洗礼,而不是让孩子避开自然的“磨难”。而人类的做法正好相反,有些父母、祖父母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避开大自然的历练,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并不鲜见。这表明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幼年阶段把孩子放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幼年阶段的栉风沐雨是强健身心的黄金机会;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做法是在为自己孩子的未来准备危险。只有那些经过了“冥河”洗礼的儿童,才能成长为具有坚韧意志的青年,才能够为踏入成年的世界做好准备,才有可能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有勇气经受住各种人生的打击和痛苦。

“荒岛”则是少年时期心智的演练场,是少年意志力培养的一门必修课。“荒岛”上的自主探索、成功和失败的磨砺,正是在培养他们坚韧的品质。人生是在时间隧道里自主体验生活、探索生活的过程,没有回程和逆转的机会。每一个阶段对个体来讲都是新的开始,有很多未知,很多无法预料。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生命个体都会一次次面对“荒岛”。要想拥有尊严、自由和幸福,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无法想象的。

卢梭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态度具有双重标准。面对大自然的严酷和各种考验,卢梭强调人类的适应能力,在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完成意志力的培养。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卢梭认为这种适应的办法完全无效。社会的邪恶让人无法容忍,而且根本就不应该被容忍,在卢梭眼里社会的邪恶不但剥夺了人类的幸福,威胁到的还有人类的本质与命运[2]。在这种对比中,体现出了卢梭对待两种不同类型的磨练所持有的态度:人类从属于自然是合理的,大自然严峻残酷的一面是可以忍受的,即使是自然的邪恶,人也应该适应它,经受住大自然的各种考验,从而磨练出日后生存所需的意志力。但是人类从属于其他人类,是不合理的,是社会罪恶的起点,是社会不平等、人奴役人等等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来源,对于社会的邪恶,人是不应该忍受、适应的,因为这样的丑恶,剥夺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和幸福。对待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双重标准,表现出卢梭对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各种罪恶的严厉批判。

猜你喜欢

阿喀琉斯爱弥儿鲁滨逊
再论爱弥儿是谁
阿喀琉斯之踵,特洛伊木马之父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阿喀琉斯形象的演变和还原
鲁滨逊漂流记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教育从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谈起——读《爱弥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