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祖文化与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

2020-12-11陈国成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妈祖强国海洋

陈国成

(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海洋意识是人类在社会历史长河中长期形成的对海洋的作用、价值和地位的认识和情感,是人类对海洋的主观思考,是一种文化认知和心灵感知。海洋意识的核心是为人服务,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体现[1]。大学生作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海洋意识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今后一定时期国家海洋建设的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为此,高校应大力开展海洋意识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让他们用具有现代化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认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更好地关心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保护海洋。

一、妈祖文化对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现实价值

李克强指出:妈祖文化包含着海洋精神[3]。妈祖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尊崇妈祖的过程中遗留和继承的特有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的文化瑰宝。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2009年 “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也因为航海的缘故被尊称为 “护海女神”“海上女神”。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以湄洲岛为起点,不断拓展延伸,从碧浪清波的沿海地区到山川巍峨的内陆山区,从中国走向全世界。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 “平安、和谐、包容”的文化特质,与我国的海洋捕捞、交通贸易、经贸往来、海洋运输以及和平外交活动等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通过海洋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文化纽带。

1.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资源

妈祖文化作为海洋文明的产物,具有凝聚力量、沟通情感、重构道德的社会功能。妈祖文化逐渐形成并在45个国家和地区传播[4],向世界各国人民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团结友善、文明诚信的价值观,形成 “交流、合作、共赢”的理念,同 “一带一路”倡议的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相通,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成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纽带。大力弘扬 “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能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华人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大学生学习妈祖文化,有助于将妈祖同海洋拼搏的精神转换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信念和动力[5],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有助于充分挖掘和提升妈祖文化的当代价值,积极推进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推动海洋人文交流;有助于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 “中国声音”。

2.建设海洋强国的文明基因

妈祖生平孝敬父母、善待乡亲、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形成了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妈祖文化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忠义孝悌”相吻合,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和平发展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妈祖文化成为东方海洋文化的代表,“立足海洋、驾驭海洋、战胜海洋”成为新时代海洋文化发展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学习妈祖文化能让学生了解妈祖 “进取、拼搏、努力、奋斗”的人生经历,学习 “真善美”的道德内涵和育人价值。在大学生中弘扬妈祖文化,能让学生重新审视传统美德的价值和意义,合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5]。妈祖文化融入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能让学生学习妈祖的海洋情怀,同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所倡导的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海洋精神相契合,有助于学生树立开发海洋、保卫海疆的决心,加快现代化海洋强国建设。

3.海洋意识教育的生动范本

妈祖文化在长期的涉海行为中形成了具有海洋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民间传统技艺、民间习俗文化、文学艺术作品、海洋节庆活动等,这些遗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和特定的思维方式,体现着海洋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回顾历史,在历朝的兴盛期发生的海上经济、商业活动、和平外交都与妈祖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妈祖文化发源于海洋,流传于东南亚沿海各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构成了完整的文化集合体,是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生动范本。比如在妈祖传记中,海上放生、休渔禁捕等事件就充分显示了妈祖文化在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上的生态意识,这对打造海洋生态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妈祖文化融入海洋意识教育能提升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将妈祖文化同海洋意识教育结合起来,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汲取优秀海洋文化的精神营养,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促进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

二、妈祖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主要方式

1.教学课程设置

将海洋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开设海洋意识教育的通识课程、优课平台,促进海洋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做好顶层设计,将海洋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教学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7];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互动式教学模式[8],开设 “海洋强国战略论”“中国海洋文化之妈祖文化” “海岛野外生存”“中外海上交通与贸易史”等具有海洋特色的理论课程,也可开设海洋剪纸、沙雕、渔民画、手绘妈祖建筑等海洋通识课程与实用人文课程;培养具有妈祖文化知识和海洋意识的专业师资队伍,定期开展妈祖文化教学课程理论研讨[8],组织开展一系列与海洋课程相关的活动,增强学生热爱海洋、亲近海洋和认识海洋的意识,积极投身海洋事业建设;组织有学科背景的老师撰写海洋科普性教材或著作,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特色书籍,如 《妈祖文化旅游》《妈祖与海洋文化》等,将学生对海洋文化、妈祖文化的认识从初步提升到整体,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2.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开设与海洋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课,加强对海洋文化和海洋观的宣传[9],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入手,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海权意识、边疆意识和海防意识,做到发展海权,拥抱海洋。可开发海洋文化和妈祖文化的科普网站,建立海洋图书馆,出版系列海洋类的科普读物,借助海洋馆将海洋生物和海洋知识科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更好地感受海洋文化;可成立海洋文化、妈祖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海内外高校、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举办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海洋文化论坛、青年论坛、短期涉海培训班和学术会议,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承办或派遣学生赴国内外高校参加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参与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和海洋知识的讲座,参加海洋知识竞赛和技能大比武等竞赛活动;成立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实践平台,鼓励教师依托平台申报与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教育、海洋民俗、海岛文化相关的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为学生撰写科研论文、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探索 “产、学、研、教、训”一体化的综合素质拓展发展模式。

3.课外教学实践

一些海洋类院校可以建立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海岛野外生存实践基地、海洋文化实践基地、红十字会海 (水)上救生培训基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等实践基地,在各类海洋科普基地可开展海水淡化、航海模拟体验、沙雕制作、海洋生物标本制作、水上救援等科普实践活动,积极完善海洋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育人体系,集海洋文化展示、体验、学习、交流和研究为一体,培育学生 “爱海、懂海、用海”的文化自信。除课堂的教学以外,高校可开展形式各异、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才干、受教育、长见识。在第二课堂,鼓励师生们走进海岛、深入渔家,把课程调到岛上、把调研写到海上,体验海洋生产劳动和海岛生活,调研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宣传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环保知识,进行海洋艺术创作,开展海洋文化保护的系列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夏令营活动。例如妈祖发源地的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已经举办了3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4届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20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成为妈祖海洋文化的实践平台,在这里每年都有诸多学生参与旅游节、沙雕节、文化节、海峡论坛·妈祖文化周等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提高保护海洋意识的同时也进一步挖掘海洋的人文精神。

4.校园文体活动

高校可成立与海洋有关的学生社团,如海洋交流协会、海洋环保协会、海洋意识促进会、海洋生物学会等社团组织,在海洋相关节庆日期间开展全国海洋日、海洋诗歌朗诵节、海洋知识宣讲等宣传保护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在学校的 “文化节” “艺术节” “体育节” “科技节”中融入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开展海洋嘉年华、海洋艺术节、海洋诗歌节、海洋文化节等活动,做到海洋文化 “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区”。将海洋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建立民间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资源库,建立两岸青年互访机制,开展妈祖文化夏令营、妈祖文化周等活动,增强两岸青年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展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海洋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妈祖大讲堂、主题征文、绘画摄影、知识竞赛和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热爱海洋、关注海洋、建设海洋的志向,使大学生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力军。

三、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

1.实现海洋强国的内在要求

我国在海洋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规划管理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还落后于世界其他海洋强国,陆海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海洋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协调、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也普遍存在[7],要解决此类问题,人才是关键。目前除一些海洋院校外,多数高校缺乏对海洋文化、海洋历史、海洋权益和海洋意识等知识的传授,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普遍较淡薄。大学生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生力军,只有掌握扎实的海洋理论知识,切实提高 “爱海惜海护海”的海洋意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海权意识和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培育海洋建设人才的有力措施

我国的海洋科技水平总体还不高,特别是一些高端装备技术和深海勘探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缺乏引领和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能力,在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中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尖端科技人才[7]。海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决定了未来海洋战场的成败,大学生作为未来海洋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肩负着未来海洋科技创新的时代重任,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海洋意识,这也是实现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和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育,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关注海洋、认识海洋,才能让学生今后更好地投入到海洋建设中去,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3.维护海洋权益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当前我国海洋权益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包括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海洋强国在体系建设中的战略遏制,加上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的虎视眈眈,特别是在台湾、南海、钓鱼岛等归属问题上严重损害了我国的领土完整,来自区域内外国家的联手制衡,使我国的海上安全权益受到了威胁[9]。维护国家海上安全成了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而维护海上安全的根本就是要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控制力量,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外交等手段,切实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大学生是未来海洋权益的执行者和海洋综合控制力的参与者,增进大学生对国家海洋安全、海权维护、海洋环境保护等知识的了解[7],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海洋维权意识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信心,促进大学生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4.践行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

海洋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地,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海洋战略思想,突出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教育、“海洋观”教育和 “海洋强国战略”教育。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思想的传承,是历代中央领导同志集体民主思想的传承,是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的思想。加强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教育就是要在全球海洋发展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海洋观”教育就是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担负起海洋意识教育的历史重任,教会学生掌握海洋的属性与规律,了解海洋图景,认识人海之间的关系及认知海洋的思维方式,把高校发展成为海洋意识教育的思想高地;“海洋强国战略”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海洋强国战略的内涵要求和时代任务,正确认识海洋强国同未来中国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海洋强国同 “中国梦”间的关系,探究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之鉴及实现强国战略的路径[10]。

四、结语

妈祖文化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在海洋意识教育中妈祖文化能带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促成更多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2018年11月18—19日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吸引了世界各地妈祖文化机构的代表和专家学者近300人出席[11],汇聚了全球对妈祖文化、海洋文明、海洋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有共同关切的社会团体和民间人士的力量和资源,把妈祖文化上升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使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扩大妈祖文化的交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定能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和谐的合作平台,抒写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生动范本,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彩。

猜你喜欢

妈祖强国海洋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妈祖祭典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
妈祖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