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风险防控的几点思考
2020-12-11葛娜
葛 娜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河北秦皇岛 066004)
规范风险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经办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防范化解养老保险经办风险的过程中,明确制度应先行。一是明确岗位职责分工。细化岗位职责、做到职权项目清楚,责权流程清晰。二是确立风险排查制度,随着政策的变更、经办的优化,有的原有的风险已不存在,新的风险正潜伏生长。对风险的认识,不能墨守成规,应不定期从思想防线、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全面深入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针对自查和考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制定可操作的风险防控细则,确保风险的可知、可控。三是科学完善权力配置。各地养老经办机构均在逐步推行综合柜员制和“一窗通办”服务,使服务对象可以在大厅任一窗口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人员增减、缴费、账户转移、待遇核定、发放等业务。此过程中,若只是通过简单将前台经办人员权限放大,使其有经办所有业务的权限来实现,将与传统“专管员模式”“在内部控制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无异。因此,在方便办事人员的同时,需规范权力运行流程,优化办事审批流程,科学划分前台和后台经办环节和业务范围,加强对重点岗位的交叉授权和复核管理。
有效解决“空账户”问题
当前养老保险改革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恐怕还在于个人账户尚缺乏真正的积累。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以来,对基本养老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的混账管理。而在改革之初,由于国家未能对已经退休和行将退休职工的隐含负债作出补偿安排,导致老职工的个人账户出现“空账户”问题。这样,为了应付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开支,有些地方出现了挪用现有职工个人账户的基金去弥补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的情况,从而使现有职工的个人账户变成了事实上的“空账户”,个人账户只有数字的记录却没有独立的资金。这一做法实际上是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向现收现付制的倒退,同时,也使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面临新的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而且只能由政府及其财政加以解决,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股份等途径筹集资金;二是每年发行的国债中应当有一部分用于弥补社会保险支出方面;三是进一步词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通过这些方式,基本养老保险的“空账户”问题有望得以解决,个人账户可以得到真正的积累,从而真正做到名至实归。
改革职工退休制度完善缴费与待遇相关的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退休机制比较宽松,很多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提前退休,导致基金缴存数量变少,因此,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规范社会保障的管理,严格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审批与待遇计发划,将其职能划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推进,要尽快把不符合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拒于养老保险基金之外,减轻财政负担。同时要加强弹性退休机制的洋酒,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基本上都后移。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时候考虑出台弹性退休机制。
提高统筹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差,所以要不断提高统筹层次,这也是社会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提高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这不能够盲目进行,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区产生的差异来进行逐步解决,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通过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可以有效发挥基金的社会价值,真正体现养老保险基金具有的互济性。对于提高统筹要明确两点,一个是要明确统筹的对象,一个就是统一缴费的基数,对整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这些责任,建立起统筹机制,以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
加强经办人员培训、提高保障水平
人是经办的执行主体,充分发挥经办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其风险防控意识,有助于增加经办风险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减少主观无意或主观恶意的事件。在培训中,一方面加强对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常学常新,避免出现不执行政策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正面引导教育的同时,加强反面警示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业务经办中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的危害性和建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防腐拒变能力。
总而言之,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坚持底线公平这一价值取向,彻底改变财政养老和个人不缴费、职工的退休待遇比其他群体高很多的局面。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绝非简单并轨,在实践中应大力实行增收节支,提升养老基金统筹层次,在完善配套制度的同时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早完成全方位的制度调整与重构,确保充分发挥制度改革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