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研究综述
2020-12-11肖雪
肖 雪
(长江大学 湖北荆州 434023)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它挑战了清政府的统治权威,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肆意践踏,但最终却因为多角度、多方面的因素走向灭亡。目前学术界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做出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研究;二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领袖责任原因研究;三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文化原因研究;四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其他视角原因研究。本文主要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领袖责任、文化原因以及其他视角等方面梳理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的新思路。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研究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已取得的共识是包含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客观上由于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这样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主观上始终离不开农民阶级存在局限性的弊端。
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绞杀的共同结果。其爆发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要与清政府封建势力顽强对抗,主要体现在与战斗力强的湘军、淮军等清朝武装的斗争,另一方面也要抵御与清政府联合起来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追杀和围剿,与这两股强大势力相比较,尤其是在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难以与之相对抗,走向灭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必然性。
还有研究者认为,汉族地主曾国藩一手建立和精心培育起来的湘军武装在投靠清政府的阵营,带着众多本是参加太平军的革命人士投身反革命队伍之后,满族贵族与汉族地主的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从而壮大了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和武装士气,加速了太平军的瓦解和崩溃。此外,1860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以及太平天国对外政策的失误促使原本对太平军采取默认支持态度的外国侵略者揭开了“中立”的虚伪面具,转而与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加速灭亡。正如洪仁玕所说,“如洋人不助敌军, 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有关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研究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根本在于农民阶级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它并不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其主要包括了四个层次的原因:一是政权组织内部的严重腐败,二是军事上的战略失误,三是颁发制度的不切实际性,四是领导集团思想上的宗教迷信。
组织上的腐败
有研究者认为,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之后,领导集团内部开始盛行腐败奢靡之风。比如大兴土木,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宫殿王府,富丽堂皇、腐败不堪。这也与领导集团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有关,由于处境贫困而敢于革命,但一旦尝到了斗争胜利带来的一点甜头便忘记初心,盲目追求封建特权和享乐主义来弥补之前长期抑制的物质欲望,最终导致太平天国建立起来的还是与清王朝相类似的腐朽的封建统治政权。
还有研究者指出,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导致太平天国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虽说太平天国打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人都是兄弟姐妹”的旗号,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其只存在着宣传上的意义。太平天国内部尊卑分明、等级森严,颁布的《太平礼制》规定了社会各等级所对应的物质享受,尤其是在革命中后期,为了一昧追求能够满足自身私欲的荣华富贵,一些人去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只注重个人享乐,而无心革命建设,自身的腐败堕落、不思进取,认为有“上帝”庇佑革命必然成功的自大狂妄思想,这些都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也为清王朝的封建武装争取到了喘息和壮大的休整时期。在这一点上,太平天国是“自毁长城”。
军事上的失误
有研究者指出,太平天国在运动初期的时候,气势高涨、势如破竹,起义爆发后三年便攻破南京,建都天京。不过,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对革命并没有全盘考虑的军事策划,而是表现为相对随机、坐困突围的军事行动,缺乏深谋远虑、谋定而后动的作战指挥,建都后的太平军没有选择集中优势兵力乘胜追击来扩大革命影响力,争取革命胜利,而是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洪秀全更是“关起门来享清福”,对军事漠不关心。
还有研究者认为,在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军兵分三路,违背了集中用兵的作战原则。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被划分为多个分散的小军事团体,导致军队力量大幅下降,最终被中外反革命势力各个击破。总的来说,太平天国在建都之后采取的北伐、西征和东征等军事行动,极大地破坏了太平军的整体士气。太平军失去了运动初期的那种革命凝聚力和向心力,部队成为了毫无章法可言的一盘散沙,精锐部队从都城被支走,天京孤立无援、腐朽不堪,难以抵抗湘军、淮军等清朝武装的执著进攻。一方面战斗前线兵力不足,另一方面前线军事力量来不及赶回天京救急,最终北伐失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这是太平天国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提出,太平天国后期因粮食供应不足导致太平军饥饿作战,难以坚持进行正常的军事行动,军事力量大幅锐减,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成败。
制度上的空想
太平天国在制度上的空想主要体现在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之中,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路径一般是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太平天国制度的不切实际性。
有研究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主要是为了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四有二无”理想社会,其核心是土地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解决土地问题的口号,是广大农民阶级决定跟随太平军步伐的重要因素。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推行的土地政策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小农自然经济,实际上并没有脱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范畴,也不能实际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成为了空想。
还有研究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也深刻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提出要实现均分土地,打击封建地主的政策,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这当然符合贫农们渴望改变压迫和饥饿处境的现实利益,得到其热烈响应;另一方面,又提出“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超越农民阶级觉悟的口号,农民们的生产成果被要求充公上缴,形成“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不公现象,再加上受当时社会发展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制约,绝对平均的“大同社会”显然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只能是空想的“云中楼阁”。
并且,学者何振东也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企图把社会经济改造成齐一化的清一色的小农经济,另一方面又企图在小农经济的上面强加一个原始的、落后的类似农民公社的组织,这必然会产生原有的私有制和人为的公有制之间的矛盾”。
除此之外,学术界对于《资政新篇》的研究分析也指出,其颁布的制度初心是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太平天国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措施,但其中鲜有号召群众、发动群众的政策,不符合社会现状,无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洪仁玕本人也是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因此,《资政新篇》在当时并没有发挥其科学作用,最终未能实施。
思想上的迷信
拜上帝教的宗教迷信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界针对这一方面也进行了相对较多的阐述和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在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拜上帝教可以起到组织和动员群众的作用,可到了革命中后期,宗教迷信的弊端便逐一显现。首先,太平天国内部皇权受神权左右;教权成为了内部集团争权夺利、滥用私权和满足私利的政治工具;面对杨秀清“降神附体”的时候,自称天父次子的天王洪秀全也不得不信服“天父”的威严,承认“天父”的权力。其次,随着天京事变的爆发,杨秀清被杀,彻底暴露了“天父下凡”的迷信骗局,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信仰危机,思想混乱、人心涣散,导致太平军的力量被严重削弱。再次,太平天国推崇的唯一宗教信仰是拜上帝教,但独尊上帝,只拜上帝不拜祖先神佛的宗教教义与中国几千年来信奉的传统思想和宗教信仰大相径庭,并与之相抵触;这无法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引发了农民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反感和反革命情绪。
此外,宗教迷信带来的最恶劣的后果尤其在革命后期体现的淋漓尽致;学者杜德风指出,“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当然完全可以存在,但是,问题在于洪秀全竟把宗教当成文化专制的工具”;正因为如此,痴迷于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最高领袖洪秀全在1863年苏州陷落、天京内外交困的紧急局势,李秀成劝其“让城别走”的时候,洪秀全却说,“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乎”,此时的他仍然宣传“天父”庇佑说,可见宗教愚昧导致天平天国的失败也不足为奇。
有研究者指出,革命前期太平军将士浴血奋战、坚定信念换来的革命政权,最终却由于太平天国内部过度崇拜宗教迷信,导致内部争权夺利,成为了各级官僚堕落享乐的特权基础,形成了与清王朝在根源上没什么两样的封建腐朽政权。拜上帝教本质上毕竟是“舶来品”,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比始终站不稳脚,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领袖责任原因研究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袖,他的思想既是革命的精神产物,又指导着革命的发展方向,贯穿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始终,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洪秀全的领袖责任密不可分。目前学术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领袖责任研究主要是围绕洪秀全的个人思想来探讨的。
有研究者指出,洪秀全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局限性和矛盾性。
首先,洪秀全的反封建思想具有不彻底性。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对于如何将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而是以原本持有的封建儒学观念去理解“上帝”;洪秀全抵触的不是儒学思想,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他并没有放弃对封建君主体制的幻想,也不愿从根源上脱离封建式的纲常伦理。这一点,从洪秀全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上可以看出。由于洪秀全本人屡次科举失意,他便痛恨四书五经、痛恨孔孟儒学,进而将这种个人愤懑情绪宣泄在对学习孔孟之道的知识分子实施的极端政策上。洪秀全拒绝精英知识分子进入太平军阵营,导致太平天国内部领导集团才能底下,太平天国运动缺乏英明的指挥作战计划,为其失败埋下伏笔。除此之外,洪秀全既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又让妇女遵守“三从四德”,这也体现了洪秀全宣扬的伦理道德中的不彻底的反封建思想成分。
其次,洪秀全具有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一方面,洪秀全深受多年的传统儒学文化的熏陶,也曾是“学而优则仕”的儒家门徒;另一方面,天京事变爆发后,洪秀全任人唯亲,大搞“家天下”,其骨子里的“帝王情结”暴露的一览无遗。
然后,洪秀全的平均主义是与皇权主义相矛盾的。洪秀全宣传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看似美好理想社会中的自由、平等思想,在革命后期被洪秀全的“帝王梦”和封建等级制度无情推翻,广大农民想要获得财富与公平的愿望落空。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无心打理军政事务,广纳妻妾、生活腐化、思想堕落,严重脱离群众现实生活,没有切身体会到广大贫民的疾苦。所谓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广大农民的群众根基,“天国上下离心离德”,走向失败也是必然。
与此同时,还有研究者认为,洪秀全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决策失误,导致了太平天国错失良机陷入不利局面,从而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该过早建都天京;革命初期,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克武昌后,洪秀全提出进攻北上,“直捣京城”;但由于东王杨秀清看中江浙一带为富饶区域,不愿北上;又因为洪秀全决策不够果断,对革命信念不够坚定,于是最终定都天京;二是1863年苏州陷落时,不肯听李秀成的建议,执意困守天京。若是洪秀全能够把握革命发展全局,听取李秀成的弃城转移战略,或许太平天国还有回旋的余地。不过,正是由于当时洪秀全已经完全陷入宗教迷信的泥潭之中,在火烧眉睫之际依然鼓吹“上帝”庇佑论,从而自取灭亡。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文化原因研究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文化原因,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大部分分散在对主观原因的探讨上,而对文化原因进行专门研究的期刊论文较少。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文化原因主要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视角:一是认为宗族主义是太平天国失败的罪魁祸首;二是认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失败是其根本原因。
有研究者指出,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是宿命论的观点,其相当于宣告了农民阶级的无可救药性,是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显而易见,这与学术界大部分的论述存在出入。在笔者看来,存在这样观点差异的原因在于,前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与中国古代曾经爆发的农民起义的性质是一样的,后者将太平天国运动看作是一场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同时,研究者胡训珉认为,宗族主义才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宗族主义对于发动农民起义、扩大“拜上帝会”组织的影响方面无疑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洪秀全善于拉拢地方宗族实力派加入“拜上帝会”,注重把组织发展的工作转移到以地方宗族势力核心人物身上,从而既解决了太平军的财政困难,又急速扩大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力。然而,随着太平军的迅速发展,宗族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太平天国内部形成了以各王领导的不同宗族集团之间的摩擦与较量,其中以东王杨秀清的宗族势力最为强大。定都天京后,各宗族军事集团的力量大致稳定了下来,从而为蓄谋已久的宗族斗争搭建了历史舞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而杨秀清找洪秀全“逼封万岁”则是天京事变的导火索。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内部的宗族矛盾最主要的是洪杨矛盾,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最高宗主权。
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太平天国以强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形式上的大摧毁时,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制约,其失败也正孕育于其中。”洪秀全对西方基督教文化没有进行深刻的研究,只是抓住了西方“平等”“博爱”等思想,将其与中国农民传统中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简单嫁接,将学到的西方文化的皮毛作为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并妄想用其全面否定和替代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此举无疑是以卵击石,同时更激发了清朝文人士子和其它反清团体同仇敌忾,高举“卫道辟邪”的文化旗帜,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重构,吸取其宝贵精华,从而击溃太平军“站不住脚”的宗教信仰。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其他视角原因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运用新的视角来论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研究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做出了对太平天国失败的解释。学者陶冶“以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发展为主线,对其内部矛盾的发展给予剖析,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其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性,证明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农民战争。”此外,还有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背离的角度对其失败原因做出新的注解。学者王令金认为,“究其原因在于实践与理论的背离,而且其理论也多系假大空,脱离实际,自欺欺人。”从古至今,弄虚作假的政权都是不长久的,我们应该吸取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踏踏实实搞建设,明明白白做真人。
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研究的简评
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主客观因素的探讨上,然而在文化方面以及运用其他学科的认识方法来解读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方面研究较少。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研究,应注重回归第一手资料、还原历史与人物的真实情境,并运用科学的认识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客观阐释,从而促进其探讨的深刻性和长远性。研究者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总结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进而得出其对今后社会生活发展的启示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