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浑之戎与伊洛地区的民族融合

2020-12-11丁大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瓜州晋国墓葬

丁大涛

(郑州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013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一带发现了带有戎人特征的车马坑以及墓葬,相关学者利用已发掘的考古材料,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认为该处墓地应为一处陆浑戎人的高等级墓地[1]。陆浑戎墓地的发现,以及墓葬内出土器物的特征反映了其对周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最好例证,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对研究东周时期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陆浑之戎的发现与文化内涵

2013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发现一处东周时期的墓葬。其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先后多次对徐阳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中小型墓葬40余座,大型墓葬5座,陪葬车马坑3座。从目前徐阳墓地清理发掘的墓葬情况看,发掘的20余座小型墓葬多采用仰身直肢,随葬陶器则多为鬲或者鬲、罐组合,亦见有单耳罐、绳纹罐、盆的组合。且在其中一座出土陶鬲的墓葬中发现铜戈两件,其中一件上有“成周”铭文。另外在大型墓葬中出土有青铜器,器身饰有夔龙纹、蟠螭纹等纹饰,特征与洛阳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出土遗物相近,说明该处墓地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因素。但是,从徐阳墓地已发掘的陪葬车马坑的情况看,它的埋葬形式与中原地区此前出土的车马坑存在诸多差异。徐阳墓地发现的车马坑和墓葬均有在其东北角或北部放置有牛、马、羊头蹄的现象,这种习俗在中原地区此前尚未发现,而与春战时期西北地区戎人习俗类似。同时马匹放置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首先,此处的马匹放置均为侧躺,头东尾西,背部向北,所有马匹形状一致。而且车马坑陪葬马匹与车的所属情况不明显,部分车前不见马匹。这些都与西北地区戎人习俗类似,表明了此处墓地是一处具有戎人性质的贵族墓地[2](58-59)。

徐阳墓地此次发掘出土还有编镈4件,编钮钟与编磬各9件成编,这种编制的乐悬最初形成于西周晚期。出土时这些乐器均出土于墓葬同侧,且有叠压情况,说明入葬时应悬于架上,木架腐朽后跌落叠压。这些乐器编钟、编镈、编磬,或各一架组成轩悬,呈诸侯之制。同时在墓地发现有“四驾马车”“五鼎四豆”等礼器组合[1],都从礼制上证明了陆浑戎的首领当受到了周天子的封赏从而成为当地的诸侯。编钟编磬的出土则表明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也深刻地影响了陆浑戎的生活习惯。从陆浑戎墓地的发现来看,大量中原文化因素的存在,以及部分牛、马、羊头蹄的殉牲习俗,说明戎人在伊洛之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自身丧葬风俗上的传统。

二、陆浑戎及其源流

夏商时期已经出现的戎族,较为分散地居于西北各地,长期处于部落社会阶段,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捕猎为主。据文献所载,春秋时期在周王朝周围分布的戎人主要有:济水之戎、燕山南北之戎、晋南戎、伊洛戎、秦西之戎[3](71)。其中分布于伊洛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伊洛、泉皋、杨拒、陆浑、蛮氏、阴戎等部落[4](52)。这些居于中原的戎人在春秋时期,定居于各诸侯之间,并为其所利用参与诸侯争霸。陆浑之戎便是这些戎人中的一支。其在生存期间,居于晋楚之间,依附于晋,后又被迫投靠楚,终被晋所灭。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注:“论语《宪问篇》云:‘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足证披发为当时所谓夷、狄之俗”。[5](393-394)此处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距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洛阳之时,已130余年。此处“不及百年”说明大夫辛有到了伊川的时间应在公元前7世纪的上叶,他在这里看到了披发野祭的人群,感叹道:“还不到一百年,这不是戎人吗!这里的礼仪已经消亡了吗!”这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屡屡引用的“伊川叹”——慨叹中原政权的衰微、慨叹国土之内礼仪风俗的丧失。僖公二十二年秋,秦国和晋国把陆浑戎迁到了这里。而随之陆浑的地名也带到了这里,称为陆浑县[6](155)。

关于陆浑之戎来源,《春秋左传注》有注:“陆浑之戎盖其本名,本居于瓜州,晋惠公始诱而迁之于伊川……古允姓之奸居于瓜州。 ”[5](394)这说明了“陆浑之戎”即是“允姓之戎”。“居陆浑(瓜州),在秦、晋西北”。这些记载将“陆浑之戎”与“允姓之戎”联系在一起,并说明其原居地称为陆浑。《左传》昭公九年:“允姓之奸,居于瓜州。”[7](1309)瓜州即今日敦煌。这些记载说明,陆浑之戎源于瓜州允姓之戎。而近代国学大师吕思勉则更为明确地说过“陆浑之戎、姜戎、阴戎,异名同实,事至明白”[8](174)。 严辉先生亦有文对此进行考证,认为“陆浑戎……与姜戎应为同支,异名同实”[9](66)。 即是说,学界一般认为陆浑之戎即是源于瓜州的允姓之戎、姜戎。

《左传·昭公九年》有载:“先王居檮杌于四裔,以御魑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偪我诸姬,入我郊甸。戎有中国,谁之过也。 ”“杜预注:咎在晋。 ”[7](1309)此处称陆浑戎为“允姓之奸”,谈到“先王……而诱以来”,也就是说陆浑戎是被晋国骗到这里的。那晋国为何要骗戎人到自己的国土之上——“使偪我诸姬,入我郊甸”,即晋国要将其安置在王城附近,用以逼迫周王室。事实上,这个举措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东迁的陆浑戎一支为“姜姓之戎”,一支为“允姓之戎”,姜戎与晋国在崤之战中合力打败秦国,允戎则不断与周王室发生冲突,有效遏制了周王室的复兴[10](100)。

《左传·襄公十四年》有载:“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戎子驹支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11](1005-1006)由此看来,晋卿范宣子和陆浑之戎的首领都认为陆浑戎被迫迁于伊川的主谋是秦穆公。而幸有晋惠公认为戎人亦为“四岳之裔胄”,虽然赐给戎人的是“南鄙之田,狐狸所居”,但戎人因此而有一席可居之地,仍是对晋国感恩戴德的。

由此看,秦国为了发展实力,扩展疆域,驱逐戎人在先,之后才有晋国接纳。戎子驹支还特别提到秦人“贪于土地”,显然,东迁陆浑戎是秦人称霸的一个步骤,无论陆浑戎迁到哪里,直接的受益者都是秦国——去除戎人威胁,开辟疆土。而晋国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接纳陆浑戎,这都不是其本意。上文有述,晋国安置戎人之地亦不是什么良田,谓之“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但是,从伊川的位置看,陆浑戎所居之处地处王畿之内,毗邻晋楚大道,晋国将戎人安置于此当是有所图谋的。戎人受晋人恩惠得有生存之地,因此而成为了晋国的盟军,并在之后晋国的称霸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恰如戎子驹支所说:“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崤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崤志也。 ”[11](1006)戎人在晋国与秦人战争中,与晋军在地理位置上形成掎角之势共御秦军。文中称之为“百役”,或为夸张之说,但至少说明了戎人曾多次与晋军同盟御敌。

由此可见:一、戎人在晋戎联盟时期,为晋国的争霸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二、戎子驹支自称“诸戎”,迁于伊川的陆浑戎应为多支戎人,只是他们在此处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而结为同盟。但是依附于晋国的陆浑戎,其所处的位置,北为王城,南为楚地,西为秦晋。在这其中其难免遭受它国的威胁。据《左传》载,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12](667),其后陆浑戎不得不倒向楚国。 公元前525年,楚国内乱,晋国以陆浑戎“贰于楚”为由,起兵灭了陆浑戎。 “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9](1390),至此陆浑戎被灭。

三、陆浑之戎与诸夏关系

陆浑之戎作为春秋时期内迁到中原的重要的戎族部落,在周王畿附近的伊川居住了100余年,曾参与列国争霸,参与了著名的秦、晋“崤之战”。陆浑之戎在迁入伊洛地区后曾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了当地的华夏族群,但更多的是在战争和文化交流中逐渐与中原民族融合。

《左传·成公六年》云:“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洛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12](827)因宋人不愿参与以晋为首的诸侯国的会盟,晋国就动员了包括伊洛之戎、陆浑戎、蛮氏戎在内的诸少数民族共同入侵宋国。据《左传·襄公十四年》,陆浑戎子驹支曾说:“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崤志也。岂敢离逷?”[11](1006)这也是诸戎臣服于晋国的实际情况。秦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又将这种不安定因素引到周天子脚下,并起到抵御楚国北进的作用。后来,晋楚争霸时,陆浑、伊洛、阴戎事晋,而蛮氏戎人则从楚,这些戎人成为春秋争霸之时各国联盟的重要力量。

据《左传·宣公三年》,周定王元年,“楚子(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12](667)。但是此役楚国并没有达到征服陆浑之戎的目的。此后,周简王元年,陆浑戎随同晋国“侵宋”,“侵宋”就是压楚,在晋楚争霸的环境下,陆浑戎的处境非常艰难。直至春秋末年,陆浑戎迫于压力而近楚,并且威胁到周王室和晋的安全。有鉴于此,晋国开始了消灭陆浑戎的战争。如上文所述,晋国以陆浑戎“贰于楚”为借口,“遂灭陆浑”,“陆浑子奔楚”,而余众属晋。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曰:“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庚申,单子、刘蚠以王师败绩于郊,前城人败陆浑于社。”[9](1435)昭公二十二年,王子朝依靠旧官和百工发动了叛乱,陆浑戎在晋人的率领下参与了护王行动,但被王子朝师所败。自此以后,史书关于陆浑之戎以后的活动描述基本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陆浑之戎在之后的政治舞台上逐渐消失,并逐步融入伊洛地区族群之中。

陆浑之戎迁入伊洛地区,在与诸侯之间的战争和联盟的同时,丰富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同时,随着多元化的交流,陆浑戎的风俗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君戎子驹支在迁入伊洛地区后开始学习中原文化,曾在与范宣子对话后赋《清蝇》一诗[11](1007)。另外,由于晋国长期与戎人同盟,造成宗法血缘观念淡漠,晋人开始任用戎人狐毛、狐偃等为晋国重臣,协助晋国称霸。这些都表明了,戎人在中原和当地族群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促进了戎人与中原民族的融合。

从丧葬习俗上看,戎人在东迁进入中原范围后,将其风俗习惯也带到了中原地区。例如,东周时期中原地区主要流行竖穴土坑墓,而到了战国晚期,在伊洛地区则出现了较早流行于甘青地区的洞室墓。这种丧葬习俗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地区吸收戎人文化因素,或秦人吸收戎人文化因素,并通过争霸扩张而将其带入中原地区的史实。正由于多方之间的战争与文化交流,最终在伊洛地区形成了具有丰富多彩的华夏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徐阳墓地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所载的陆浑戎在迁入伊洛地区后,无论是战争还是联盟,其与中原周王朝及其方国之间有着丰富的交流,在其与华夏族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当然更多的是陆浑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种多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华夏文化形成的重要力量。而洛阳市伊川县徐阳陆浑戎墓地的发现,则为研究陆浑之戎与中原民族之间的融合,探索中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猜你喜欢

瓜州晋国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瓜州的“大地之子”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师旷劝学
瓜州品瓜
翳桑之报
利用Landsat影像定量评价土地盐渍化的方法探索
泊船“瓜州”变“呱州”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