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个必然”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020-12-11徐建峰
徐建峰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众所周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垄断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然而,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似乎还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再加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资本主义阵营弹冠相庆,抛出“历史终结论”,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不少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两个必然”论断的正确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社会经济层面的变动
从二战结束至今,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增长。与传统的机器体系不同,现代科技所塑造的是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体系,劳动资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先进,这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在战后70余年中,当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过去它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例如,美国194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81.73亿美元,而2017年达到了193868.01亿美元。由此可见,当代资本主义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第二,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科学技术改进了生产工具,拓展了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使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协调了劳动对象、劳动者等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生产过程更加流畅、合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劳动、资源密集型转向科学技术推动型。
第三,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在信息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更加现代化、金融化、虚拟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下降至最低限度,但依靠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逐渐提高。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的比重亦有所下降,例如:美国由1950年的36.9%下降到1988年的25.8%。第三产业比重则一直在上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保持在60%以上,特别是金融业发展迅速,这导致了当代资本主义不断金融化,虚拟经济日益脱离实体经济。
(二)阶级状况的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催生了相互对抗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这两大对立的阶级依然存在,只是在内部结构上,两者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资产阶级的变化。当今的资本家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而是出资雇佣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和控制企业,资本家自己则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出资方坐享工人的剩余价值,高级职业经理人则变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在这场西方人所谓的“经理革命”中,经理资本家大量出现,成为了当代资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次,无产阶级的变化。在工人群体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大幅度减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工人的比重则大大上升了。工人的劳动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劳动方式也由传统的体力型向现代的知识型转变。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在不断缩减,以教师、医生、科研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队伍则在逐渐壮大起来。
再次,阶级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不断与资产阶级斗争,才能推翻其统治,解放自己。然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对抗和斗争之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还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合作和对话,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和平共处。例如,工人可以同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来确定自己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同时,随着股份所有制企业的出现,员工持股使得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三)社会福利体系的形成
为应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压力,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在改良主义政党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纷纷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社会福利制度纳入法制轨道。例如,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于1946年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健康法》,之后又在教育、住房、社会救济等领域设立了一系列法案,公民只需缴纳一定的税收,即可享受全方位的社会福利和待遇。这些福利措施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即使右翼保守政党重新上台,亦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彻底废除,只能不断维护和调整。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全民持股热潮。为了调节社会矛盾,资产阶级开始允许和鼓励普通工人购买企业股票,让职工成为公司的股东,从中获取一定红利,分享一部分企业利润,这种做法延伸至全社会,就产生了全民持股的现象即所谓“人民资本主义”。全民持股既改善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也使得生产资料的占有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化趋势。
(四)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
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西方各国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战后西方资本主义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对社会各个领域加强了宏观调控。
第一,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战后,日、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成立专门制定和实施计划的机构,加强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得国民经济的运行更加有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稳定快速地增长。同时,每当经济危机来临,资产阶级政府就采用税收、货币、财政等手段来减弱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减少经济危机对社会造成的震荡,促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正常。
第二,对社会公平的兼顾。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采用法律手段,设立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工人工资的稳定增长,确保劳动者的收入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政府通过税收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富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甚至不缴税,从而缩小了富人和低收入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兼顾了社会公平。
二、“两个必然”的提出及依据
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后人将这一论断转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这是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所得出的客观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形态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最终都会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是必然性与暂时性的统一。资本主义也不例外,它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马克思从两个角度对这一论断做了科学的论证。
(一)社会基本矛盾角度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社会也始终贯穿这两对矛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则是更为根本的矛盾。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固有矛盾在经济上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尖锐化最终会导致社会生产结构的严重失调,经济危机也随之暴发,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无法克服经济危机,只有将生产资料社会化,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彻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阶级矛盾角度
阶级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表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时代,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正是无产阶级坚持不懈的对抗和斗争,才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调整部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在社会形态即将变革之际,资产阶级不可能主动让出政权,而是千方百计地垂死挣扎,这就离不开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最终只有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才能将资产阶级清理出历史舞台,从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两个必然”的补充——“两个决不会”
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开始对历史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于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3)
虽然马克思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走向灭亡的一般规律,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演进既有必然性的一面,也有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另一面。马克思是伟大的,具有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他在后来观察到资本主义生产力仍有发展的余地,因而又留给了我们“两个决不会”论断。他在“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这是对“两个必然”的深化、补充和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胜利、资本主义灭亡的实现条件。
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远远不同于马克思那个年代的情况,资本主义依然保有很强的生命活力。不少人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开始怀疑“两个必然”论断的科学性。为了更好地理解“两个必然”论断,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有必要将“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论断有机结合起来,用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应该如何认识当今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本质规定性没有改变,固有矛盾仍无法消除
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在本质上的根本改变,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实现了一系列社会化措施,并不意味着消除了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的激化不可避免。马克思的“两个必然”论断并没有过时。
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依然是私人所有制。虽然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经济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没有任何改变,仍旧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社会的生产资料,这会继续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相冲突,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只要这一固有矛盾还在,资本主义社会还会一如既往地暴发周期性经济危机。
传统的经济危机发生在实体的工业经济中,然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体工业经济在不断萎缩,国民经济逐渐虚拟化、金融化,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经济危机在当前条件下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将会更广、破坏力也会更强。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通过自身调节来彻底解决,最终必然会为社会主义所替代。
2.工人阶级仍旧被剥削、压迫,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高福利政策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前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难以为继了,因为“高福利”来源于高额的财政开支,最终导致资产阶级政府面临债台高筑的局面。为了摆脱债务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必定会向无产阶级下手,削减社会福利待遇,这必将会引起社会民众的愤懑,激化阶级矛盾,加剧社会阶级冲突。
有人认为,“人民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全民持股热潮使每个人成为了资本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复存在了。这是赤裸裸的谎言!工人持股对生活条件改善确实有积极作用,但在本质上,这不过是资产阶级收买工人的手段与伎俩罢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3](678)
虽然平民百姓都持有一些股份,但他们的股权总数同资产阶级握有的股权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有资料显示,1983年,美国10%的富裕家庭持有全部股票的89.3%,而其他90%的普通家庭所握有的股票仅为10.7%。同时,股权分散化使得资本家能够以更少的股份来控制整个企业,这又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剥削能力。在社会总财富的分配中,工人所得到的只是几根香肠,而资本家则拿走了一大只火腿,社会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社会生产资料仍旧被资产阶级占有和控制,资本家的剥削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阶级矛盾也无法调和,无产阶级最终必然会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
马克思在“两个决不会”论断中为社会主义的胜利补充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其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完毕;二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发展成熟。我们必须从这两个条件中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到“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1.资本主义的发展潜力尚未耗尽。在列宁时代就已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竟然能够在世界革命浪潮中死里逃生,并在当代社会仍表现出较为强劲的生命活力,说明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在资产阶级政府的计划干预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从当前来看,资本主义在短期内是不会灭亡的。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相对稳定性,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也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不仅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中间还经历了多次封建主义复辟。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苏联、东欧剧变就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对于这一事实,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
2.资本扬弃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我们还应看到,当今资本主义内部已经产生了新社会因素。事物总是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否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民持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独自占有,股份合作制公司的出现也使得资本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化形式,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4](495)资本的这种扬弃就是资本主义在自我否定中孕育的新社会因素,是“两个决不会”论断中“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增强,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化趋势,资本必然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旧社会内部的新社会因素也会越来越多。新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地冲击、否定资本主义的肌体,在量变上的积累必然会产生质变,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会在资本主义内部发展成熟,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我们对此要怀有信心,但也要认识到,量变到质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还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