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
——“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侧记

2020-12-11任晟姝

美育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育转型艺术

雷 雷,任晟姝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持续纵深推进,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等,高校美育工作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国家对高校美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对“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希望。[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并在讲话中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4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指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即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3]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为何,美育课程应如何重塑,是否应设立美育学?如何确立美育的教育形态、概念、范畴、理论架构,成为广大美育工作者亟待厘清的问题。

2020年5月3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协办,《美育学刊》杂志提供学术支持的“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在云端举行,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美育工作。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何关系?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4]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有三个方面,即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提升专业艺术教育与改进艺术师范教育,可见高校美育的发展重点落脚于艺术教育,但当前美育与艺术教育混淆严重,辨析二者之间究竟是何联系成为美育研究者开展美育工作的基础。

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周星教授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和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高尚趣味、审美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以德育人的人格教育,与传统艺术教育重视技巧的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只有推出美育学才能很好地解决二者混淆的问题。周星教授提出美育本身有“大美育”和“小美育”之别,“大美育”是德智体美劳中的概称,“小美育”是审美教育欣赏的理论范畴,但中间还有一大块交叉空地,应做好高校美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交融性分析,在新文科背景之下将美育渗透到不同学科特别是文科的专业教育中,实现审美心性提升。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教授认为美学是人类对审美时间抽象概括的一种理论和学问,而美育则是利用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培育人类审美的心胸、眼光、情绪以及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不仅覆盖艺术教育,更覆盖着一个人的整体性培养,目的是要发展一个人完善的人性,使一个人能够超越自我,超越一般的物质文化,实现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同时,要为整个社会培育和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追求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德胜教授认为当前对美育的误区偏向两个极端:或是将美育功能放大以期实现道德规训效果,以致异化了审美的人性指向,异化了美育内在的精神滋养和引导作用;或是将其单纯简化为艺术教育,更多是以知识化功能开展美育活动,把美育碎片化,孤立为技术性割裂的孤岛。王德胜教授提出,美育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来实现,使人成其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目标,但不应受限于艺术教育,美育应以培育和发展完善人的成人能力为核心,强调在熏陶中滋润个人自觉,这也是美育与一般知识教育最大的区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与过度娱乐化思潮已经造成民族精神和美育的双重滑坡,高校的美育往往默认艺术教育为基本途径稍显片面,深入研究中华美育精神,汲取中华艺术文化的精髓,能切实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美育与艺术教育概念的区分,也将进一步为高校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的完善提供方向。

二、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与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美育不仅对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增强文化自信与建立文化强国也起到协调推动作用。虽然高校美育的加速提质已经不断完善,但美育仍是素质教育工作中亟待补齐的短板,为改善高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态,当代美育正处于生态转型阶段,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也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

从当代美育转型层面来看,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山东大学原校长曾繁仁教授认为只有实现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才能使美育真正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也就是培生态文明时代之根,铸生态文明时代之魂。曾繁仁教授从理论作用、哲学基础、审美对象、审美类型四个层面阐释了生态转型的内涵。即从理论作用来看,从传统的个体情感教育转型到包括生态伦理的人类终极关怀,关怀自然万物的生命共同体;从哲学基础上看,从传统人类中心论转型到生态自然,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转移到敬畏自然;从审美对象上看,从传统的艺术审美转型到自然审美,从区分性审美转型到融入性和敬畏性审美;从审美上看,从共通性审美转移到地方性审美,从单一性审美转型到多样性审美。曾教授指出,当代美育实现生态转型的原因既是时代需要,又是精神需要,既是美育提升建设的需要,又是中国当代美育改革的需要,是对传统美育的超越和契机改造,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美育时代,是对现代主义的人类中心论进行反思与超越的时代。

从高校课程转型升级层面来看,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教授认为,当代高校美育普遍以普通艺术教育课程为基础,并向四个维度进行转型升级。第一,由知识教学为主向知识教学和艺术体验活动相结合转型。美育作为情感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感和美感为主要任务,应坚持在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过程中完成教和学的任务,通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从单纯的鉴赏向学习一门艺术技能转变、小班化教学、课内课外俱乐部制结合这四种形式,用美育特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情、良好的气质和高雅趣味,提升人的品位。第二,由艺术学习为主向艺术学习和人文熏陶相结合转型。我国传统优秀艺术作品当中蕴含着丰富、积极的人文内涵,应充分发挥优秀艺术作品的价值,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注重人文熏陶。第三,由中西结合向突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转型。向西方艺术学习的同时珍视本民族文化传统,既要增加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比重,又要高度重视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和民族民间艺术,如书法、篆刻、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第四,由人格教育向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相结合转型。人格教育以德性培养为核心,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应鼓励公共艺术教育的老师们,去积极地启发和激励学生,把学习艺术和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相结合。

当前新冠疫情泛滥,不由得使大众反思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关系,美育的生态转型是时代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转型升级大多还是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用审美教育来支撑美育,虽能避免一味地满足知识性训练,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对于重塑美育课程来说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美育体系。

三、美育学学科建设应向何处行?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从所属的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已经实践检验十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美育学是否应该成立为一门独立学科,以便有针对性地测评教学效果?是否应纳入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强化督导和培养人才队伍?这些问题也引发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激烈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教授认为当前美育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师资严重匮乏,美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缺乏规范指导,美育学学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建立美育学学科十分必要。应以美育理论的先行研究为美育学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思考如何从美育学的维度和人才培养的类型角度来探讨美育学学科的建设。同时,范教授指出从美育学维度进行学科建设的四个可行的方面。第一,在艺术专业教育中来加强美育,提升不同门类艺术学子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内涵。第二,高校美育应结合通识教育理念,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尊敬和理解差异,在跨学科中产生知识。第三,针对社会美育紧缺的迫切境况,应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具有高层次美的意涵的优质资源,并提供能在各类艺术空间中开展公共美育和社区美育的专才。第四,当前应着重完善中外美育历史论、方法论,特别是中华美育精神的研究和实践,思考美育教学的条理化与系统化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在雅各布逊提出的言语沟通六要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全球化时代美育模型八要素:美育传受者、美育受传者、美育文本、美育语境、美育符码、美育媒介、审美文化传统、审美生命政治。这八种要素加在一起,在美育受传者之间展开,在美育语境中变化,在美育文本间的对话,依靠美育媒介、美育符码、美育传统建立起数字全球化时代美育模型。他认为传统的美育方式与数字全球化时代的美育模型,亲密感和疏离感交替,自由感和规训感结合,随着数字全球化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愉悦感和孤独感的渗透也会结合起来。同时,王一川教授还提出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对策建议。第一,强化美育分类教育。分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两类学生实施美育,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强调跨门类的艺术教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人文教育等;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坚持兴趣美育,进行广泛、多层次的未来领袖人才培养。第二,突出半隔离状态下学生间共存、学习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在新时代、数字全球化时代共存并接受美育。第三,充分利用和开发数字化资源,如美术馆、乐团、剧团等数字艺术资源,以公益或非公益的形式实施高校美育。第四,在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时,更加注重阐发其中信仰教育以及灵魂养成的当代意义,以中华美育精神“培根铸魂”。

周星教授认为当前高校美育师资团队和课程设置的薄弱正是缘于缺乏归属感和坚强体制的支撑,只有加强对美育课程和美育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才能逐渐转换这种观念和现状。他指出美育应面向新文科建设的背景进行提升、突破和强化,一方面坚守对各艺术学科自身原有传统成熟体系的尊重,另一方面对网络和智能时代给予充分的吸收,使得新文科背景下的美育能顺应时代和实践需要。同时,也应加强关于美育前后端口的认识,厘清美育的前端基础和延续发展。以美育学或者相关新的建制为核心来确立高校审美教育的同时,对于其前端中小学的审美教育,应加强艺术、技能、审美意识、审美精神等的教育,对于其后端人类社会应保持跨阶段美育的持续性,发展社区教育和成人美育等。

仲呈祥教授则认为美育学科建设不宜操之过急,要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要与时俱进,由于美育与其他学科既并列又涵盖的特点,应将美育作为一种实践互动和实践培养,如果考虑不完备的话,可能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作用与问题并存。

高校美育工作的学科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框架、研究课题、培养方式等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确立,还需要高校美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校美育模式。不同的专家视角启发着高校美育在新文科背景下的美育工作方向,注重艺术与多学科交叉,注重跨文化对话,将优质资源纳入美育内容中来,形成更为完善的美育教学体系,尽快取得高校美育的突破性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

猜你喜欢

美育转型艺术
论公民美育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