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德育说教 重视习惯养成
2020-12-10全红
全红
在老师们的日常交流中,常常会谈到这样一个话题,那就是学生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时间,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仍时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
近两年来,我有机会深入小学中高年级段,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接触到许多生动的育人场景,在此梳理出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以协助老师们找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一、真实场景再现
场景1:某一天恰逢我是值日教师,中午正检查各楼层班级是否有序,突然听到有学生喊叫:“有人往外跑!”我顺着声音往校门口看,只见两名保安拦住一名学生,该学生强行要往校外冲,口中声嘶力竭的大叫:“让我出去!”事后经了解得知,该同学因不遵守纪律被班上的小干部记了名字,因而大发脾气,并撕烂了小干部的本子,班主任上前制止其损坏同学文具的行为并与其沟通时,该同学即冲出教室,要强行离开学校。
场景2:某班一节书法课即将下课,突然发出一声尖叫:“不给就是不给,你要怎么样?”我朝着声音看过去,一名男生情绪激动,有大打出手的架势。通过班主任了解才知道,该男生向某女生借了一支毛笔,女生要把毛笔要回去自己使用,这名男生却不答应,认为借给他了就归他使用,旁边有学生说该男生做得不对,就起了冲突。事后班主任对我说:“我现在都不能离开班级,一离开教室,就可能出事。”
场景3:某天我正在办公室办公,突然听到不远处的教室里有人大叫:“干什么?”我赶过去一看,一位老师正在发脾气,情绪几乎失控。原来是因为有多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无视老师的存在,在课堂上随意讲话走动,老师多次劝说不听,最后老师没能控制住情绪。
虽然不能一一列举所有学生出现的现象,但是在真实的学校场景中,以上3个实例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二“纸上谈兵”有违德育目标
学生难管所折射的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的缺失。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归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目前学校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班主任教育工作、校内外各类教育活动等。
虽然我们一直主张“德育为先”,但在现实的教学及活动中,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为了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各种活动为了达到技能训练的目标,往往都把德育内容当成了锦上添花的空洞说教。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把相关的德育规章条例背下来,然后做几张测试卷。内容记得滚瓜烂熟,测试分数相当高,认为这样德育工作就做好了。可是学生行动实践起来却大相径庭,背的是热爱劳动,却连自己教室卫生都不愿意做,回到家里更是“一根草都不捻”;背的是知错就改,但犯了错误老师如果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就拒不承认;背的是有序排队,做的是蜂拥而上;学的是诚信,而对相关部门下发的调查问卷都拣好的说,而不管是否与事实相符,导致调查信息失真,影响部门决策。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背德育”和“考德育”方式的作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知,但其总归是浅表性的,只有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中,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效果,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文明”检查来了,组织学生再次背诵检查内容并随时做好接受检查的准备,检查完毕,一切回归自然。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不仅对学生诚信品质的養成造成极大挑战,还无意间向学生渗透了“形式主义”的教育。我们有些看似“善意的言行”,做的却是与德育目标相反的事情。
三、德育盼知行合一
正本清源,我们不仅要深刻学习领会德育的实质,更重要的是“行胜于言”,在行动实践中落地生根,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在排队中学会讲秩序,在与人相处中学会与人相处。尽量避免“说德育”,落入光说不练假把式的俗套,如同一个品德试卷笔试满分的学生,在生活中却出现这样那样的品德实践偏差。
学生道德认知以及道德行为形成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而实现道德自律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家长自身的行为示范是最为完整而鲜活的教育资源,直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回归到真实场景,我们还可以看到咋咋呼呼的管理者、大声呵斥的教师、易怒的家长,似乎声音越大,孩子就听得越清楚,也会产生好的效果,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好的习惯没能养成,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却极度紧张。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期待的是“和风细雨式的德育”。好的德育呈现的是一幅润物无声的恬静画卷,而不是一片“宣讲式”的喧嚣场景。必须充分发挥校内外多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努力减少难管学生的数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