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顺县: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教育公平

2020-12-10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和顺寄宿制全县

本刊记者

和顺县地处山西省东陲,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辖5镇5乡、176个行政村,总人口14.4万。近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找准政策的实施点、平衡点、对接点,科学整合教育资源,打响了和顺教育改革攻坚战。全县中小学校由1999年的330所撤并为50所,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办学效益显著增强,走出了推进山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和顺实践”。

一、政府主导,牢固均衡发展战略地位

和顺县围绕优质协调和公平普惠两条主线,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促进城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一是抓保障。政府牵头成立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和顺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以及县委教育工作领导组会议定期听取全县教育工作报告,研究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教育发展任务提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议程,举全县之力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有序推进。

二是定政策。教育均衡发展是和顺县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战略性任务,和顺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和顺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2019-2021)》《和顺县教职工编制和人员调整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布局规划、条件保证、教师配置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是重投入。教育项目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十年间,和顺县投入学校基础建设资金达5亿元,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占全县GDP比重连续五年超过国家4%的投入目标,基本实现了教育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统筹实施,夯实均衡发展基础要素

和顺县本着“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中学向县城集中”的原则,乡镇校做强、城区校扩优,全方位保障学生“有学上”和“上好学”。

做强乡镇校。全县中小学高标准推进办学条件改善,补足短板,对标创优,加大“改薄”力度。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级标准,提前完成了教育部“20项底线”要求中“过九成”的目标任务。全县师生实现“1人1桌1椅1电脑”,信息化建设均实现了“班班通”,校园安全监控、开水供应以及水冲式厕所改造覆盖率达100%。校容校貌“一校一案”,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优化寄宿制学校。坚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与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相结合。近三年,和顺县投资6441万元,新改扩建2所寄宿制小学、1所寄宿制初中和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城中村、城郊村增加了150个小学学位和900个初中学位,保障了41个搬迁村村民子女就学应收尽收。

均衡城区校。一次规划,分布实施。县城东南、西北、西南三个方位分别设立3所单办初中和4所单办小学;人口聚集区单设2所小学和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充分满足适龄儿童就近上好学的需求;均衡布点7所幼儿园,新建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县城内基本形成了均衡布点、整体协调的新格局,小学与初中接轨,满足学位需求,从根本上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

三、提质增效,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成效

全县围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资源,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党建引领。成立了教育工委和纪工委,理顺中小学校33个党(总)支部隶属关系,实行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推进党政一体化管理;实施“双优培养”和“三亮三比”工程,发挥优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动效应,引领保障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顺利推进。

二是强化师资。建立总量控制、动态核编定岗的管理机制,实施教师双向竞聘、“二八分割管理”和薪酬奖励评价体系,解放教育生产力。近三年,全县预算教师年均工资收入比公务员高出4932元,累计为农村学校招聘教师达441名,初中、小学教师初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14.5和17.9个百分点,教师交流比例超出市定指标10%,实现了学科教师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内部优化升级。

三是综改引擎。率先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八项教育改革,促进办学模式向一体化发展、全方位育人、多元化评价转变,形成了以课程、文化、实践、管理、活动为基本育人途径的“和顺特色”。部分薄弱学校以“家庭教育校本特色”破题,探索“日托制弹性放学”模式等,扭转了招生難的困境,强弱学校间的差距缩小,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持续提升。

近5年来,和顺县有38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上千名学子考取“985”“211”等重点高校;中考教育质量综合评估率先挺进“全市第一军团”;小学教育呈现出“一校一特色、校校有亮点”的局面。

猜你喜欢

和顺寄宿制全县
疯娘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山区乡村步班邮递员唐和顺:12年翻山越岭22万公里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