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昭王,蛮夷世界的『圣王尧』

2020-12-10刘勃

环球人物 2020年23期
关键词:子期吴国国君

刘勃

孔子周游列国,在南方倒过一些霉。最著名的是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在陈国、蔡国的土地上,一度断了粮,所谓“夫子厄于陈蔡之间”。

《史记·孔子世家》说,幸亏孔门中的外交家子贡找到了楚昭王,楚国大军开过来,孔子这才脱困。

楚昭王听说孔子是圣人,打算封给他“书社地七百里”。有农户的富裕地区会进行户口登记,这叫“书”;會立有自己的土地神,这叫“社”。这样的地方,就叫“书社地”。“里”是社区,25户人家为一里。

也就是说,楚昭王打算封给孔子17500户人家——楚国果然是南方大国,豪阔得不得了。

但这个时候,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国)子西说话了。

子西问楚昭王:“楚国的外交官,有子贡这种水平的吗?”“没有。”

“楚国的大臣辅佐您,有达到颜回这种水平的吗?”“没有。”

“楚国的将帅,有像子路这么勇猛的吗?”“没有。”

“楚国的各部门负责人,有像宰予这种水平的吗?”“没有。”

子西于是说:“当年楚国是周朝的封国,子爵罢了,有方圆50里的领地。现在孔子称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要申明周公、召公的业绩,楚国还能世代保全方圆数千里的伟大国土吗?再说,当年周文王在丰,周武王在镐,都不过是百里的地盘,最终却成了天下的王。现在您给孔子土地,他又有贤能的弟子辅佐,这对楚国来说恐怕不是福分。”

楚昭王就作罢了。这年秋天,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史记》里这个故事,可信度存疑。在孔子心目中,最古老的圣王是尧舜,“三皇五帝”这个提法,孔子时代还没发明出来呢。所以,这或许是后来儒生为了吹捧祖师爷而编的故事。

关于这一年,《左传》讲了另一个故事:南方的吴、楚两大强国都兵临陈国,战争一触即发,孔子当时在陈国,近距离观察了这场对峙。

孔子40岁前,北方基本是太平岁月;40岁后,见识了不少战事,但大多水平很低。这趟来南方,他虽然没有亲见当年吴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的惨烈大战,但战后十多年的景象,仍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现在,吴、楚大军近在眼前,尤其是吴国,军阵之整饬、战术之灵活、出击之迅猛、杀戮之凶残,都是中原诸夏的战争中根本想象不到的。

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就要来了。在肆虐的兵戈面前,孔子宣扬的礼乐仁爱,显得毫无力量。

可是另外一些事情,又让孔子对周礼有了一点信心。那就是楚昭王和子西等人的关系,还有楚国和陈国等小国的关系。

子西是楚昭王的臣子,也是楚昭王的哥哥。

楚昭王是楚平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本该是自己的嫂子。当年,楚平王从秦国为太子熊建娶妻,看见准儿媳漂亮,就自己娶来,生了楚昭王。

楚平王去世时,楚昭王年纪还小。有些大臣想拥立楚昭王的庶兄子西即位,可是子西坚决拒绝了。

后来就到了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的那段恐怖日子。楚昭王虽为国君,但是大权旁落,根本做不了主,一度流亡,下落不明,生死不知。

子西害怕楚国失去抵抗吴国的主心骨,就打出了楚王的旗号。后来,他听说楚昭王还活着,就毫不犹豫地把王号撤掉了。后来,楚昭王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怀疑过哥哥有野心。

楚昭王逃到了随国,吴军把随国团团围住,让他们把楚昭王交出来。这时候,楚昭王的另一个哥哥子期挺身而出,决定替楚昭王去死。

幸好这时候随国决定,要不惜代价保护楚昭王。曾经,随国是楚国的敌人,后来成了它的附庸。随国对楚国有很多怨恨,但在生死关头,却表现出附庸对宗主的忠诚。

随国人对吴国说:“随是个小国,能够存续到今天,是楚国人保全了我们。我们之间,世世代代都有盟誓。如果有了危难就不遵守誓言,随国就是背信弃义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也是没有资格侍奉吴国的吧?”

后来,楚国为了表达对随国的感激,送给随国一只镈(音同博)钟——也就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里最大的那只。

同样忠于楚国的,是孔子此刻所在的陈国。当时,陈国也面临着选边站的问题:是追随没落的楚国,还是投靠吴国这个新强权?

这种关系国运的选择,陈国国君不敢独断专行,于是召开国人大会,投票表决,结果相持不下。这时,有个陈国贵族发言说:“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

楚国虽不好,也不会没事就屠杀人民。吴国却是战争狂人,追随它,就会每天陷于战争,民生凋敝,曝露于旷野的尸骨将如草莽一样,实在看不出追随吴国有什么好处。

这才一锤定音,陈国选择继续追随楚国。也正因为那一年的选择,16年后的今天,吴国才来进攻陈国。

看到陈国危急,楚昭王决定出兵。

其实这个时候,楚昭王的身体很不好。几年前,他得了病,占卜的人说,之所以得病,是黄河的河伯在作怪。

楚昭王没有理会,楚国的大夫们觉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就请求在郊外祭祀。

楚昭王说:“三代时规定,祭祀不超越本国的山川。长江、汉水、睢水、漳水,是楚国的大川,是福是祸,不会来自这些之外的地方。我虽然没有德行,也不会得罪黄河之神。”他到底没有去祭祀。

这一年,天空出现红色的云,像鸟一样,夹着太阳飞动了整整三天。楚昭王派人到洛阳,请教周王室的太史,这是怎么回事。

周太史说:“这是上天要降下惩罚到楚王身上。如果祈祷的话,可以转移给楚国的令尹和司马。”当时楚国的令尹是子西,司马是子期。

楚昭王说:“把腹心的疾病转移到胳膊、腿上,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不是有大过错,天会惩罚我吗?有罪就接受处罚,转移它做什么呢?”他到底也没有为这事祈祷。

现在,吴楚两军对峙。按照当时的习惯,当然还得占卜。占卜和吴国作战的胜负,结果是不吉;又占卜退兵逃避吴国,结果还是不吉。

楚昭王说:“那就让我战死吧。当年吴国攻入我国都城,我们败过一次;今年再打败仗,真不如一死。陈国是我们的盟友,我们抛弃它;吴国是我们的仇人,我们逃避它,那也是不如一死。一样都是个死,还是死在仇人之手吧。”

楚昭王吩咐,自己死后,传位给哥哥子西,但子西坚决拒绝。楚昭王又让位给子期,子期也坚决不答应。最后,楚昭王决意让位给另外一个兄弟子闾。连续推让了5次,子闾终于答应了。

楚昭王准备作战,他的病情却发作了,在一次组织进攻的时候,不幸去世。这时候子闾说:“我们国君舍弃自己的兒子而让位给别人,我们这些做臣子的,难道敢忘掉自己的君主吗?我答应即位,是顺从国君的命令,这是合乎礼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应该让国君的儿子即位,这也是合乎礼的。两件合乎礼的事,都是一定要做的。”

于是,子闾和子西、子期两个哥哥商讨定策,立了昭王的儿子熊章即位,也就是楚惠王。

这些事让孔子惊叹:“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他把楚昭王比作上古的圣王尧。

孔子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是说夷狄即使有君也不如诸夏,还是感叹诸夏倒不如夷狄有君?大概无法有确定的结论,我倾向于后者多一些。

所谓“有君”,是一种符合周礼的理想的君臣关系。孔子周游列国,见过那么多尔虞我诈、关系混乱的君臣,只有楚昭王和他的兄弟们,最接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之道;也只有楚国和陈国、随国的关系,最像那位“正而不谲”的齐桓公主导下的国际关系。

然而,地处南方的楚国,却是公认的蛮夷。这里还应该提一句吴国。楚昭王在军中死了,岂不是吴国出击楚军的最好时机?

但是吴国退兵了。此时的吴国君主,已经是夫差了。夫差和之前的吴王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他非常希望自己表现得像一个华夏的君主,要尊周礼、守规矩。人家国君去世,不能乘人之危,应该撤兵。

不管多么野蛮的国家,只要和华夏打交道时间长了,都会在礼乐文明的照耀下,人心变得柔软,行为变得典雅,谁说周礼没有力量呢?

孔子想过住到蛮夷世界去,他觉得,只要有君子在那里,鄙陋是不存在的。孔子又说,一个人生活起居端庄谦恭,处理事情严肃认真,对待他人尽心尽力,即使到蛮夷社会,也还是行得通的。

不管世道怎么变,经历多少次改朝换代,礼的精神,总是不会变的。孔子觉得自己可以预见到遥远的未来,他说:“虽百世可知也。”

猜你喜欢

子期吴国国君
重逢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师旷劝学
吴国平
转身①
香樟(诗歌)
狂泉
一所学校 一名老师 一辈子坚守
狂泉
粮食也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