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三月桃花潭
2020-12-10明子
明子
桃花潭,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从语文课本上一首李白的诗《赠汪伦》而得知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读到这首诗时兴奋无比。阳春三月,和风拂煦,桃花盛开,姹紫嫣红,如醉霞飞云般争奇斗艳。站在校园里,几缕阳光斜射在我单薄的身上。我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穿着圆领窄袖红长衫的李白,正向桃花潭走去。而那桃花潭就镶嵌在群峰之中,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宛如人间仙境,我不禁心旷神怡,深深陶醉于这秀美的山野风光之中。
写这首诗,李白五十五岁。公元755年,安徽泾州(今泾县)有一个叫汪伦的人,他是个土豪,曾为县令。他久闻李白名望,生平最大的心愿就是与李白对酒吟诗,一睹诗仙斗酒诗百篇的潇洒风采。但他得知李白素来高傲,不问人事交情,加上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又是一个小辈,怎么才能请到李白呢?终于有一日,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敬亭山漫游的消息,觉得机会来了,便灵机一动,妙笔聘书,邀请李白到家做客。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果然李白大喜,有花有酒,以景会友,岂不是开心之事,便欣然而至。此时的汪伦,高兴万分,岸边久候相迎,设宴热情款待。酒过三巡,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点明“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真相。于是,笑着对李白:“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店主姓也,并无万家酒店。”两人相视,开怀大笑。李白笑曰:“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也快事。”汪伦见李白果然是“诗仙”风度,更加钦佩不已。留数日离去,临走时,汪伦依依不舍,踏歌相送,为此,李白写下了这首赠别之诗。从此,桃花潭便名声大震,而李白与汪伦之交也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
故事不讲了,且来说诗。
先说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 诗句一开始,便自道姓名,自叙将行,自营离别情景。当李白登舟将要离开之际,心里却多了些落寞之感。他摆摆头,叹了口气,不过,很快被桃花潭那江南美景所吸引,眼见绿树桃花,耳闻翻飞的鸟啼,动静相映成趣,美极了。他的感官全部被调动起来,微风过处,有隐隐花香在鼻尖上缭绕,似乎有和煦的阳光从碧蓝的天幕上泼洒下来。
鸟鸣再悦耳,耳力有限;山村环境再美,停留不可能变为永驻。所以,“乘舟将欲”四字,便表现出李白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不禁揣度,诗人李白纵使外表文弱纤细,也必定是个胸怀宽广、气魄阔大的大男子。单从这句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个性,更能看出他才高八斗。
再看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情与景相合。“忽闻”一词打破了这将行之际的沉寂环境与落寞的心理定势。突来的一股歌浪冲入耳鼓,以惊疑的心理循声望去,歌声越来越近,迅速地判断为汪伦与村人连手踏地高歌。为己送行,心理由压抑而突发为高昂,身心为之一舒。
此时不妨依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正当李白将要乘船离去,忽然背后传来一阵拖着长音且古老的歌谣,李白一看,原来是汪伦带领百余名乡里乡亲,赶到渡口为他送行。他们手拉着手,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合着节拍,歌声悦耳,情深一片,为李白载歌载舞。顿时,这种热烈而又淳朴的送别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李白,他的双眸湿润了……
李白激动不已。首二句是叙事,写送行场面。尤其是运用了内涵丰富的意象,“将欲”与“忽闻”一一对应,有神有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表达了诗人对“踏歌”这种古老而又朴素的送行方式的惊喜之情,情景相生,短短十四个字就勾画出一幅离别的画面。
不仅如此,这首诗漂亮之处就在,紧接下来的两句诗便笔锋一转,转得相当陡,却不露痕迹,仿佛顺势而为,跟前面的两句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诗的后二句便转为即景抒情。因为在这之前已经写了李白在乘舟待发之时,汪伦踏歌相送。这样火热的送别场景,诗人怎么能不激动万分!李白的那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自然而然也就显露出来,同时为李白整首诗的完成也夯实了基础。
读到此处,我们便知道,李白从第三句开始,将构“诗”视角从叙事转向对汪伦的那份感激之情和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在似雨似雾、丝丝缕缕的江南,獨有的桃花潭与青弋江相连,潭水江水,互通有无,深度千尺,永不干涸,而岸边杏花粉白,桃花灼灼,在三月的春风中绽放。这就是李白乘舟的地方——桃花潭。
李白不动声色,无赞赏,似乎只是在写眼前。但就是“深千尺”三个字,精炼概括却无限丰富,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触动了李白的心,更难忘汪伦的情深义重,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可见李白对汪伦的感谢之情有多深。紧接着便过渡到结句。
诗的最后二句妙就妙在诗人不用比喻而用比物的手法来抒发诗人真挚又热烈的感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都不及汪伦来为他送行的情谊。“不及”二字恰到好处的勾连,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潭水,使得李白与汪伦的情谊更加生动形象而美妙,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也妙在“不及”二字上。潭水已“深千尺”了,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有多深呢?的确耐人寻味。
那么,李白为什么在桃花潭只留了几天对汪伦就有这份真挚的情感呢?
史料记载,李白于唐天宝末年,坐永王事,不幸,受牵累,由翰林供奉流夜郎,释归。李白游泾县,正值他政治低谷,急需栖隐与友情来舔舐受伤之心。而李白访友其中一站就是居住在桃花潭畔的万巨。万巨是李白结交的好友,相识多年。他博学多才,到处游历,结交名士,就是不愿为官。李白游桃花潭时方离二十里地的漆林渡(现在的章家渡)就咏诵一首《早过漆林渡寄万巨》的诗。而此时在泾县任县令的汪伦,凭他的水平和交际能力,要认识万巨根本不是问题。于是李白来泾县游玩时,他受邀与万巨一起作陪。这期间,李白写下了《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刺滩》《石壁山》《罗浮潭》《扶风豪士歌》等诗。汪伦、万巨也作诗相和。
正在兴头上的李白,竟被汪伦的妙语蒙住,一挥手便来到了桃花潭。李白旅行时仙气十足——他骑着一头小毛驴,手里拿着酒壶,腰间挂着宝剑,身着一袭白衣,活像仙人下凡。在桃花潭数日,汪伦天天美酒款待,陪他游览,登山、荡舟、看花、望景。正如李白所写:“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过汪氏别业》)虽然只是过往中的一幕,但足以说明汪伦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由此得出结论,在李白沦为阶下囚的那种情况下,人人避而远之,可汪伦却不一样,他重感情,他念李白才华,更喜欢李白的诗。哪怕最终他因李白而惹火上身,他都愿意,这便是汪伦当年对李白的感情。而李白对汪伦的感情亦是如此,李白怎能不记住人在落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呢?所以说,两个感情真的人才能碰到一起,这么一碰,就是一首千古流传的佳句。
因此,从几十年前那个早上开始,这首诗就高踞我私人的古诗排行榜之首,我喜欢的不是这首诗叙事上的表达,而是手法上几乎无人能及的才华。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李白是个通才,他不仅诗写得好,还兼具了电影、绘画和小说创作才华。
绘画使用大色调,大色块,色彩鲜丽,可泼墨,可工笔;立体感强,画面开阔,选景典型,于尺幅纳江海,凭数骑驭万乘。
小说跟电影类似。单说电影,李白老先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熟稔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短短二十八个字,银屏的基调、造型、效果、节奏、闪回、跳切……全都有了。短短二十八个字,浓缩了多少细节和情感。“忽闻”谁人听得到?“深千尺”谁人看得见?李白用蒙太奇的手法,尽皆收束到眼前。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诗歌,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精炼,每一个字都可以敲开来,当很多个字、很多句子用,而在字和句之间,又能附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景、人、物、事件。只要合情合理,加多少料都不为过。
这首《赠汪伦》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字面上都像在叙事,没有出现任何景色。是不是就没有呢?没有景哪还有诗!景无处不在,景躲在诗句背后衬托和打望眼前的人与事。在这首诗里,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衬托和打望的是眼前“踏歌”与“汪伦送我情”。于有我中无我,于无我中有我,这是创作的一大原则。
这首诗繁荣滋盛的外观和内涵,其原发点在游地“桃花潭”三个字上。从古至今,“桃花潭”这三个字都像个端庄贤淑、温情款款的淑女,写到笔下带劲,读在嘴里悦耳,放在心头滋润。
今天的桃花潭,是位于安徽省泾县以西40公里桃花潭镇翟、万二村之间。每逢三月天,粉红色的桃花盛开,弥漫着整个“桃花潭”,成为名副其实的“十里桃花”,达到一步一景,步步是景的景象。
不过,只要说到或提及“桃花潭”,就无需多加思考。它定会被绿色环绕,古木苍翠,藤萝交织,鸟语花香,水深碧绿,清澈晶莹,翠峦倒映,山光水色……诸般景象,纷至沓来。由这些物件构成的桃花潭,寄托了多少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因为这首诗的缘故,我终于在那年的三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桃花潭,一睹这流芳千古的诗意之潭。
当年的“踏歌古岸”如今已修成一座巧夺天工、古色古香的两层阁楼,仍然能“闻”到从楼阁里传出的那种带有节奏的踏歌之声。在不远处,即与“踏歌岸阁”隔潭相望的便是一幢三层楼的怀仙阁,耸立于垒玉墩上。它依山临水,飞檐叠出,气势挺拔。踏楼而下,穿过半圆形门洞,便是桃花潭。
那潭中的水啊,静得好似一面大明镜,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清得可以看见潭底的沙石、水草,看见潭里的鱼儿在快乐的游动、嬉戏着;水绿得仿佛可以与晶莹剔透的翡翠相媲美……真好似“鱼在云中游,鸟在水中飞”,仿佛踏进了一座精美的山水画廊。
潭的两岸,依然像千年前那样,粉嫩的桃花灼灼艳丽,如同姑娘脸上那般高原红一样,成千上万,争先恐后地朝着阳光嬉笑:有的含苞待放,饱胀得仿佛随时都要破裂似的;有的只是花骨朵儿,好像正在孕育着实力,待到怒放时给人们一个惊喜!不同的是,那时诗人写此诗时,号称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哪有呢,可如今桃花潭已成为千亩桃园,名正言顺成了潭中的“桃花之王”。每逢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就会远道而来欣赏这妩媚妖娆的桃花和享受这山水田园生活!
最后,想在古街老巷中寻找那曾经的“万家酒店”,闻一闻当年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和的浓浓酒香。刚迈步走进不久,在一条幽深的巷陌中,找到了“万家酒店”。不过,当年黄色的牙边酒旗不见了,只有酒店门前被人踩踏而留下的大坑,它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在风雨中独自守望。但如今却大不相同,山乡水乡,村村镇镇,乡村城市,到处酒旗招展、酒香扑鼻。
夕阳西下,月挂长空。
次日清晨,大地尚在沉睡中,一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我梦中的宁静,犹如几个声部合唱时那浑厚的和声。我披衣起床,来不及洗漱,三步两步来到桥头,静静地享受着,只属于江南水乡的意境。
啊!好一场浓雾!如一层乳白色的轻纱,在峰峦山谷间缓慢游荡,朦胧而迷离。远看,氤氲的白雾在山顶上连缀成片,不见峰岭只见山腰;忽而又在山腰处上下萦绕升腾,就像是一根乳白色的玉带,从山腰处一圈绕过来,瞬间被高峰留住。而飘散的云雾在小气流的牵引下,穿山入谷,时而回旋,时而舒展,在水山之间,沟壑之上。感觉自己不僅在云来雾气之中,更感到峰海群山,巧石奇松都像活了起来。宛如步入了天宫仙境,的确令人称奇。
天空渐渐泛白,又是三月桃花潭。远处的怀仙阁,隐约其中。翟村、万村,还有不远处的踏歌岸阁,都罩在轻纱似的迷雾里,成了淡淡的影,像一张定格的照片,美不胜收。就在此刻,我仿佛看见了一叶扁舟,缓缓地离开东园古渡,忽而隐现在桃花潭江心,船头一位衣袂飘飘的白衣仙人,正抬头向踏歌岸阁张望,倏忽,这船就滑进乳白色的帘幕之中……
这份宁静,让我恋恋不舍,这份美丽,让我流连忘返。我还是不由得想起,华夏大地上的古镇多如牛毛,可谓各有各的特色,但仅仅因为李白的一首以赠别表达真挚深厚友谊的诗篇,而使它名扬天下的地域却寥寥无几。所以,桃花潭恐怕是中国文坛史上最为传奇、最重情谊,也最具典型的一个成功范例。
您认为呢?
责任编辑 黄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