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区域材料的投放策略
2020-12-10杨蓉
杨蓉
区域活动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及幼儿发展水平,创设活动情境,投放活动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等进行自主性活动。材料作为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学习探索活动的媒介、载体,能引导、支持幼儿的活动。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着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作为教师,应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对区域材料进行有策略的投放,让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培养其自主选择、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能力。
一、基于“需要”,投放与幼儿成长相适应的材料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幼儿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在现实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有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著名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切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换言之,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只有基于幼儿的内在需求,才能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数学区域活動中,教师发现大班幼儿对物体的长短、大小、粗细、高矮等已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说明大班幼儿在数理逻辑、空间观念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水平。教师必须考虑提供的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幼儿,让材料具有暗示性,推动幼儿的发展。如在数学区域活动排序中,教师根据幼儿数理逻辑和空间概念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投放了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熟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并给幼儿以积极的活动示范:将蛋按照大小不同的顺序排列、按照颜色的顺序排列、按照ABAB特定的顺序排列、按照ABBABB周期顺序排列,等等。幼儿通过深度观察,理解、感悟到排列的规律,并能将理解的规律通过操作呈现出来。
投放材料,不仅要与活动目标相适应,而且应当能引发幼儿与之互动,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因此,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有的放矢。只有基于幼儿内在需要的材料,才能富有教育性、针对性。活动中,要增强幼儿对材料的认知,引导幼儿主动操作材料,从而提升幼儿的参与意识,让幼儿的区域活动达成教育目标。
二、基于“生活”,投放与幼儿经验相贴合的材料
幼儿的活动智慧来自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投放与幼儿经验、生活相贴合的材料。只有与幼儿的经验、生活相贴合,才能唤醒幼儿的活动兴趣,才能调动幼儿的活动潜质,让幼儿卷入到活动中去。贴合幼儿经验、生活的材料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召唤力,能让幼儿的活动变得主动、积极,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信、体现自能。
生活化的材料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因而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可以由师幼共同展开。幼儿园每一个班级,都可以建立一个“生活材料库”,引导家长和幼儿积极参与向生活材料库中投放材料,让生活化的活动材料不断丰富。相较于其他材料,生活化的低结构材料往往更接地气,这类材料具备收集方便、投放多变、玩法多样和创造多维等特点,如生活中的贝壳、竹子、瓶子、筷子等都属于生活化的低结构性材料,将它们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能变废为宝。如幼儿投放的各种洗发水瓶子,可以组建一个小小的“理发店”;幼儿将小时候穿过的小衣服带过来,可以组建一个“时装超市”;将幼儿爱吃的“点心”投放进美食街,可以组建一个“食品博览会”;幼儿捡来的秋天的落叶,可以用来制作一个个别致的“书签”,等等。基于生活的材料能与幼儿发生积极的互动,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与生活性材料的对话、交往中获得一种创造的体验。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结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关联性越大、匹配度越高,就越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对幼儿的经验建构促进作用就更大。同时,生活化的材料还能有效发展幼儿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资源再生意识以及自我服务的意识等。
三、基于“发现”,投放与幼儿兴趣相匹配的材料
幼儿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因此,投放的材料要能唤醒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积极发现和探索的意愿。如果一种材料对幼儿不具有吸引力,就不能引发幼儿的积极探究和发现。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添加的策略、组合的策略等,让材料富有吸引力,让材料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小班幼儿在散步时发现厨房门口晒着的面粉,好奇地围观,教师便在小班美术活动区域中投放了面粉这一材料,同时给幼儿提供了水、擀面杖、剪刀等材料,引导幼儿的美术创作。有幼儿向面粉里加了水,搅和成白白的“牛奶”,撒上黄色的小花,变成了黄花牛奶;有幼儿将面粉加水揉成条儿,搓成拉面;有幼儿联想起自己爱吃的食物,将面粉搓圆压扁做成芝麻烧饼;有幼儿将面粉搓成元宵,放在碗里,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制作。当幼儿对面粉的兴趣消淡后,教师又投放了颜料水,幼儿将颜料、水倒在面粉里,和成彩色的面团,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植物等。对于幼儿来说,能借助面粉这样的材料,创造出新的造型,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对此,幼儿乐此不疲。
基于“发现”,教师要在把握幼儿认知水平、情意态度的基础上投放材料。要关照不同的幼儿的需求,兼顾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力差异和发展需要。要及时对材料进行动态调整,让材料不断涌现出新意。一方面,投放的材料本身要具有丰富性,另一方面,可以对投放的材料进行拼搭、组合、变式,从而让投放的原材料迸发出新的勃勃的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基于“主题”,投放与幼儿发展相关联的材料
幼儿的生命发展是投放材料的旨归。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研发相关的主题,根据主题投放与幼儿发展相关联的材料。根据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活动最优化理论,幼儿的活动应当永远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投放材料应当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投放材料的主题,不仅要引领幼儿的发展,而且要聚焦、关注幼儿的短板,弥补幼儿发展的不足。
教师在中班幼儿数学活动中发现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比较薄弱。基于此,教师在中班区域游戏活动中,投放了许多的几何图形、画笔、剪刀等。通过引导幼儿画图形、剪图形等活动,识别常见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通过观察性识别、操作性识别等“数学——美术”联姻区域活动,幼儿逐渐感悟到了图形的特征。有的幼儿认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而圆、椭圆的边是弯弯的,摸上去滑滑的;有的幼儿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角是尖尖的,而椭圆、圆等图形却没有角,等等。瞄准了幼儿的认知短板,投放相关联的材料能让主题活动更具实效性。此外,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既要让后进的幼儿“吃得了”,又要让先进的幼儿“吃得饱”,从而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获得发展。
幼儿的活动智慧源于投放的材料。通过幼儿需要性材料、生活性材料、发现性材料以及发展性材料的投放,引领幼儿运用感官积极参与,并主动和材料“对话”,才能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受、体验到成功,同时获得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