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植物科学创新研究 及知识传播的支撑平台

2020-12-10李柏海

林业与生态 2020年10期
关键词:迁地专类植物园

李柏海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从1985年建园伊始,在湖南省林业局的坚强领导下,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始终坚持科学研究这一立园之本的理念,在创新研究与知识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其中,科研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迁地保护和拯救了一批区域性珍贵稀有和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建园以来,已成功收集保育了208科906属4500种植物,引进和培育约5000个植物品种,其中珍贵濒危树种178种。成功迁地保育极小种群植物9种。此外,还攻克了银杉、观光木、绒毛皂荚等42种珍稀濒危植物和极小种群植物的繁殖关,尤其是突破了银杉在低丘正常生长的难题。先后救护、驯养野生动物120余种9万多头(只),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人工种群繁育基地。

二是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市场价值和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35年来,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共取得研究成果近400项,其中近50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近40项,制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近20个,发现并命名新物种15个,通过审(认)定或国际登录的植物新品种及良种20余个,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撰写专著12部。

三是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省部级研发平台。建有长株潭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级)、国家杜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优良林木快繁研究中心(省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中心(省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省级)、蓝莓研究发展中心(省级)5个科研平台。建有曾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湖南省森林和湿地生物多样宣传教育中心”、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黄腹解雉种群繁育基地”。建设了一个5000多平方米的科研展览温室。建成了15个植物专类园,正计划将杜鹃园和樱花园打造成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专类植物名园。

四是打造了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团队。植物园科技人员占在职总人数的75%,其中高级职称57人,博士5人,二级研究员3人、三级研究员6人,博导2人、硕导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

经过多年积累,植物园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三个不够”:“科研在某一领域的研究集中度不够、科研成果在社會上的显示度不够、成果转化对林业生产力的贡献率不够”。植物园的科研究竟该如何突破不足?如何定位?如何找准方向和重点?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是经国家科委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科研事业单位,科学研究是最重要职能和责任。植物园的园地不但是植物资源收集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科学研究的场所,还是自然环境展示与植物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以科学植物园为目标,将植物园建设成为植物科学创新与知识传播的支持平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认为植物园下一步的科研创新与科普工作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树立“四面八方”的建园理念,坚持园内科学研究的“三大原则”。“四面八方”的建园理念即:多样的植物种类并具科学的植物管理系统、丰富的科学内涵并具完备的传播设施、优美的园林景观并具特色的植物专类园区、显著的地方特色并具传统的文化特征。这一理念应该作为我园“省市共建、免费开放”后,回归“迁地保育、科研科普、生态休闲”这一主业,建立科学植物园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园内的科学研究工作思路必须坚持三大原则:服务于全省林业发展需要、服务于园内专类园和景点建设、服务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二是加强科研学科布局与重点学科领域建设。启动省、市及地方多方共建,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提升中亚热带植物研究水平,实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真正打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通道,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未来省植物园科研研究领域应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城市生态监测与修复研究、珍贵林木与花卉种业研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治5个方向。重点学科领域建设将主要涉及植物学、林学、生态学及植物保育、遗传育种、园林花卉、城市生态、风景园林、野生动物保护与救护等,主要有植物分类学、保护生物学、引种驯化、植物鉴定与考证等30个研究方向。同时,要着力强化科研团队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并加强国际合作。

三是加强科研场地与设施建设,打造优质科研平台。立足植物园特色,以平台促保育能力提升和学科研究发展。今后将努力打造:迁地保育研究中心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珍贵林木与花卉种业中心,核心种质资源库,国家级城市生态定位站等科研平台。重点完善与提升的科研场地与设施将有:科研温室建设,科研实验室建设,植物专类园建设,科研苗圃建设。

四是要加强植物园理论研究,提出植物园建设规范,依托湖南省植物园联盟,引领全省植物园发展,构建起区域性植物迁地保护框架。按照“1+2+3+N”的思路,建立和完善“湖南本土植物迁地保育全覆盖体系”。“1”是湖南省森林植物园,“2”是两个分园:怀化中坡分园、郴州南岭分园。“3”是三个植物学研究站:桑植八大公山工作站、城步南山工作站、宜章莽山工作站,N是N个研究站。实现“万种园”的迁地保育目标,达成不包含重复保育物种累计保育1万种以上。新建代表本地植物区系特征的专类园,加强植物科学记录与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物种保存、管理的科学性。

五是科研科普与旅游相结合,全方位开展知识传播。组建研学旅行中心,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对标周边学校科学教育课程,结合植物园特色,研发精品科教课程,组建高水平的科普教育、研学旅行团队,构建完善的科普教育体系。聚焦自然教育和植物科普,在全园范围内营造“大自然书院”整体环境氛围,向大众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弘扬植物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作者单位:湖南省森林植物园)

猜你喜欢

迁地专类植物园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美国南部植物园专类园主题设计∗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杭州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推广应用
国内首个汽车再制造专类展“亚洲再制造展览会”在广州举办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现状及展望研究
专类植物园中植物景观营造分析——以南昌滨江月季园为例
北京地区专类植物景观应用状况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2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