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农耕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

2020-12-10吴春花

科教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农耕育人农业

吴春花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8)

1 提升涉农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迫切需要

2017 年10 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纵观全局,无论是科技引领支撑,还是人才推动保障,归根到底核心竞争力都在人才,必须引导农业高校、涉农专业和院校定向培养的大学生自愿投身“三农”事业。

笔者研究比较了近3 年江苏省内涉农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报发现,涉农高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持续低于60%,而选择返乡涉农创业或就业的比例更低。

同时,笔者走访调研了涉农高校、涉农专业600 名大学生发现,涉农大学生毕业后肯定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仅为19.93%,有38.66%的学生不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13.75%的学生肯定不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专业认同低,缺乏对专业前景的自信。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都迫切需要大量优质的农业人才,如若农业类高校培养的涉农大学生都不愿意返乡或涉农就业创业,就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发展乃至行业、国家的发展都是很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提升涉农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并将其引向农业行业是高校、社会也是个人的头等大事。

图1 未来会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如果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是否能将更多的涉农大学生引向农村?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本文从提升涉农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着手,探索通过增强农耕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以期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才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2 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2.1 影响因素

通过中国知网CNKI 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题目含有“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等字段,共搜索到96 篇文章。综合研究分析了文章,不难发现对于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研究者们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一类主要从学生自身因素、专业就业前景、学校环境、社会舆论、家庭环境等5 个方面来阐述,还有一类是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来研究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但无论是从5 个方面还是从3 个维度,其共同之处就在于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都包含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

个人方面主要表现在性别、人格特质、自我认知、专业了解、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等;家庭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实训、专业认知、专业难易程度、就业前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等;社会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舆论、政府重视程度、城市规模、就业区域等等。每一个要素对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2.2 提升路径

在《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现状与提升路径探索研究》一文中,笔者对专业认同的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专业认同就是专业认识、情感和态度的移入过程,是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社会价值后,愿意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自愿选择专业相关就业或创业的积极态度和自信行为。”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首先就要让认同教育被重视起来,提升自我认识、专业认识,个人、家庭和社会都要提升认同教育。通过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加强培养方向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特色的专业文化等方式强化专业认同;其次就是要营造良好的专业、职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增强环境内的专业文化认同,这同样也是文化的认同和渗入。归根究底,提升专业认同首先就是要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价值认同,是对特定范围内的“文化体”和“文化群”的共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认同,是适应规则、服务社会发展甚至推动和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

2.3 农耕文化与涉农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文化自信以现实发展的巨大成就为支撑,体现在对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巨大信心。”对于涉农专业的学生而言,增强农耕文化的认同对于涉农专业大学生而言是必要的提升专业认同的方式。涉农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源自对农耕文化的自信,是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光明前景的信心,和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从而为塑造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整体形象夯实专业认同。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所谓农耕文化就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自身娱乐,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①农耕文化是一种基于悠久历史的文化,是民族生命力、文化生命力的延伸。习总书记说“农耕文化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农耕文化不仅是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在和未来对过去的延续。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价值观自信,农耕文化自信包含了学生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增强农耕文化自信必然能提高学生专业认同。从高校育人角度论,文化育人即高校在对人才进行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行业、地域文化等优势,通过文化教育发挥以文化人功能来满足当代大学生内在精神需要,最终使被培养者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使其全面发展的效益关系,更能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战略。对农耕文化的自信必然要求涉农大学生透过文化的呈现形式来把握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促进个人文化自信和专业认同的双提升。

3 增强农耕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3.1 研究推广农耕文化,促进学生对农耕文化认知的提升

提升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自信,就是提升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信。自信源于认知和热爱,要提升农耕文化自信,首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访谈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认为农耕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太少,生活中也很少见到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只有老师偶尔会在课堂提及,鲜少去读相关的书籍。

笔者统计了知网上关于农耕文化主题研究的论文发现,近年来,学者们关于农耕文化主题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也可见对农耕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强。但是从具体数字看来,最多的2018 年也刚刚超过400 篇。由此可见,涉农大学生对于农耕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一方面是我们对这方面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推广还不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们对于农耕文化的漠视、忽略或不感兴趣。目前,多地政府、高校、学者们纷纷都在积极谋划、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保护传承研究农耕文化。比如:打造农耕文化园、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等赋有农耕文化韵味的场馆等,设置农耕文化墙、二十四节气宣传栏、开展农耕文化论坛、举办农耕文化周活动等学术文化活动,大大地提高农耕文化的普及度。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农耕文化园、诵读农耕诗词、聆听学者讲座等加强了对农耕文化的认知。

图2 知网统计关于农耕文化主题研究的论文数量

3.2 打造文化优质载体,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认同

在访谈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学生对于农耕文化的了解是较少的,半数以上的同学听说过农耕文化,但是80%以上的涉农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农耕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因此,我们要首先了解“农耕文化”是什么,才能知道自己要去学习什么、传承什么。虽然百度词条上给出的“农耕文化” 的概念,还是比较简单明了的,但是因为学习生活中不需要这样的概念输入,也少有人问津。因此,要将农耕文化融入涉农大学生的生活,就必须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高校亦如是,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凝聚涉农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心,才能让农耕文化及文化产品变成青年人的“新时尚”。

多所涉农高校都在积极传承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农耕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校园文化作为教育机构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高校育人中一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高校要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自身特色出发,将增强师生文化自信,继承、研究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作为谋划开展各级各类农耕文化活动的初心和宗旨。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及社团开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活动,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创意性地引入农耕农耕元素,以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浸润和影响学生,打造特色农耕文化品牌活动和作品,增加了师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了专业自豪感,坚定投身农业、建设地方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线上农耕文化博物馆、实体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将原始农耕动作与体育健身相结合,开发“农耕操”,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验农耕活动;建立农耕文化类社团、组织农耕诗词大赛、编排农耕文化舞蹈、传唱农业生产中的歌谣,用特色文化产品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开展礼祭泰伯活动、水乡妇女服饰展示、农产品品牌设计和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农耕文化在校园内活起来、火起来,学生的专业情感得到了自然提升。

3.3 构建文化育人课程模块,促进农耕文化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

传承中华文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都被定位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校园文化活动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切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阵地。为更好地发挥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的育人作用,2016 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后,高校掀起了一轮自我改革。立德树人应为集专业能力、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于一体的全面育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高校所认可。

专业教学与文化育人,不再是高悬于彼此头上的空中楼阁。而是要将促进两者紧密融合,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迁移能力培育的同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涉农高校、涉农专业而言,要将文化育人与专业教学的紧密融合,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人文素养培育主渠道,将农耕文化内容融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文化育人的总体设计,构建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育人课程模块,嵌入学生的专业知识板块中,将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道德观以及与农耕相关的农业生产、农耕民俗及民间文学带入到大学课堂。把课堂教学作为人文素养培育主渠道,不是简单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或插入农耕文化的历史沿革、发展过程,分层次对不同对象进行农耕历史文化的教育普及,形成“三阶递进”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与办学理念“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沉浸式、体验式地了解和掌握农耕文化内涵。比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景观设计类课程,尝试将传统农耕文化、江南园林文化和香山帮文化传承、技艺的精髓,通过VR 技术,将江南园林的造园过程完整地呈现在师生眼前,让学生了解历史、体会文化的内涵,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以达到提升涉农专业学生情感认同的效果,增强专业体验和认同。

3.4 打造独具特色的实践项目,让农耕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农耕文化包含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用养结合的耕作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睦邻友好的社会观、勤俭持家的生活观等,②在掌握农耕文化内涵之后,要精准地推进农耕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农耕文化自信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情感认同、专业态度,而外化于行的实践项目推动了学生走近农业生产实训的现实,要通过专业实训、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结合紧密,将学生与农业农村结合起来,引导其最终投身“三农”事业。一要将用养结合的耕作观与创新创业活动、专业实践、社会服务和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师生科技团队筑园、师生承包责任田等形式,将“用养结合”劳动教育理念融入认知实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系列实践中设置劳动环节,锻炼学生劳动服务能力。二要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专项活动,植入“传承创新基因”,融入育人过程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追求和综合素养,提升劳动参与性。三要组建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农耕文化传承等大学生文化实践团队和志愿者服务项目,开展三下乡及社会志愿服务,通过教师跟踪指导、团队自主设计方案、前期培训演练、实践活动实施、考核交流宣传等项目化运作,使学生自觉成为农耕文化的传播者。四要与企业共建,将传统文化、职业精神、文化体悟等放到行业、区域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为学生从事农业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注释

① 百度词条https://baike.so.com/doc/5336147-5571586.html

② 王佳星等. 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现代价值探讨[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11):20-23.

猜你喜欢

农耕育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农耕初体验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