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2020-12-10李基强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反酸计分白术

李基强

(四川省屏山县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5350)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食管腔同胃液过度接触,导致出现胃食反流症等,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多伴有吞咽困难、反酸等症状,且胃肠道有典型的不舒适感[1]。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4例,均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37例。参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3~75岁,平均(42.36±2.0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36±0.14)年。实验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2~76岁,平均(42.35±2.05)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37±0.16)年。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①有反流症状;②内镜下可能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③食管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若存在烧心、反酸,可作出初步诊断,内镜检查若发现排除其他原因的食管病变(如胃糜烂)可确诊。存在典型症状但胃镜检查阴性者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治疗如效果显著,可确诊。症状不显著者应结合内镜检查、24h食管pH监测及试验性治疗综合分析诊断。

中医诊断分型:①胃热炽盛型:胃痛急迫,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②肝胃不和型:胃脘痞满、呃逆、胁肋胀痛、嗳气频发、情绪抑郁或烦躁、舌苔薄白,脉弦;③脾胃气虚型:胃痛绵移、空腹更甚,进食则缓,喜按及热,吐酸水,乏力,手足冰冷,大便多溏,舌质淡且脉细;④胃阴不足型: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不舒,吞酸嗳腐,吐后缓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胃食管反流疾病诊断标准[2];②符合中医辨证分型标准[3];③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中途退出研究;④伴有意识障碍。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上海信宜药厂,国药准字H20031292)10mg,日2次;枸缘酸莫沙必利片(江苏豪森药业,国药准字H19990314)5mg,日2次。

实验组加用中医治疗。①胃热炽盛型予降逆消瘅汤。药用黄连6g,延胡索、桔梗、吴茱萸各8g,半夏、旋覆花、枳实、茯苓各10g,白术12g,陈皮、党参、竹茹各15g。②肝胃不和型予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15g,枳壳12g,白芍12g,炙甘草6g,当归12g,白术12g,生姜15g,茯苓15g,薄荷10g。③脾胃气虚型予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药用党参15g,茯苓12g,半夏9g,枳实6g,厚朴9g,白术12g,陈皮12g,木香6g,甘草6g。④胃阴不足型予益胃汤加减。药用沙参12g,冰糖3g,玉竹9g,麦冬15g,细生地15g。结合实际病情作相应加减。加水400mL煎至250mL,日1剂,分为早、晚2次饭前温服。

两组均持续治疗60天。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多项症状改善,随访3个月、6个月复发情况。

多项症状改善情况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进行评判,症状包括胃灼热、反酸以及吞咽困难,将中医症状程度划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反流性疾病问卷(RDQ)。①按发作频率计分:按照反食、烧心、反酸及胸骨后疼痛进行症状统计,无症状为0分,症状频度低于1周1天、1周1天、1周2~3天、1周4~5天、1周6~7天分为5个级别,分别记为1、2、3、4、5分。②按症状程度计分:统计上述4种症状,1分为症状不明显,需在医师提醒下方可发现;3分为症状较为明显,可使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仅为偶尔服药;5分为症状明显,不仅会直接影响日常生活,还需长期服药;症状介于1~3分为2分;介于3~5分为4分。③症状积分=症状频率计分加症状程度计分,各症状最高为10分;症状总积分为症状积分总和,以40分为总分。

用SPSS21.0软件分析,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RDQ总分下降大于等于80%。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RDQ总分下降50%~79%。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RDQ总分下降小于50%。

5 治疗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段症状总积分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症状总积分比较 例(%)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胃灼热 反酸 吞咽困难实验组 37 治疗前 3.15±0.48 3.18±0.51 3.13±0.50治疗后 1.23±0.35*△ 1.38±0.29*△ 1.31±0.28*△参照组 37 治疗前 3.16±0.47 3.20±0.49 3.15±0.48治疗后 2.05±0.52* 1.98±0.51* 2.18±0.60*

两组随访3个月、6个月复发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随访3个月、6个月复发比较 例(%)

6 讨 论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需要将促胃动力、抑制胃酸分泌以及保护胃黏膜等干预作为基础,从而改善胃灼热、反酸等多项症状。同时,还能够对食管黏膜损伤进行修复,从而帮助改善胃肠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主要病变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胃主受纳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机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呕吐酸……属于热”。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泄肝安胃”的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说明病机主要是胃气上逆,肝脾不调。当以和胃降逆、疏肝调脾为治疗原则。柴胡、半夏、陈皮可疏肝和胃、促进胃肠蠕动以及避免反流;木香,白芍具有行气、抑酸以及止痛功效;茯苓、白术具有健脾功效。脾胃郁热型应以清热降气、健脾化痰为主,肝胃不和型应以疏肝解郁、宣畅气血为主,脾胃气虚型应以疏肝理气、健脾温中为主,胃阴不足型应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为主。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可获得更好效果,体现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4]。除此之外,还需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不吸烟、饮酒,并控制咖啡以及巧克力等摄入量,以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反酸计分白术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基于单片机的中国式摔跤比赛计分器开发设计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