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镜中心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2020-12-10赵欢欢
赵欢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的手段,在医院中主要是用以控制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对患者的危害[1]。在当前医疗的发展下,各种内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够大大提高疾病的确诊率,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均具有积极的作用[2]。在操作过程中内镜需要与患者的组织、体液接触,若医务人员操作不当、器械清洁消毒不到位、或环境消毒不够等均造成一定的感染风险。因此,内镜中心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何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是有效控制感染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96例2018.01~2018.12本院呼吸内镜中心患者进行研究。抽调48例列为对照组,另 48例列为研究组。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1~73岁,平均(49.56±5.12)岁。研究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22~74岁,平均(50.45±5.22)岁。两组基础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1)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在发生感染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2)研究组:护理风险管理:根据内镜中心的工作流程进行护理人员岗位分工,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在感染科的指导下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主要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计划阶段:明确管理目的、目标、工作计划;执行阶段:定期检查内镜消毒状况,分析存在和潜在的风险事件因素,并实施干预措施;检查阶段:对检查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效果;处理阶段:对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以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1)识别护理风险:病区环境划分中未明确区分病患通道和工作人员通道;内镜清洁消毒不到位;消毒液经过严格保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2)制定管理计划:对内镜中心的布局重新规划,区分医务人员、患者、污物转运3条通道;根据感染管理相关条例制定内镜操作相关流程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手卫生、内镜消毒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以及自我防范意识;重视细节管理,包括消毒液存放规范、内镜清洁消毒技巧的培训、加强对环境的消毒等;加强手卫生管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及内镜生物监测合格率,采用目测法对150件内镜进行检验,包括内镜表面、内镜腔、附件、水槽4个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数据计算采用SPSS 22.0软件,以“x2”对检验结果进行表法,“%”表示为计数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感染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院内感染。
2.2 内镜生物监测合格情况
对照组:内镜表面132例合格,合格率为88.00%;内镜腔131例合格87.33%;附件135例合格,合格率为90.00%;水槽130例合格,合格率为87.33%。研究组:内镜表面149例合格,合格率为99.33%;内镜腔147例合格98.00%;附件148例合格,合格率为98.67%;水槽147例合格,合格率为98.00%。(x2=10.817、8.375、7.033、8.375,P=0.001、0.004、0.008、0.004)
研究组内镜表面、内镜腔、附件、水槽生物监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上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医院感染已成为评价医院服务质量的指标之一[3]。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呼吸内镜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呼吸内科疾病的感染问题涉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与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需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控制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
本文对部分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该组内镜表面、内镜腔、附件、水槽生物监测合格率均高于常规护理管理组,且未见患者有感染情况的发生,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内镜消毒的合格率,有效控制感染。护理风险管理相对于常规护理管理来说,能够识别风险事件从而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避免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从而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5]。护理风险管理首先通过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及规范,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进而根据取得的效果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以便下一次进行改进,对护理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另外还重视每一个环节的细节管理,能够将风险事件的消极处理变成发生前的积极预防,从而有效控制感染,提高护理质量。
由此可见,在呼吸内镜中心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内镜消毒的合格率,有效控制感染,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