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梁巘《评书帖》对当代书法批评的意义
2020-12-10张广冉
张广冉
梁巘字闻山,号松斋,安徽亳州人,为清代乾隆时期颇载声誉的书法名家。梁巘的书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随笔日记《评书帖》中,是其殁后由他人搜罗辑成,主要囊括了对执笔法、临摹观、朝代书风及书家品评等方面的阐发,虽是随笔,但这种随意性却透露着其独有的艺术灵光,对后代研究当时的书法审美、风格、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评书帖》直面书家作品本身,对于晋唐明清书家优劣的品评,入木三分,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以下试举例为证。
梁巘《评书帖》中直言颜真卿书法:“颜书结体喜展促,务齐整,有失古意,终非正格。”1在梁巘看来,颜书结体宽绰、齐整,但正是这种规矩使得颜书有失古意。从历史看,颜真卿一直以来是书法史上楷书的重镇,并以其高昂的人格气节标立于古代书坛。如清代书家傅山言:“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2回望傅山所处的时代,明清易代,家国兴亡,文人的气节风骨尤为凸显弥漫。显然,颜真卿忠臣之风骨成为傅山品评颜书的基点,并为傅山甘为遗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傅山对颜书的品评带有极强的伦理色彩。但是从书法本体来看,颜真卿楷书并不是无可挑剔的,米芾《海岳名言》:“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3不仅仅对颜真卿有微词,米芾又言:“欧、虞、褚、柳,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4显然,米芾对唐代工楷书的名家均持否定态度,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不计工拙”的创作心态影响下,北宋楷书不兴,行草书成为书坛主流,并以突出表现书家己意,挥洒书家性情为旨趣。因此,面对唐代楷书的整齐划一,“安排费工”自不可免。可见,米芾对颜真卿楷书的品评是基于北宋时期的创作背景及创作心态,抛开颜真卿忠臣义士的气节,直面的是作品本身,这与梁巘对颜书的品评路径是一致的。
除了颜真卿外,梁巘《评书帖》中对王铎、张瑞图的品评如下:“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只为名家。张瑞图书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休。”5不无例外,王铎背负有“贰臣”的标签,张瑞图被划为阉党的序列,在政治上他们深受责难,正如王铎“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6的极力申辩,但梁巘规避了历史上对二人的政治偏见,并没有因人废书,从书法作品本身给予了王、张客观公允的品评。清代文人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也持同样的论调,他言:“明自嘉靖以后,士夫书无不可观,以不习俗书故也。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7
自宋代以来,书品与人品的并举是衡量书法优劣的重要维度,南宋姜夔《续书谱》言:“风神者,一须人品高……八须时出新意。”8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言:“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9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亦言:“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10士大夫饱受儒家修齐治平的教诲,经过历代沉淀,气节、品行、风骨成为士大夫的立身操守,因此将品格修为列为书法品评的重要依据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书法学习的首务是必备精湛的书写技术,没有技术的支撑,书法就会变得毫无价值。而品高是对古代士大夫的道德、气节、人格的修养与约束,因为在道德的自律和修为过程中,艺术审美的能力(包括认知、接受、鉴别、创造等)并不能天然地附带和拥有。11因此,品高是不能直接转化为书法的创作实践,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当代书法从古代的精英艺术走向大众艺术,书法创作风格多样,繁荣热闹,办展览、搞笔会、出集子、作研讨等等,这些活动将书法从书斋中的自娱转换成了展厅中的共赏,往往能聚集群体,形成所谓的“圈内人士”,他们相互站台、彼此捧场,当然,在这里面有崇尚经典,学综百家的优秀书家,但是不客气地讲当代书坛所呈现出的文化缺位、标准模糊、盲目跟风、抄袭制作等问题依旧很严峻。书法批评不敢讲真话、心口不一,导致书法批评陷入了尴尬的“失语”境地。所以,批评者面对作品时的“失语”,转换为对作者本身伦理道德的评价,诸如此人学养丰厚、品格高尚、提携后俊、教化人心等等附庸,以此来填补书法批评的缺位和抬高作者的书写高度。而真正的批评是用饱含温度的真挚关爱来提升彼此,不仅仅是褒贬得失,更不是一味的吹捧与赞歌。另外,所谓的“贰臣”、阉党、遗民等等身份在当代的政治生态中是不复存在的,我们不能奢望每个人都争当道德楷模,但人心的真善美依旧是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换言之,当代社会的群众基础受教育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古代,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人格锤炼都提升了我们的胸次,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道德修为是经得住考验的。回看梁巘《评书帖》中对颜真卿、张瑞图、王铎等书家的评价,就规避了伦理道德对书法品评的干扰,他从书法本体出发,直面作品,兼及优劣,才能做出更贴切的评述,这对当代书法的批评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梁巘在《评书帖》中除了规避道德伦理对书法品评的制约外,还突出表现了其书法品评异常简炼的文风,如“欧以劲胜,颜以圆胜,孙过庭书多滑,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等,笔者以颜真卿和董其昌先后为例,挖掘梁巘品评背后的理论依据。
先说“颜以圆胜”。北宋朱长文《续书断》言:“自秦行篆籀,汉用公隶,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工(颜真卿)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12元代郝经在论书中言:“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13梁巘《评书帖》中也言:“智永、虞世南、颜鲁公书折作转笔,又间参篆籀。”14以上论据都指出了颜真卿楷书深得篆书的笔法渊源,我们从其楷书作品《大唐中兴颂》和《颜氏家庙碑》中可窥一斑,颜真卿将筋骨隐匿在笔画之中,沉稳厚重,不露锋芒,同样暗合了孙过庭“篆尚婉而通”的论调,显然,颜真卿楷书笔法与篆书用笔旨趣是相一致的。除此二家外,清代候仁朔《候氏书品》载:“鲁公虽尽变晋法,其用笔之活,布置之工,严整中饶具润泽,何物田舍翁有此文明耶?惟学颜法者当求之润泽,勿学其严整,非严整为书家可少,颜法之不易到不在此也。”15候氏所言的润泽指的便是颜楷书的圆融、丰盈与宽博,这同样与篆书的内旨相通。可见,梁巘评颜真卿“颜以圆胜”并不是简单随意地用一个字来概括,背后有学术依据的支撑。除了高度的概括,梁巘还有深度的开掘,就像前文提到“颜书结体喜展促,务齐整,有失古意,终非正格”,像梁巘这般品评具有学术高度又兼具问题意思,批评才会变得有意义。
再论梁巘评董其昌“香光书弱”。朱履真《书学捷要》言:“明之季世,人效董思白,用羊毫软笔,作软媚无骨之书而言也。”16冯班《钝吟书要》言:“董思白不取遒健,学者更弱俗,董公却不俗。董宗伯全不讲结构,用笔亦过弱,但藏锋为佳,学者或不知。”17朱履真从书写工具入手,得出学董书者用软羊毫使得书风软媚。软指的是用笔不刚健,不雄强,正如冯班言其“不取遒健”,董书虽弱但不俗。由此可见,梁巘言“香光书弱”并不是他一人独创,和其他书家的品评有共通之处。在书法史上我们一般认为董其昌书法“以禅喻书”,在书写上用笔虚、用墨淡、章法空,营造出了虚灵的审美意趣,并且是华亭书派的代表人物,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毋须多言。如果梁巘仅仅用“弱”来评判董书,这显然是不够精准,甚至还有点讥讽诋毁之意。但梁巘又补充道:“祝、文、董并称。董蕴藉醇正,高出馀子。祝气骨过董,而落笔太易,运笔微硬,逊董一格。”18可见,梁巘对董其昌的评价要胜过祝允明。他用一个“弱”字道出了董其昌书法暴露的问题,言辞犀利简炼,同时又作了必要的补充,有根有据,既不是捧杀亦不是棒杀。而反观当代书法批评,文风浮夸的现象尤为突出。批评者惯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并依附上家学、师承等看似高端的“佐料”,使得批评变得富丽堂皇。事实上,此类批评模式刻板、雷同,换一个批评对象同样也能成立。所以,上文举梁巘对颜真卿、董其昌之品评,正是当代书法批评所或缺的真知灼见。
综上所述,梁巘《评书帖》对当代书法批评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其一,批评一旦被人情绑架就会言不由衷,当代书法批评应尽力排除伦理道德的纷扰,批评应带有问题意识并直面作品本身。其二,当代书法批评文风要简炼,行文要显而不浅,既要有学术的高度,又要有叙述的深度,切记空疏浮泛的溢美之辞。三,真正的书法批评是包含深情、温度与关爱,是助推书法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应尽力打破当代书坛各种门户之见的偏见,用批判的、理性的包容之心来审视出现的种种书法现象。批评是工具,不是武器,捧杀与棒杀都不是批评的价值所在。因此,利用好批评这剂良方才能缓解乃至解决当时书坛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书法的未来才能行稳致远。
注释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82.
[2]崔尔平点校《明清书法论文选·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457.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363.
[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362.
[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76.
[6]转引自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8.
[7]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95.
[8]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392
[9]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740.
[10]黄君.毛万宝.《中国古代书论类编》[G]//上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717.
[11]郑晓华.书法家的修养与创作[N].文艺报,2016—5—12—(6).
[1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324.
[13]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175.
[1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80.
[15]黄君.毛万宝.《中国古代书论类编》[G]//上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880.
[16]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06.
[17]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57.
[18]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