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脑外伤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2020-12-10李春华陈远朝胡丽芬
李春华,陈远朝,胡丽芬,赵 静
(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手术室,北京 100085)
由于交通事故比例的不断攀升,致使急诊脑外伤手术患者的人数急剧上升。医院主要技术科室为手术室,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并且此科室同样会存在安全隐患,若医务人员忽视了手术护理工作,会产生差错事件,对患者产生一定的伤害[1]。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而言会耽误其治疗时机,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而言会出现死亡,以此发生医患纠纷。此次研究分析急诊脑外伤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并找出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安全隐患
1.1 无较强的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无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急诊脑外伤手术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仅仅重视护理技术及急救,将法律意识忽视,因没有讲解重要内容引发纠纷事件。
1.2 救治隐患
因科室人数配备不足,使得手术隐患防范异常,包含急救准备、手术麻醉、手术类型、手术意外事件及麻醉类型等。术前护理人员若与家属沟通不到位,未完善准备手术前相关工作,提升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
1.3 手术室隐患
护理人员自身。护理人员无较强的责任心,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抢救不及时。术前治疗用药出现错误、未完善准备手术流程、物品、器械设备、未加强自身的无菌观念以及手术操作异常等,均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
环境问题。因急诊脑外伤手术未确定手术时间,致使无充分准备,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并不合理,手术人员人数较多,并未定时清洁净化系统,护理人员未及时实施湿式清洁打扫,以此提升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护理经验。因护理人员护理经验不足,出现操作不完善现象,同时护理人员护理自身的业务能力及技术不佳,无法和医生进行良好的配合及抢救,使得患者出现皮肤灼伤现象,延长苏醒时间[2]。
2 应对对策
2.1 增强护理安全和法律意识理念
医院应举行相关知识讲座,包含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提升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义务的认知。护理过程中需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依法进行护理,尊重、维护患者自身权益,同时,也需保护自身权益。
2.2 加强护理规章的制定力度
制定相应的护理规章制度及相关操作流程,检查时可采用奖惩制度。对急诊手术室而言,需依据查对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完善抢救设备及急救药物的准备,确保护理安全,有效减少护理危险[3]。据患者实际病情和出血位置进行相关准备,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安全检查,以免手术护理过程中出现配合错误事件,或损伤物品等。与此同时需定期归纳总结手术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创建奖惩制度及合理体系。
2.3 提升护理人员素质水平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学习业务方面知识,如果为新入院护理人员或者资历较低的护理人员,在对其实施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由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需要拍摄急诊脑外伤手术过程内容,使其了解急救流程内容。科室内如果新到设备,护理人员需要经过技术人员培训,指导护理人员操作,并对其操作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在急救过程中可以正确操作,以免在抢救时产生意外[4]。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将风险主动告知给患者及其家属,指导患者提供自身真实病情。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其自身的责任心,以健康宣教方法将治疗依从性的意义告知给患者。
2.4 避免烫伤以及灼伤
电凝器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规范应用,固定放置电刀。如果患者手术位置较为特殊,需要将海绵垫放置在肢体处,不接触金属物,以免产生烫伤。避免化学药物灼伤包含酒精、双氧水以及碘酒等。
2.5 加大环境管理力度
科学布局。急诊手术室布局需要科学合理,如果急诊脑外伤手术患者出现感染性症状应在指定手术室手术,完成手术后需要依据感染手术处理原则对房间中的物品进行消毒。
手术室消毒管理。完成手术后需要严格消毒手术室内的地面以及空气,每日进行一次空气消毒,每台手术期间需要进行30分钟消毒。
手术室微生物监测。护理人员需要正确评估监测指标,当指标产生超标后需要对引发超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予以相应的解决,控制菌落数至正常范围。急诊脑外伤手术室需要确保清洁,并且准备可以即刻进行手术,此外对于患者而言可将绿色手术通道开放[5]。进行相应的手术准备能够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此外需要增强急救以及手术无菌理念,有效预防以及处理急救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事件,将治疗障碍予以减少,将手术时不利因素予以充分消除,提升手术安全。
3 小 结
医院质量管理主要问题为急诊脑外伤手术安全隐患事件,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将对自身防护理念提升,加大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约束自身行为,对护理意识理念予以加强,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时刻遵循以患者为主的思想。对护理安全隐患理念予以加强,并实施隐患分析大会,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对急诊脑外伤护理进行加强,创建绿色通道可有效减少手术室安全隐患,将整体护理质量提升,可有效防止医疗差错事件的产生,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