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生活行为干预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践效果分析
2020-12-10李雪勤
李雪勤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101)
糖尿病因为患病率高、病程较长、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目前我国T2DM患病率已居世界第一,达10.4%,男性11.1%,女性9.6%[1],29.8%患者年龄在20~39岁[2],糖尿病发病正在呈现年轻化、家庭式的改变[3]。而饮食、运动治疗作为糖尿病基础治疗,是糖尿病生活行为干预的重要衔接点,可以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较好作用,特别对建立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患者制定饮食、运动处方时,一定要结合个体情况,分阶段进行制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0月对住院的初发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3例,对照组男41例,女32例,干预组男38例,女25例;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39.62±2.25)岁。
1.2 方法
1.2.1 运动处方(1)运动强度
适宜的运动强度可以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不适宜的运动强度测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教会患者使用简单易学的方法:①心率测定法,计算患者“靶心率”,获得安全范围。②自感用力度测定法。
(2)运动项目
观察组患者中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运动安全性、目的性、计划性的原则,在患者运动过程中对运动的几个步骤进行结构调整。①热身,②训练内容,③整理活动,④拉伸运动。运动周期中,按照患者心肺功能和体重改变情况阶段性调整。
1.2.2 医学营养治疗
这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分为膳食营养和围绕糖尿病患者运动的营养补充,其中后者又称为糖尿病康复营养,其作用是:减低运动的风险,如低血糖;促进肌肉疲劳的恢复;提升运动的效果,如增肌效果[4]。
重视烹饪方法。患者的饮食除食物种类的选择和摄入量的选择很重要外,烹饪方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建议用油炸及腌制[5],最好选择蒸、煮、拌等。
1.2.3 心理支持
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中有重要因影响[6]。如何能有效的让患者达到既定生活行为干预目标,对教育者提出极大的要求。在临床上,糖尿病伴发抑郁状态的患者在糖尿病患者中所占比例约为25%[7]。对于初诊断患者,由于承担家庭、社会压力较大,教育者应更多地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及家属度过最早期的适应性障碍,同时在建立糖尿病同伴支持环境下,应用微信公众号、联谊会、户外活动等项目,正向行为也有效地带动了群体改变。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FBG、PBG、HA1c、LDL、BMI进行检测比对。
1.4 统计方法
该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行为干预前F B G、P B G、HbA1c、LDL、BMI得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2)干预6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和用药依从性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7.26、13.12,P<0.05)。
3 讨 论
我国作为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人们对疾病的防控意识还不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我国发病状况逐渐低龄化发展,这在目前临床初诊断患者中已得到明显趋势变化。对于初诊断糖尿病患者,疾病缺乏认知,对治疗存在一定抵触,而我们要求对患者要以最大程度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这使糖尿病健康教育与管理显得愈发 重要,而且教育应尽可能标准化和结构化,并结合各地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在本研究中,注重了患者的个体需求,对于初发患者从初期重点强化行为干预,患者能够更好的接纳糖尿病的治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对糖尿病患者通过一个生活行为项目的干预,会让患者逐渐产生整体行为思考。但在方案实施中应重视阶段性综合性评估,及时调整,使患者能够科学地、安全地、有针对性地自我管理,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