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交通空间移动及其寓意探析

2020-12-10李倩倩王艳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旅游者全程目的地

□李倩倩 王艳平

(1.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2.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发展旅游产业或事业,一般认为应努力地提高交通速度,即依赖于技术进步而获得移动的便捷性,这也一直是旅游交通的一大发展趋势。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也并非都是越快越好,慢交通被逐步替代的同时,慢交通也开始显现出其特有的文化遗产意义,慢交通旅游者可以获得一种怀旧感,以及通过提高慢交通的旅途舒适性,也可变相地弥补“慢”在各方面的不足,从而将不利变为优势。如此考虑,不仅让某些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了旅游意义,慢交通开始显现出旅游资源意义[1],而且提示了全程旅游作为一个理念的可能性。

一、慢交通的旅游价值

慢交通在本文即是指运行速度较低的交通工具,可认为等同于水面交通、速度低于高速公路的公路交通、含特快及其以下的铁路交通等,当然也包括步行与自行车速度,而高铁、动车与航空等属于快交通。换言之,指曾经十分普及而当下可谓过时的上一代交通工具。

(一)怀旧·凝视·修养

在慢交通语境内,不难意识到铁路绿皮车的存在。绿皮车不仅车速慢,车速一般不超过40km/h,车上还在以燃煤烧锅炉为乘客供开水。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景不仅满足了乘客的怀旧心理需求,而且可以诱发增加文化底蕴的凝视行为。虽说是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绿皮车主要运营于某些偏远地区,但这些地区也容易成为旅游者前往的地区,因为诗意的远方,多被认为可平衡生活之苟且。利用现状而实现旅游的情景价值,淡定而不抱怨慢交通,进而愉悦于目的地地区现状,也能体现旅游者一种被称为修养的文化素质。

(二)车窗观光·游旅比

慢交通让乘客可以用肉眼欣赏沿途风光,比如日本早有车窗观光概念,类似的旅行指南书籍很多。我国此种文化意识稍有落后,但在经济市场的驱动下,也有了类似的研究论文。人在旅途,一路欣赏,赶路则不可。而若为了缩短路程,抄近道或加速,那一定是将注意力完全地放在了到达上了,那样的功利性就较强。在旅游领域有一个概念——游旅比,即是指滞留于目的地与前往过程的时间比,当慢交通在当代有了旅游之游的意义,其将会把游旅比提高一个数值,即T/a-(T-a)/a=1,T为总时间,a为旅途时间。而在以往,交通工具往往被认为是从属于目的的,工具就是工具,工具不是其他,工具更不是目的,但其实在乘坐那个时间段当中看,工具就是主角,即当把关注由最终结果转向当下时间时,就会产生对眼前时间的敬畏意识,那是生命的一段。此时的工具便不是工具了,工具也是目的,是一种先行目的,文学上的主题先行说辞颇有此意,而结果则是后来的目的,如此逻辑,便可提高慢交通工具的旅游价值。

(三)全程旅游·全程价值

在当今社会,稀缺已成为价值,慢交通如是。是高速让慢交通成为了资源,至少是具有了旅游之旅的资源性。人类社会由贫穷走向富裕,因而是在最初建立了以目的为中心的价值观,工具服务于目的。旅游理论亦如此,目的地成为了理论关注,交通自然被作为了实现旅游的工具。随着经济发展,这正在发生转变,称为文化转向或更为确切,此时的去工具化观点或有其道理。这是一个新旧观点并存的时代,先行者中有先觉,但社会主流还有惯性。去工具化有助于人的自由发展,包括旅游者的兴趣选择,这符合旅游实现自我的精神定位,而不是具有功利性质的目的地前往,时尚旅游也不应跟风。

从地理学时空观来看,慢交通有助于实现旅游的全程价值。旅与游可同时开始,而非先旅后游。如此可以弱化目的性,降低目标意识,强化当下流行的重在参与的过程观,当然那也是一个外来概念。选择这样的组词——全程价值,目的也在于或有助于去旅游化[2],互联网领域也有这样的关键词。慢交通现象应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并不仅限于旅游领域,这也吻合旅游资源不可创造的论断,旅游客体具有自在性,但同时也应意识到,或不该用旅游二字去限定,应像社会学那样选择关键词,以保证逻辑的前后一致性。全程价值是贯穿三域的选词,从旅游学到地理学,再从地理学到工商管理学。

从专业角度上看,也可以定义为全程旅游,这是旅游地理学的定位,且有益于弘扬旅游科学的价值。这个全程的程,主要是指旅途中的路程,当然可以转义为时程。在知识溢出情况下应选择全程旅游,以便扩大旅游学的域外影响力。似乎可以同时使用两个词,全程旅游用于宣传,而全程价值用以视角挖掘,就如全域旅游可以给予学者启发一样。

(四)新视角目的地

提出全程旅游,可让交通即是交通,同时也不再是交通。前往过程也是旅游,返回也是旅游。可认为慢交通是新视角的旅游目的地,一个移动的目的地,不是视角不变的另一个,其意味着出了家门都是目的地。而真正也即传统的目的地,则变成了一种,一个静止的目的地。以移动与静止划分旅游目的地,也响应了有关旅游移动性或流动性的讨论。

提出移动的目的地说法,还可以有效地诠释邮轮旅游、无景区旅游,乃至解释航天旅游,也能多少吻合上线性文化遗产或景观道、绿道概念。继倡导旅游移动性或流动性研究后,这是个外来概念,吴必虎教授在旅游实践的基础上贡献了一个全新概念——线性旅游目的地。其思维方式与本文所给出的移动的目的地是有关联的,即皆为源自地理学时空观的一个思考,是受问题导向驱动的一种思想创意。

移动的目的地还提示着这样一种考虑,即意识到那个带我走的空间,或曰感知到我带走的空间,即可让空间移动成为关注,移动的空间可成为新的空间类型[3]。此种意识意境也颇有具身范式,一种镶嵌于身体(embody)的感知,凝神于身体的感受、感到,而不过度地往有用性方向发展思绪。即认识紧密围绕身体的空间,以及思考这个空间是怎样被置于更大的空间之中,如慢交通以速度穿行于身体外的更外的空间中。

二、慢交通的旅游潜力

迄今为止有关慢交通的研究不是很多,有限的研究多与城市规划有关。如以慢交通吻合慢城理念,以打造生态城市为目的而赞赏慢交通[4],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需要慢交通等[5]。在旅游研究领域,学者的研究也基本上处于上述考虑。比如,提出与快相对的慢交通旅游,与污染相对的慢交通的生态旅游。当然慢交通不都是清洁的,更不是为适应历史街区保护任务而推崇的。总的来说,有关的旅游研究还处于意义呼吁阶段,缺少技术层面的研究进展。也有学者把慢交通归于慢旅游范畴中,不过都是从国际先进理念入手,似乎感觉到国内旅游市场对慢的需求不是内生的,倒是在暗示着为追求时尚,为与国际接轨而言慢。似乎假如国际上不流行LOHAS,或许人们就不会追求慢生活。但实际上,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先进理念的传播背景下,人们的此种意识也在自发自主地发展和扩散。

继对必要性与意义价值讨论之后,需要超越呼吁而进入操作层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慢交通旅游的适用性问题。环大型资源的旅游开发,即到达后,旅游者不再赶路,慢交通有助于全面地感知资源体。作为到达后的交通工具,即把现代与高速的交通工具,挡在类似遗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目的地之外。基营旅游,旅游者住下后,可乘坐当地观光车旅游,甚至骑自行车今日向东、明日西走的旅游。保守型旅游者,高速交通具有低概率的高风险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十分严重,而按照普洛格的划分,慢交通更适合于保守型旅游者。夕阳红旅游者,如今已出现了夕阳红旅游专列。有长假的有闲阶层,以与同行者交流为重的旅游者,有关健康的医疗旅游等。

慢交通旅游不仅只适用于以上情形。如每当逢长假期来到时,旅行就可以慢一点,不一定都去赶高铁与飞机,也可以晚一点出发,早一点返回;或者进行反客流旅游,与大众旅游流反向的出游,在旅游淡季出发;适合于环形路线的区域游,悠哉游哉地分段地走完一个区域,如做个铁道温泉之旅;以及适合于一千公里左右的朝发夕至或早出晚到型旅游。慢交通适用的情景很多,并非一定要全部被取代,不必都被送到博物馆中做展品。慢交通工具与快速交通工具的并存可丰富人们的生活且有益于精神价值的保持。

三、深度游的价值保持

马宝建提出了人的速度,针对的是旅游交通的高速化。其认为走行是旅游学的逻辑起点,甚至进而还提出了旅游的走行观[6]。而何为人的速度,恐怕是指步行、车马与车船速度吧。人们所能并经常感受到的速度,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经常可以亲身利用的无非就这些速度。不急就走着,甚至是信步,着急就立刻地疾步跑去,而再着急就马上前往。这种语境其实提醒着语用学视角。立刻与马上两个词的制造情景不同,或有微观上的时间先后分异,也可能提示着速度与远近有别。

人的速度可谓自然速度,自然速度的范畴当然更大更广,比如,流星速度远比人快,而有的却比人慢很多,如蚂蚁与蜗牛的爬行。面对某些极速的自然速度,虽然人们也可看到与感受,但或不经常出现,或难以功能性地利用,可望而不可及,或者对其不可驯化,因而那些往往就成为了人们的渴望,如风驰电掣、飞速等就成了形容词。

历史上的旅游,行者靠的是一份辛苦和一分收获,以车船之劳,徒步之苦,换来了到达异地的观国之光。因而旅游最初的人间意义至少有两层,一是辛苦在先,二是其后的愉悦,辛苦与愉悦成对出现,这是旅游精神价值的原旨情形,应获得同等的重视。骑马或乘车坐船之旅虽然借助了工具,但旅途也是颠簸的,可以走的更远,但其速度不是很快,大多没有影响视觉上的沿途欣赏,因而其是让旅游略有变化,而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嬗变。但在高速交通条件下就不同了,旅的成分陡然减少,旅游之辛苦远不如当年,而游之舒服与便利却成倍增长,旅游在当代开始变异了。但概念选词还是依旧延续着,这也容易导致古今间的争执。

当旅途不再那么辛苦,假如到达目的地后的所遇没有什么变化,可能意味着旅游的精神价值就有所减少了,价值打折与缩水,这也提示着一个价值保持问题,或可曰精神保值,也应赋予新价值。为了遵循自古以来的旅游价值原理,应倡导在目的地做深度游,慢交通也有助于保持价值,也正是在这种语境下,让背包旅游者有了精神的符号意义。但对普通旅游者而言,不一定都非得像背包旅游那样,刻意地在旅途中“折磨”自己,可在不影响时间充裕性的前提下,适度也愉悦于增加些文化成分,虽然会带来些许的身体艰辛,但那是有精神价值的。

四、结论

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时空观讨论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高速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慢交通开始呈现出其应有的旅游价值与意义,可在短途、长假期、遗产地等情境下,开发慢交通旅游产品。第二,通过转变观念,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可将慢交通视为一种新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即移动的旅游目的地,移动的目的地可与静止的目的地并存,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旅游研究理论范式的转变。第三,文章提出了全程旅游概念,提示着可在时间维度上开发旅游产品,即在充分开发客体时间资源的基础上,进而转向主体关怀,努力实现旅游者的全时间价值。第四,随着交通高速化、舒适化、便捷化等,旅游之艰辛性被弱化了,虽说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提示了一个精神价值的保持问题,也即是在这种情形下,提示了有关产品开发的一个文化方向,且是一个具有应有价值的技术线索。

猜你喜欢

旅游者全程目的地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动物可笑堂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手工制鞋全程LOOK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