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促进作用分析
2020-12-10许丽娜
许丽娜
(包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相较于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早产儿各个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营养的吸收状况相对较差,喂养较为困难。早期通常使用鼻饲喂养方式,但该喂养方式会加大工作人员工作量,甚至会引发多方面并发症,对早产儿健康不利。对此,应尽早帮助早产儿建立正常吸吮功能,采取经口喂养。本次研究重点探讨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作用,具体报答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早产儿为喂养观察对象,根据时间段设置参考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60例,两种中早产儿男女比例分别为33:27和31:29,胎数均值分别为(30.2±3.3)周和(30.3±3.2)周,体重均值分别为(1.51±0.17)kg和(1.52±0.18)g,开奶时间均值分别为(6.1±1.7)h和(6.2±1.6)h。所有早产儿均进行心电图、体温以及血压等检测,且均未患结肠炎、胃肠畸形和口腔感染等影响消化疾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给予早产儿抗感染和肠外营养等治疗,于早产儿每日进行进食前进行0.5 h鼻饲,0.25 mg/d,3次/d,鼻饲喂养使用早产儿配方奶,间隔3 h喂养1次。鼻饲前可用奶瓶尝试喂养,检测早产儿的吸吮、呼吸状况,血氧饱和度≥85%是开始经口喂养,连续治疗3周。
观察组:鼻饲喂养前1 h进行口腔刺激,对早产儿进行约0.5 h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将安抚奶嘴放置其口中进行训练,控制时间和次数,5~8 min/次,6~8次/d,并给予口腔按摩,5~10 min/次,2次/d,保持用力始终,放置引发早产儿不良反应,并持续3周。记录两组腹胀、留置肺管和体重变化等信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留置胃管时间和3周后体重三项指标,其中,腹胀消失时间和留置胃管时间与喂养效果负相关,而3周后体重则与经口喂养效果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法,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喂养效果比较,研究组早产儿的腹胀消失时间和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均短于参考组,而3周后体重明显高于参考组,两组喂养效果比较,研究组优于参考组(P<0.05)。
研究组60例,腹胀消失时间(4.49±2.08)d,留置胃管时间(6.79±1.22)d,3周后体重(2.41±0.42)kg。
参考组60例,腹胀消失时间(8.21±2.56)d,留置胃管时间(13.32±1.88)d,3周后体重(1.79±0.28)kg。
3 讨 论
早产儿发育时间较短,口咽部肌肉和消化功能尚未完善,肌张力明显欠缺,感觉功能较弱,尚未建立先天性反射,呼吸功能和吸吮功能不足,严重影响经口喂食,需要采用鼻饲喂养方式为其提供所需的营养,但该方式过程复杂,且容易引发腹泻、口腔感染、胆汁淤积和呕吐等症状,不利于早产儿成长发育。对此。就应采取相应的口腔刺激方式,改善其吸吮状况,促使早产儿吸吮力量尽早恢复,早期进行经口喂养。以往主要采用常规抗感染和肠外营养等方式,但该方式使用效果不理想。与之相比,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配合使用方式,对早产儿口腔刺激效果明显,可加快其口腔吸吮功能的恢复,刺激肠胃生长发育,快速消退腹胀现象,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利于早产儿身体各项功能完善。同时采用该方式,还可有效改善早产儿不耐受状况,减少胃部残留和呕吐等现象,对早产儿预后状况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本次经口喂养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参考组的喂养方式,研究组取得的效果更优,两组喂养结果差异明显(P<0.05)。说明对早产儿采取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使用的辅助方式后,经口喂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抗感染和肠外营养方式,临床应用价值更佳。
综上所述,通过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改善早产儿的吸吮功能,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腹胀状况,加快其消化功能恢复,提高对营养的吸收状况,利于其身体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