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2-10言甜
言 甜
(西双版纳农垦医院,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1)
在临床上治疗胆结石患者,常常采用切除胆囊的方法,而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怀有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且手术耐受性较差,这种不良的状态会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所以优质的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1]。本文选择了114例胆结石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明确个体化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1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胆结石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7例。研究组男26例,女31例,平均(53.7±10.1)岁。对照组男27例,女30例,平均(53.8±10.2)岁。两组的组间资料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有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护理、活动指导等。研究组进行个体化护理,具体包括以下:(1)入院指导。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通过询问、填写调查表等方式对患者的病情病状、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估,和患者积极沟通,使其快速熟悉医院环境,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2)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胆结石的发病机制、症状、治疗方法、护理方法等,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3)心理疏导。患者在术前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患者进行有效交流,了解患者需求,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4)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专门的饮食计划,制定成表,发放给患者,叮嘱其注意日常饮食的种类、数量,要营养均衡;(5)术前护理。将手术相关事项提前告知患者,比如麻醉时可能出现的反应等 ,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性,从而保障治疗效果;(6)术后护理。患者在术后会出现疼痛等现象,护理人员应当给患者解释其原因,和患者聊天,转移其注意力,还可以采用镇痛药物为患者止痛。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肺部感染、腹部伤口裂开、腹腔感染、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采取措施及时预防。比如正确指导患者呼吸,协助患者排痰,采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腹部,关注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等,必要时采取抗感染治疗,叮嘱患者合理饮食,预防胃炎。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分数越低,心理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IE)得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
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SAS得分
两组护理前的平均SAS得分差异不显著,研究组的平均SAS得分为(48.3±4.4)分,对照组的平均SAS得分为(48.4±4.3)分,差异不显著(t=0.123,P=0.903),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平均S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平均SAS得分为(33.1±4.2)分,对照组的平均SAS得分为(40.4±4.3)分,差异显著(t=9.169,P=0.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QOLIE得分
两组护理前的平均QOLIE得分差异不显著,研究组的平均QOLIE得分为(88.4±4.6)分,对照组的平均QOLIE得分为(87.4±4.5) 分,差异不显著(t=1.173,P=0.243),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平均QOLIE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平均QOLIE得分为(120.5±4.5)分,对照组的平均QOLIE得分为(92.1±5.2)分,差异显著(t=31.180,P=0.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胆结石的发病率较高,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患者如果缺乏对该疾病以后手术的认识,就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大并发症发生率,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本文研究组采用了个体化护理,其护理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个体化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主体,针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需求等实施护理达到护理方案[2]。首先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体现了护理的针对性,对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升了配合度,其次心理疏导有助于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体现了护理的人性化,再次饮食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充分的营养支持,提升手术耐受性,最后术前术后的护理,包括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疼痛护理、活动指导等,都体现了护理的细致性以及全面性,有助于患者顺利展开手术以及术后恢复。相比之下,常规护理全面性、个体性不强,自然效果一般。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能够改善胆结石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从而使得患者更加满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