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12-10陈外平
陈外平
(西双版纳农垦医院肿瘤科,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1)
针对乳腺癌,临床上通常选择手术进行治疗,但其针对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后情况却并不理想,因此采取一项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在改善预后,巩固内镜治疗效果方面意义重大,本次研究特此抽取我院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分析其与基础护理模式的临床差异,现将具体内容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护理方案,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2.5±2.5)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病程(4.5±1.5)年。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3.0±2.5)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病程(4.5±1.5)年。所有患者于本次研究前已确诊病情,经相关检测后未见肝肾、心血管病变级其他妇科疾病,家属均已知悉本次研究内容,临床资料完整,对比其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血常规、心电图等功能监测,并定期记录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术前根据患者一般资料,为其准备温馨的病房环境,结合其性格及文化程度等因素,选择相应的颜色与风格,观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患侧情况,嘱咐其不可提拉重物,指导其进行握拳练习,协助其放松情绪,转移注意力。(2)同时开展相应的健康宣教,讲解上肢淋巴水肿的病症机理与注意措施,日常护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在上肢静脉采血,输液等,保持上肢清洁卫生,促使其明确对上肢淋巴水肿存在危险性的日常操作,从而降低其疾病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1]。(3)术后协助患者将上肢以软枕垫起,并适当抬高,乳腺术后可利用淋巴引流的方式进行症状缓解,结合患者疼痛状况,分析其创伤后疼痛的原因,使用间歇性气压治疗,加强早期气压控制,注意需降低炎性产物对外住感受器的刺激;同时护理人员可进行按摩、指导其减轻体重等方式,达到控制淋巴水肿的目的,日常护理过程中需避免高温、受压、皮肤刺激等情况,保证物理治疗的安全性[2]。(4)术后需针对患者上肢恢复状况,制定有阶段性护理计划,术后初期需嘱咐患者多休息,合理协助患者进行饮食选择,观察此期间患者是否存在相关不良反应早期征象,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食物选择需以高维生素、高蛋白为主;同时根据患者恢复进度,酌情予以术后康复锻炼,根据主治医师的建议,结合患者恢复效果,确定相应的锻炼方式、开始时间、锻炼强度等问题,短期锻炼需加强预防力度,长期锻炼需做好上肢功能监测,嘱咐其坚持的必要性。
1.3 观察指标
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腋窝肿胀、皮肤紧绷、感染等类型;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共计分值100分,分属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指标,90分~100分为非常满意、60分~89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腋窝肿胀1例(2.8%)、皮肤紧绷1例(2.8%)、感染0(0.0%)例,不良反应率为5.7%;对照组分别为3例(8.5%)、2例(5.7%)、2例(5.7%),不良反应率为2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x2=14.658,P=0.00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20(57.1%)例,满意15(42.8%)例,不满意0(0.0%)例,综合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分别为18(51.4%)例,13(37.1%)例,4(11.4%)例,综合满意度为88.5%;,观察组综合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9.652,P=0.001)。
3 讨 论
乳腺癌在临床上拥有较高的发病率,是目前威胁女性生命安全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当下乳腺癌的发病率正以3%的比例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因其病理机制的特殊性,常规的药物治疗并不理想,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模式,与此同时,乳腺癌手术对女性身体机能的创伤性极大,甚至可能导致相应的术后并发症,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上肢淋巴水肿即是其中的典型症状[3]。本次研究发现,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淋巴水肿的管理效果,促进其积极预防,延缓水肿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