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病虫害榛瘿蚊生长发育的气象指标及防御措施
2020-12-10张艳龙秦冬旭孙飞驰刘振宏
张艳龙,崔 巍,秦冬旭,孙飞驰,刘振宏
(铁岭县气象局,辽宁 铁岭 112600)
1 榛瘿蚊简介
榛瘿蚊属双翅目长角亚目瘿蚊科,是危害榛子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榛瘿蚊分布较为广泛,在我国的东三省、内蒙古以及河北、山东的东部都有分布,但其在辽宁范围内存在较为普遍。调查发现,铁岭地区的野生平榛植株被害率平均在85%以上,榛果被害率约为6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榛瘿蚊对平榛产量及品质的危害程度之深、之广。榛瘿蚊成虫体型较小,且纤弱,虫体长约2mm,静伏时不易被发现,其前翅成透明状,翅脉也较为简单,翅膀边缘生有褐色且排列整齐的细毛,翅膀表面生有浅色容貌,在显微镜下观察具金属光泽,后翅退化为船桨状。榛瘿蚊的成虫雌雄异型,且颜色不同。
2 榛瘿蚊生长及发育阶段
榛瘿蚊是每年一代的小型昆虫,老熟幼虫在榛林落叶层中结茧或深入表土层中越冬,待到次年春天,榛树开始萌生新芽时,榛瘿蚊幼虫开始化蛹,老熟幼虫经过约15d的化蛹期之后,破蛹变成成虫。在铁岭地区,榛瘿蚊成虫一般会在每年的4月下旬出现,此时是刚破蛹的成虫,待到5月中旬,榛瘿蚊开始进入到成虫羽化期,6月中旬成虫羽化结束,榛瘿蚊雌虫进入交配、产卵期,且从产卵到出现虫瘿只需要6~10d,幼虫出生后就开始取食,危害榛树最长可达一月,导致被害部位出现组织异常。榛瘿蚊成虫会将虫卵产于榛子树的嫩叶、果苞上,或者产在雌花柱头缝隙中,据调查,榛瘿蚊在果苞产卵的几率大于其在其他部位的产卵几率。
榛瘿蚊具体生长发育时间段:
化蛹期:每年4月上旬至4月中旬;
成虫羽化期:每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
交尾产卵期:每年6月中旬至6月下旬;
幼虫生长期: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
3 榛瘿蚊生长发育阶段所需气象指标
3.1 化蛹期:每年4月上旬~4月中旬;
气象指标:平均气温在6.2~12.7℃之间;
平均相对湿度在37%~44%之间。
3.2 成虫羽化期:每年4月中旬~6月中旬;
气象指标:平均气温在10.3~24.1℃之间;
平均相对湿度在44%~64%之间。
3.3 交尾产卵期:每年6月中旬~6月下旬;
气象指标:平均气温在24.0~24.1℃之间;
平均相对湿度在55%~64%之间。
3.4 幼虫生长期: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
气象指标:平均气温在24.0~25.9℃之间;
平均相对湿度在62%~65%之间。
4 防御措施
榛瘿蚊成虫多在晴朗且无风的天气活动、交尾、产卵,夜晚时或风雨天气时就躲在叶片背面。雨后的榛树林的空气湿度较大,且阳光充足,此时是榛瘿蚊成虫产卵、羽化以及交尾的最适宜环境,而此时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榛瘿蚊的最佳时机。由于榛瘿蚊的体型较小,且飞行距离较短,只能在成虫羽化的榛林方圆十米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因此,需要抓紧有利的防控时机,加大防控力度,减少榛瘿蚊对果苞的危害,提高榛子产量。
榛瘿蚊的防治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首先,针对榛瘿蚊成虫和幼龄幼虫的防治。在每年的4月中旬到6月上旬这段时间,依据榛瘿蚊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榛瘿蚊进行分段防治。在铁岭地区的每年4月中旬时,可以在平榛林展叶前向榛林地表和树冠上喷施高氯菊酯、敌敌畏等触杀杀虫剂和熏蒸剂,毒杀羽化的榛瘿蚊成虫。5月到6月上旬,每隔10天向榛林喷施内吸剂和触杀剂,灭杀榛瘿蚊的初孵幼虫和后期羽化的成虫,触杀剂、内吸剂的配比为1:1,灭杀效果可达8成到9成左右。其中内吸剂的配料为乐果、一窝端、隔叶杀,其配比为4:2:2:5,触杀剂配料为高氯菊酯和氰戊菊酯,配比为2.5:20。
其次,采用一种名为百虫硫磷的新型杀虫剂防治榛瘿蚊,该杀虫剂对榛瘿蚊具有良好的灭杀效果,据走访了解,得出这种新型杀虫剂不仅能有效的灭杀榛瘿蚊,同时对其他虫害,如榛树卷叶象虫、折带黄毒蛾等也有良好的灭杀、防治效果。百虫硫磷具备触杀、胃毒、内吸、熏蒸等多种功能,可以全面取代分段防治灭杀虫害,极大的节省了防治时间,提高了预防虫害的效率,同时,该药剂毒性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是当前预防和防治榛瘿蚊虫害的理想药剂之一。此外,百虫硫磷的安全性能经过了欧盟认证,且完全符合欧盟标准,可以加大其推广力度。
5 结语
了解掌握榛瘿蚊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合适的天气、气候、具体的气象指标非常的必要。结合气象部门实时的天气预报和在当地榛园内建设的农田小气候站的实况数据观测,加之懂得一些必备的、科学的、有效的防空措施,把握有利的病虫害防控时间节点,积极、合理、有选择的用药对提高榛果的品质和榛子产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达到榛农增产增收,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的目的。